本刊记者 袁业飞
补上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的制度漏洞聚焦农村危房改造
本刊记者 袁业飞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的大规模暴雨,使多个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而受灾最严重的是农村。在暴雨、洪涝的肆虐之下,一些农村房屋出现险情甚至倒塌,部分村民无家可归。
为什么房子那么容易倒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开展了好几年,为何还有这么多一遇大雨就要倒塌的危房?
农村危房改造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惠民工程。但这项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今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四局局长宋寒松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坦承,在检察机关办案中,发现了少数负有监管职责的基层干部,不作为、滥作为,致使国家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贴错位,使真正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没有得到补贴。
国家于2009年正式推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山西省是最早开展危房改造工作的省份,其案例非常典型。
山西灵丘县史庄乡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时,共分得100个指标,其中史庄村40户,韩坪村40户。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史庄村有19户建了新住宅,剩下的21户及韩坪村的40户是政府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的。村民反映:在维修过程中工程队偷工减料,有的村民的房子椽、檩断了不给换,所做的过程基本上是:换瓦、抹外墙、换几块玻璃、吊仰层等其中的一些内容,每户的工程造价最多三四千元。
柳科乡在2011年危房改造中,共领到的任务数是120户,有塔地村、北上庄村、白北堡村、柳科村、苟庄村、伊家店村等6个村庄,“改造”下来,村民发现,有的房屋仅是换了瓦、用花格布吊了顶,换了几块玻璃,用油漆刷了一下门框;有的房屋前檐还打着支撑,危房改造过程中,已经折掉的椽也没有更换,更换后的窗户玻璃竟然使用的是拼接的碎玻璃。
北上庄村危房改造35户。结果,危房改造时,村里仅仅给运来了瓦片,各家自己出钱雇人维修屋顶。
知情人称,灵丘县大多数村庄在危房改造中问题大同小异,改造前对象认定模糊,改造后户名统计不准确;房屋修缮只做面上文章,改造后的房屋安全质量几乎没有改变,房屋改造资金到位少,象征性做些面上工程。
灵丘县城乡建设局分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一位副局长甚至说:“上面给的钱少,我们不能按建筑规范要求去做”。他说,“建设部的人来我也是这话。”
这样的现象大量存在。
危房改造应执行“三最两就”原则,即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采取就地、就近重建翻建的改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往往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不少群众反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成为村干部手中的“香饽饽”,不给好处,贫困农民是绝对拿不到指标的,指标要么分给了村干部的亲戚,要么分给了送过礼的建房户。贫困户要想得到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也要送几只鸡或请村干部吃几顿饭,钱到手还要奉上“好处费”。
一位低保户反映,他打报告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好几年了,自己建好了房,但村干部一直不给他补助资金指标,直到他过年过节送了6只鸡、两条烟,村干部才给了他一个指标。钱到手后,村干部还要2000元的“劳务费”才罢休。一位极贫的低保户,去年建了房,向村干部申请指标,送了鸡和烟,请吃了饭,村干部答应给她指标。她本可得到两万元补助,但村干部开出一个条件,就是只给她补助6000元,其余的补助资金要买村干部家的建筑材料。她苦苦哀求,说她已建了房,急需危房改造资金付工费和材料费,希望能得到全部补助款。因此没有同意村干部开出的条件,结果村干部硬是没给她指标。镇里有多余指标,也没有给急用钱的低保户一个指标。
正是因为不公开、不公示,暗箱操作,才产生了滋生腐败的制度漏洞。县里的网上查询公开系统中没有资金发放情况这一项,镇里也没有进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更是走形式。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势必产生大量漏洞。到底什么人该享受,补助标准是多少,补给了什么人,人们不得而知,也无法监督。如此一来,就给执行这项政策的干部极大的操作空间,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给多少。
各级政府给的补助资金究竟是多少?给每户老百姓房改多少?
目前中央、省、县三级农村危房改造补贴资金情况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重建房屋户均2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6万元。其他贫困家庭重建房屋户均1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4万元。中央财政按户均7500元补助,国贫县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区),省级按户均3000元补助,其他一般县(市、区),省级按户均2000元补助,由各地根据改造方式统筹安排。除中央和省级补助外,其余政府补助部分由市县承担。
按要求,农村危房改造面积为户均60~80平方米。如群众建一栋80平方米的平顶房,所需资金约10万元,部分群众、特别是山区乡镇的群众根本无法筹集这么多的建房资金。
另外,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材料价格也不断上扬,加上建筑人工费也较几年前翻了一番,平均每平方米达350元,群众的建房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现在部分省市又对农村危房改造提出要求增设抗震要求,这样平均每户增加造价约10000元。这笔经费对贫困人群来说,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因此,为了让贫困村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提高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恐怕势在必行。
除了对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的疑问外,很多农户表示,虽然获得了政府的补助名额,但需要预先垫资建房,等到房屋验收后才能拿到补助。这让资金周转困难的群众感到棘手。
湖北省某县一位乡镇干部坦言,如果政府补助提前发下去,一些农户可能将钱用在了别处,“这样就背离了危房改造的初衷。”
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动工时可按审批补助额度的一定比例支付补助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付清余款。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建议,上级在部署农村危房改造时,适度放宽翻建新建住房面积,以满足农村广大危房改造农户的实际需要。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允许地方整合相关涉农政策资金,打捆使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进程。
除政府补助外,农户往往通过贷款、借款等方式补足所需款项。但由于利息,贷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门槛”不低。
目前,已有若干省市尝试着引导困难群众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危房改造筹资难的问题。对此,可特事特办,建立专门的农村危房贷款渠道。
另外,对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群众,可由政府主导提供农村廉租房,解决其住房问题。优先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解决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
农村危房改造有个基本的程序,首先是由农户向所在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时要提供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由村民会议组织对他进行一个初步的评议,评议通过后,还要在村委会的村务公示栏上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随后,乡镇政府还要进行复核,最后到县一级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最后审核。要经过三级审核,应该说,认定的改造对象和确定改造补助标准,是有比较严格、公开的一套程序的。
为什么还是没有把好关呢?不得不说是审核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要落实农村危房补助制度,归根结底,需要严格遵守危房改造农户的认定程序和公示制度,确保程序公开、公正、公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两条最核心的原则:改造对象一定是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被认定为改造对象。
住建部副部长王宁曾指出,今后农村危房补助资金的发放,必须全面推行由县级财政直接支付到危房改造农户 “一卡通”的制度。“搞一个银行帐号,直接把补助资金发到农户手上。乡镇、村就不要经手了,减少中间环节,堵塞可能的漏洞,防微杜渐。”王宁说。
此外,还要实施危房改造“一户一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批准一户就建档一户,而且要录入到信息系统。制作好信息系统是非常有用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防止弄虚作假,防止人为干预。有了这个系统,坐在北京的住建部里就能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点击查看河南、湖北等地方危房改造农户的信息,家庭是什么情况,改造了没有,可以实时查询。只要将这套监督体系打造完备,就能确保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防止资金挪用、截留。
国家出于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发放危房改造资金,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危房改造资金实际上就是农民的“救命钱”。农民呆在破旧的危房里是十分危险的,一旦塌下来,那是事关人命的大事。按理,各级干部应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及时帮助群众走出危房,住上新房。然而,一些干部却不作为、乱作为。
用一些村民的话说,“县里的干部只顾分指标,坐着车子看一看,村干部带着走一走,吃个饭就回家。镇里的干部不进村入户,喜欢电话遥控指挥,情况不明,底子不清,根本无法关心群众冷暖疾苦。”县镇干部甘于当村干部的“二传手”,势必造成村干部将钱款任意发放以及“雁过拔毛”的乱象,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卡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
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手中的权力也不断增大,而相对应的监督却没有跟上。危房改造资金谁能申报,谁不能申报,决定权都掌握在一些基层干部手上,导致他们有可能利用手中的补助指标建议权、上报权、分配权,诱骗、逼迫农户要回扣,或者将补助指标安排给已经建好房子的农户,要求配合办手续、骗补助、私分款。一些镇村干部以帮助困难群众获取危房改造资金为由,从中提取“辛苦费”“跑腿费”,有的给已死亡的村民申报,然后把获取的资金装入个人腰包。
按理,危改补助申报应该有严格的手续,然而由于监管部门抽查审核不够,以及部分危房改造对象维权意识淡薄,容易出现“暗箱操作”。一些地方为了躲避村民监督,特意绕开小组评议、张榜公示等环节,只在网上做做形式公示一下。加上农民普遍对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标准不了解,一些村“两委”干部提出帮助代办领取,从而克扣、截留部分资金,只给农户兑现一部分补助。
要防止使农村危房资金不受侵吞,必须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把资金分配、流向、使用效果等都晒出来,并进行实时跟踪监督。住建部门作为农村危房改造的主管部门,亟需加强政策宣传,让每个农村危房改造户都知晓相关政策,明白补助标准。只要让村民真正有效地参与监督了,村子里谁家是危房,村里人最清楚,村干部虚报冒领,村民一看便知。
对于住建部门来说,危改资金不能像现在这样,往乡镇一发了之,要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一卡通”的制度,直接把补助资金发到农户手上;更要严格遵守认定程序,对于村镇报上来的名单,县一级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牢牢把住审核关,斩断伸向危改资金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