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琴
(湖北工程学院 432000)
基于PLC电能表计物流仓储系统的设计
陈 琴
(湖北工程学院 432000)
本文所描述的物流仓储系统,采用了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中心控制,由变频器驱动的闭环交流伺服系统组成。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电能计量中心物流仓储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自动化仓库;PLC;堆垛机
电能计量中心自动化物流仓储系统、测试信息管理无纸化的整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改善财政部,测试效率,减少错误率和绑定功能的系统可以集成解决计仓库和资产管理问题。财政部资产统计和统计测试仪表信息、资产信息,实时计仓库,测试表管理可以依靠系统的计算机系统的准确性达到100%。在存储表入库,检查,退库、分布和数据处理废料,统计数据可以提供详细的自定义报告。单位面积计可以增加存储容量,存储库表的总量增加,缓解压力计仓库,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1]。
1.1 物流仓库系统组成及分布设计
一般来说,自动化仓库包括:存储暂存区域,检查区,堆积区,存储区,出库临时存储区域,托盘的暂存区、不合格区域[2]。在规划中,仓库内不一定是要上面的每一个区域规划,根据用户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的一个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的变化。同时,还考虑材料和合理的流动,以便平稳流动的材料,这将直接影响自动化仓库的能力和效率。
1.2 物流仓库系统的功能设计
根据物流仓库系统的实际需要,设计功能包括如下几方面:存储系统控制功能设计、入库存储管理设计、托盘库输送和存储功能、拆盘区设计、 新品拆包区设计、组箱区设计、周转箱传输和存储区设计、纸箱发货区设计、出库暂存区设汁,空箱暂行功能设计,现场智能资产识别终端。
1.3 物流仓储系统工艺流程设计
由于电能计量设备的快速增长速度,因此,建设一个了智能计量中心仓库管理和物流系统。在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开始运行期间,要求物流中心自动化仓储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15万只电能表和15万只互感器的分布和存储。因此,建设智能计量中心仓库管理和物流系统应包含下面几个工艺流程:电表入库、电表存储、电表出库送检、电表出库、电表回库。
1.4 系统网络结构解决方案
一个典型的自动化系统应该是三级网络结构,即现场控制设备层、车间监控层、工厂管理层。基于现场总线PROFIBUS—DP/PA控制系统位于自动化系统中的底层,即现场级与车间级。现场总线PROFIBUS是面向现场级与车间级的数字化通信网络。
2.1 堆垛机解决方案
堆垛机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是仓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自动”关键设备,控制功能实现整个仓库系统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模式。系统主要是PLC用作控制器,编写梯控制程序,控制堆垛机行走、起重、伸展运动和其他运动的控制。
该控制系统中,堆垛机主要采用西门子S7-300的PLC作为中心控制[3]。其外围模块主要包括无线通信设备、变频器、保护控制电路、手/自动控制台、报警控制电路、激光测距器、旋转编码器、位置测量装置等。其中旋转编码器和激光测距器用来认址。堆垛机的电气设备主要包括检测控制与保护装置等。该堆垛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原理图[4],如图所示。
堆垛机控制系统采用闭环控制的“激光测距+变频”模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堆垛机的效率和准确性。获取当前的速度和距离信号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频率,以便它可以迅速而平稳地运行。激光测距系统实现频率控制。实践证明,该系统有比较高的控制精度、快速响应和良好的稳定性。
图 堆垛机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
2.2 条形码解决方案
在仓库管理中引入条码技术,是仓库管理中的条形码解决方案,对货物的检验,入库,出库,转移的到来,将库中的每个工作环节的数据,如轮班,自动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每个工作链效率和数据输入的准确度,以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科学的编码,一批项目也可以很容易地管理,保质期等[5]。
EAN128是由项目代码的条码(EAN Iniem AIT Onal地区)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共同开发和共同使用一个特定的条码符号。它是非固定长度显著连续的码,高密度,以生产日期,保质期,批号,数量和规格,接收的产品信息,等等。我们使用的EAN128条码设计中,实现了电表的自动编码。
控制系统设计用于满足本系统的要求,结构简单,功能强大。然而,该系统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系统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效率,可以提高堆垛机自动完成货物货位的选择,可以进一步提高主机的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加强友好的屏幕系统功能。
[1]张正义.自动仓储系统及其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
[2]徐常凯.自动化仓库系统的关键技术[J].物流科技.2002
[3]廖常初主编.S7-300/400 PLC应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晓军.PLC控制技术在立体仓库堆垛机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2007
[5]陈丹晖,刘红编著.条码技术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G322
B
1007-6344(2016)03-033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