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王朱栴宁夏风景诗词创作的地域特色

2016-12-18 14:52王引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宁夏诗词

王引萍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庆王朱栴宁夏风景诗词创作的地域特色

王引萍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庆王朱栴在藩国宁夏生活了45年,韦州与宁夏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使他创作了许多情景交融的宁夏风景诗词。这些作品洋溢着韦州和夏城的地域特色,渗透着朱栴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境界。

朱栴;宁夏文学;明代文学;地域特色

朱栴是朱元璋的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为庆王,二十六年就藩宁夏。他“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1](64),就藩期间,不仅纂修了现存最早的宁夏地方志,而且创作了许多宁夏风景诗词,描绘塞上风情,反映边地战事,抒写思乡之情,品评人文历史[2](204)。他享藩47年,在宁夏生活长达45年(韦州9年,宁夏城36年)[3](76)。可以说,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与夏城(今宁夏银川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激发了朱栴的创作热情,使他写下了有关韦州和“西夏八景”等咏宁诗词,诗词中所蕴含的韦州与宁夏的地域特色与朱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密不可分,其中饱含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境界。

一、对韦州风光的怀念与赞美

韦州,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处于罗山为代表的众山环绕的地势高爽之地,这里“地土高凉,人少疾病”[4](卷上)。庆王曾在韦州生活了9年,后来离开后常去那里避暑,最后病逝于韦州。他对韦州的拥翠亭、韦州楼、罗山、东湖、鸳鸯湖等地深有了解,在他流传至今的诗词中,赞美与怀念韦州风光的有6首。

拥翠楼是韦州王府南门城上的观景楼,“庆藩所建,以观(罗山)叠翠者”。春色盎然之时,他常坐在楼上,观赏罗山“层峦叠嶂,苍翠如染”[3](32)的美景,并即景赋诗。《登韦州城北拥翠亭》中,“天际风云起,山树结夕阴。园林含瞑色,笳管动衰音”等句[5](313)描写了韦州的“风云”“山树”“园林”,庆王对拥翠楼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虽然后来到夏城生活、工作,但经常回忆“居之九年”的韦州城,怀念拥翠楼,这种想念与怀念使他又创作了两首词。其一《朝中措·忆韦州拥翠亭》,想起当年在韦州的王府城上兴建了高大的游乐亭,既能观赏“万山拥翠”的美景,又能平看轩窗外面的“千里关河”,雨后转晴,坐在“珠帘画栋,金铺文础”[5](336)的拥翠亭里,还能观看西边的罗山风景,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其二《临江仙》,从词序“暑避韦州,行有日矣,喜而赋此”可知,该词是他遵照旨意,每年夏秋可以到韦州避暑,这次他来韦州多日,非常喜悦,因而赋词抒写情怀。词一开端就写他经历严寒冰霜的边塞生活已整整30载,15岁来宁夏,如今已45岁了,但韦城的风景依然美丽,“螺峰初雪霁,月榭淡笼烟”。罗山上的晴雪,笼烟中一轮明月照耀下的亭榭,令他陶醉、爱怜!又想到路过灵州,看到“绿杨芳草依然,黄骝蹀躞杏花天”[5](337)的美景,所以,太阳一出来,他便急着赶坐“头船”渡过黄河,“南上”韦州。

朱栴对韦州的赞美与怀念还表现在《晚登韦州楼》《东湖春涨》等诗中。他在《晚登韦州楼》中描绘了“荒城”韦州的“炊烟”“百尺萦”的“柳外游丝”,傍晚登上拥翠楼,放眼西望,“夕阳流水总关情”。可见他对韦州是恋恋不舍,很有感情的。《东湖春涨》把暮春三月的东湖美景写得生动传神,特别是“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鱼冲急雨牵浮藻,莺逐颠风过断桥”[5](338)四句,已成为赞颂韦州风光的名句。诗人通过写东湖,描绘了韦州城和风景秀美的罗山,其中的水、山、鱼、雨、藻、莺、风、桥等意象,在近写东湖湖光山色的同时,形象地远写了罗山自然景致的美妙。他还有一首《夜宿鸳鸯湖,闻雁声作》,表达了对韦州鸳鸯湖夜景的赞美。“月朗星稀”的夜晚,听到鸟的鸣叫,不禁触发了他的“南归意”,抒发了“穷边久住”[5](316)、难回故乡的无奈与感慨。纵观上述朱栴描写韦州的诗词,大都用白描手法刻画景物,抒写情怀,语言朴素畅达,意境开阔,诗词意象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对夏城风景名胜的吟咏与颂赞

庆王朱栴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迁居宁夏城,看到夏城面向黄河,背靠贺兰山,不禁咏叹:“若黄河之襟带东南,贺兰之蹲峙西北”,感叹这里是“雄镇藩畿”的好地方,赞颂其“风景之佳,形胜之势……无异于中土!”他“徘徊久驻,慨然兴怀”,“追思往昔”,不禁“动于诗情”,参照古人的“八景咏题”,“又重而删修之”[5](305),创作了描绘与咏赞塞上风光美景的《西夏八景图诗》。由于朱旃对“八景”的增删选定是在明代视野下从宁夏镇的地域角度归属的,所以,其“宁夏八景”成为明代宁夏标志性塞上景观和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颂赞塞上第一大山的《贺兰晴雪》。“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随。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等句[5](306)赞美贺兰山的雄伟壮观,称赞它是明朝“金城”的天险。气势雄伟的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冬天有时山峰积雪,晴时青山银装,雪色明丽,翠峰森列,十分壮观,是诗人们咏颂的独特景观[6](229)。当时,朱栴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肩负戍边重任,所以,他在写景的同时,特别关注边防安全,抒发了“圪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的壮志。其现存诗词中写贺兰山的有3首,《贺兰大雪》既描绘了大雪弥漫的边地气候和艰苦生活,又抒发了“丈夫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5](343)的志向与豪情。

第二首是咏赞黄河造福宁夏的《汉渠春涨》。汉渠即汉延渠,是宁夏引黄古干渠之一,能灌溉“万顷腴田”。每年春天,灌区雪水溶溶,杨柳青青,桃花竞放,景色壮观[2](205)。“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5](306),形象地描绘了引黄灌区美丽的春天,咏赞了灌渠春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

第三首是赞美月湖风景的《月湖夕照》。月湖,以其形状似月而得名,相传在今贺兰县境内的张亮堡[3](143)。该湖“广斥无水草,远观莹如,照物无遗”[7](173),诗人以“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5](306)赞叹在晚风的吹拂和夕阳的映照下,气势宏大的“万顷清波”“骤漾晴光”,还有成双成对的水鸟在湖面上自由地飞翔。庆王朱栴,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于江苏南京,月湖傍晚的美景令他想起遥远的故乡。

第四首是咏颂黄河的《黄沙古渡》。黄沙古渡,据考证“在王澄堡东”[7](171),就是今天距银川市7.5公里的横城古渡。当年这里沙鸥翔集,芦花飞白,轻舟漂游水面,是来往旅客过黄河的必经渡口。“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5](306)等句从古渡的繁忙景象和通往四方的地理意义,描绘它在交通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站在这里,向东是朝思暮想的京城帝阙,向西是塞外黄河滚滚而来!

第五首是借景咏史的《灵武秋风》。灵武是汉代设置的郡县之一,“灵武山在林皋堡西。每岁秋七八月,声如风撼”[7](172)。“秋风古道闻笳鼓,落日荒郊牧马驼。远近军屯连戍垒,模糊碑刻绕烟萝”[5](307),描写了傍晚时的灵武荒郊、秋风古道、笳鼓驼马,以及军屯、戍垒相连的边塞风景,诗人因景生情,抚事寄慨,想到这里曾是唐太宗会见铁勒等少数民族首领的地方,是唐肃宗中兴大唐之地。然而,“时移世变”,这些显现唐代兴盛的壮举都已成为历史。

第六首是极富哲理的《黑水故城》。黑水城即赫连所筑统万城[7](171)。“日落荒郊蔓草寒,遗城犹在对残阳”“断碑留篆卧颓墙”等句着力描绘了故城的荒凉颓废,“绕城黑水西流去,不管兴亡事短长”[5](307)一句凝练深刻,借助自然现象告诉人们,世上“唯一不变的是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按客观规律运动,并不受世间兴亡之事的干扰……分裂割据的军阀不管为自己准备的统治中心多么坚固,但绝对免不了荒废的命运”[6](240)。

第七首为颂赞迷人柳色的《官桥柳色》。官桥是古代迎送朝使、官员的地方,在今永宁县杨和堡以北[2](207)。风和日丽的春天,千株垂柳,翠绿如染,柔软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桥北桥南千百树”“翠染柔丝带雨稠。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5](307),在赞美官桥景色的同时,诗人用灞桥折柳送别的典故表达了当年与亲人分离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戍边者的深切同情。

第八首是描绘寺庙的《梵刹钟声》。“梵刹”这里指银川承天寺,俗称西塔,始建于西夏,至明初只有孤塔独存,信仰佛教的庆王修葺并增建了殿宇[3](146)。“觚棱殿宇耸晴空,香火精严祀大雄。蠡吼法庭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5](307)等句既描绘了承天寺殿宇的高大雄伟、香火旺盛,又通过各种声音的概括反映了该寺盛大的佛事活动场面,肯定了佛寺僧人的活动对凡人心态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庆王朱栴首先提出了“宁夏八景”的说法,并赋诗8首,后来,陈德武和王逊也分别提出8个景名,创作了“八景诗”[6](262),但写得最好的应属庆王。朱栴的诗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关注夏城的边防安全,尤其是贺兰山和黄沙古渡在军事方面的重要功能。这些诗准确地表达了朱栴肩负戍边重任的使命感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夏城在明代重要的军事地位。同时,朱栴善于借景咏史,抚事寄慨,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对历史兴亡的深入思考。

三、对夏城王府园林景致的描述与称美

庆王朱栴移居夏城后,王府建于南熏门内,除了王宫、东宫、西宫等,还在王府和夏城兴建了规模宏大、景致幽雅的园林,主要有逸乐园、丽景园、宜秋楼等,“楼台亭榭,湖光波影,鱼鸟花语,相映成趣,园林景致,分外秀丽,十分壮观”[3](88)。他经常邀请属员或文士在园中游览吟咏,娱乐心志,创作了不少咏景抒情的诗词。

在朱栴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描绘丽景园的有4首。《夏日游丽景园》称赞该园是“名园”,阳光明媚的夏天,园中鲜花盛开,“布谷”“鸣鸠”的声音此起彼伏,还有随风摆动的“麦浪”、各种颜色的“戎葵”,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朱栴在《端午宴集丽景园诗序》中言及自己经常请“藩阃将臣,兔园英俊,搢绅之士,缝掖之儒”在园中聚会,吟诗著文,《丽景园避暑》与《丽景园冬日,步王忍辱韵》便是证明。《丽景园避暑》用“地连紫塞三千里,水映朱栏十二层”[5](346)描绘了王府的楼堂馆所、湖光山色和整个夏城园林城市建设的特点,“布谷催耕”“游鱼吹浪”可谓声形相映,动静结合。《芳林宫夜宿拟古》生动描绘了“皎皎银河月,荧荧天上星。星光和月影,相共照中庭”[5](342)的丽景园夜景。

庆王出生于江南水乡,到边城宁夏后,非常怀念江南的秀丽风光,他在丽景园青阳门外兴建了金波湖,该湖“垂柳沿岸,青阴蔽日,中有荷芰,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7](164),并在南面修建宜秋楼等,《戊戌岁金波湖合欢莲》和《登宜秋楼》两首诗即为证明。《嘉靖宁夏新志》载:“永乐间,丽景园金波湖内,产合欢莲一。”合欢莲即双头莲,主要生长于南方水乡。在边远的北方,竟然看见了合欢莲,这令朱栴非常喜悦。《戊戌岁金波湖合欢莲》中,“二女并肩游汉日,两乔低首读书年”[5](312),以拟人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并蒂荷花的美丽姿态,表达了喜爱之情。宜秋楼是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兴建的观景楼,也是朱栴观察、了解社会民情的好地方。他在《宜秋楼记》中说:“楼之有补于政教多矣!”[7](166)他经常登上宜秋楼观察民情,欣赏风景,《登宜秋楼》就以白描手法书写了边塞秋景和所见所感。

综上所述,“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地域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8],庆王在藩国宁夏工作、生活了长达45年,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防御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创作了许多宁夏风景诗词,丰富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对明代及其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宁夏中北部的山川风光与历史古迹都是朱栴书写和吟颂的对象,其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宁夏地域特色。这些诗词是韦州与夏城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果,更是喜山水、爱诗文的审美主体与客体山川美景互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明代的宁夏诗坛之所以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朱栴的带头创作是分不开的,他以自己的文学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学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些意境开阔、气韵雄宏的诗词,使朱栴成为明初宁夏诗坛的领军人物。

[1] 范宗兴,笺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 胡学祥,门军华,胡志存.宁夏五千年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 白述礼.大明庆靖王朱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吴忠礼.宁夏志笺证(卷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5] 杨继国,胡迅雷.宁夏历代诗词集(第二册)[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6] 吴玲,张钟和.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7] (明)胡汝砺,编.管律,重修.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8] 陈美林.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责任编辑 李小凤】

I22

A

1674-6627(2016)01-0088-03

2015-10-28

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代宁夏诗词与地域文化研究”(14NXBZW02);宁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代宁夏诗歌的文化阐释”(NGY20140142);国家民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项目“明清文学研究”

王引萍(1962-),女,陕西彬县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宁夏诗词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宁夏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宁夏
宁夏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