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琪(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措施
——基于锦州市的经验与建议
陈佳琪(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时代,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利用好高校资源,促进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地方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政策环境
2006年,锦州市出台的《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锦州振兴的若干意见》(锦委发[2006]3号)明确指出:“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等问题;……各级政府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其所得技术性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近几年,辽宁省政府、锦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为高校助推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2010年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合作示范工程实施、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政策支持。2012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锦委发[2013]1号)文件,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高校创办科技型企业、抓好大学科技园建设等方面给予财税政策扶持。2013-2014年,根据国家、省相关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几年来,锦州市坚持以推荐产学研合作项目,承担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以校企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引导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全市已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光伏、汽车零部件)。其中,辽宁(锦州)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计划支持。2012年,由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学、渤海大学联合开发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的高功率型超级电容器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进一步服务锦州地方经济建设,推动锦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辽宁工业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辽宁工业大学光伏学院;渤海大学与市政府共同组建了“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并于2012年成立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
(一)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雏形
目前,锦州市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渤海大学食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辽宁工业大学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辽宁医学院动物药物平台、锦州市博汇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公共信息平台。辽宁工业大学2010年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现园内入驻科技型企业已达65家,主要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咨询、转让等服务。在全市五大产业集群中公共服务平台有光伏产业研发平台和冶金及化工检测平台共2个。通过平台载体的创新资源,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公共技术服务,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锦州市产学研合作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到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企业与高校合作意识增强
锦州市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46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00%有产学研合作项目,并逐渐从政府主导合作模式转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寻找伙伴的模式。锦州市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了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基地建设战略,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包装机械和石化纺织等企业近几年产学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加,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成效凸显
截至2015年,政府协调的校地合作形成合作项目近百项,高校毕业生培训基地有5家,博士后工作站有2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7户中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项目的703户。专利申请数682件,有效发明专利194件,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制600多种,新产品产值实现150亿元。
(一)为高校专家学者搭建平台
锦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市内高校纳入锦州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选体系,为市内高校专家、教授融入锦州社会和经济发展大局搭建了平台。从2006年到2015年,锦州市共评选出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累计评选出市级学术和技术领军人21人次;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5人次;市级后备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1人次。另外,人社局通过组织各个行业的带头人开展活动,把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与锦州市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有机联合,充分地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此外,人社局还帮助高校参股或自办企业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先后帮助奥鸿药业、辽工维森等多家企业申请建立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
(二)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
第一,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社保补贴,即对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按2/3给予补贴,“先缴后补”期限2年。第二,对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社保补贴,即对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50%的补贴,期限为一个年度。第三,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补贴,即对正常纳税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创业补贴。第四,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可给予不低于3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第五,对在锦州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见习单位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的见习补贴,财政部门承担补贴的2/3。第六,对登记失业的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要进行重点援助,三个月内提供至少两次岗位对接援助,对仍未实现就业的,可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三)为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便利
锦州市对高校大学生享受医保待遇也给予了一定政策倾斜:明确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保的个人缴费,可从学生领取的国家助学金中给予解决;对参保后办理休学、退学手续的,在参保可享受待遇的时限内发生的医疗费,仍可按锦州市政策规定给予报销;参保大学生延期毕业的,补缴延期学年医保费的,可享受医保待遇;大学生在假期、实习、休学期间因危急重症需异地治疗的,可就近在当地就医。出院后,由高校携相关资料到医保部门办理结算。
(一)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解决校地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是高校建立各学科专家库,地方建立各企业科技需求库,两数据库为校地双方提供免费查询服务。二是定期开展高层次学术研讨。充分利用高校理论优势与地方实践优势,加强相关领域的座谈、研讨与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互合、互补。三是搭建科技展示平台。高校与地方通过互办讲座、展会等形式,向对方展示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合作。四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加强相互合作。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到地方单位挂职,了解地方事业发展状况需求;另一方面,地方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到高校培训或作为兼职教师,传授社会实践课程和实务知识,弥补高校教师的不足,促进高校的职能走出象牙塔。五是建立专职联络机构,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对接,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二)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首先,高校应该根据锦州经济发展重点,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光伏、汽车零部件、钛化工、城市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会展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进一步发挥人才储备作用,吸引各学科、各领域高端人才来锦州工作。再次,发挥高校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锦州市高校专业教师和专业设备优势,支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三)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解决地方科研能力不足问题
第一,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科技平台等科研资源,应与地方的生产设备、工作场地、服务对象等实践资源充分共享。第二,发挥高校对地方科研的引领作用。高校在理论研究,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方面具有优势,应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加强对地方科研工作的引领,提高地方科研水平。
(责任编辑单丽娟)
F292文献标识码:A
1672-8254(2016)05-0156-02
2016-04-12
陈佳琪(1973—),男,博士,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从事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