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波(江苏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西望呼伦贝尔城 殊方政教几经营
——谈《呼伦贝尔志略》及其史料价值
薛海波(江苏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呼伦贝尔志略》是反映从清朝前期到民国十一年(1922)期间,呼伦贝尔地区整体情况的官修地方史志。“固我藩篱,保我土宇”是时任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程廷恒主持编撰该书的原因。全书分37个目,囊括了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军事、舆地、经济、民族等诸多方面。《志略》对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在清前期至民初的政治形势、边防得失、经济发展、蒙汉关系、中俄外交纠纷、社会风俗、清朝和民国政府对呼伦贝尔乃至东北的边防政策、统治方式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程廷恒;呼伦贝尔志略;编撰;史料价值
《呼伦贝尔志略》是由时任(1921年4月至1922年冬)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程廷恒亲自鉴定,于民国十年(1921)九月至民国十一年冬(1922)在呼伦贝尔督办公署设局聘专员张家璠等51人集体编纂而成。民国十二年(1923),该书铅印成书。
程廷恒,光绪四年(1878)生,字守初,号月锄、蘧庐,江苏昆山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取得秀才资格后的第一次岁试中,拔置一等第二名,江苏学政李文诚拟送其到京师大学堂攻读学业。由于程廷恒四岁失怙,全赖叔父抚育教养,请求李文诚就近造就,以便养亲,故李文诚举荐到京师大学堂上海译书分局任编辑员,幸又得局长张元济奖掖优待。迨光绪三十四年(1908),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遂被徐世昌调至东北任官。从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十六年(1927)仕宦辽、黑两省十六年,历任抚顺、宽甸、安东、复县县知事,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龙江道尹、黑龙江省长公署政务厅厅长,代理黑龙江省长等职。由于其久历官场,目睹军阀专横,诸政难行,加之体衰多病,旋于民国十六年(1927)冬急流勇退,在知天命之际乞假归省,退隐昆山,自号退思老人。民国二十五年(1937)日军占领苏州地区后,曾携家避难京津,其居所“荆园”为日寇骑兵占据,书籍字画,细软物品,被劫靡遗。程廷恒历经数年才将“荆园”部分修缮。1958年。年已八旬的程廷恒曾将珍藏的《抚顺县志稿》一部,捐赠给抚顺市图书馆①。
程廷恒出任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的时间虽短,但政绩卓著。就任伊始,正是海拉尔鼠疫大肆蔓延之时,“火车阻绝,道路为梗”。程廷恒不顾自身安危,立即采取设防疫处、检查处、隔离所、征菌室等举措,任用中外医护人员加以抵御,海拉尔大鼠疫得以迅速扑灭。事后经调查,海拉尔鼠疫是由贩卖旱獭而起,为防止鼠疫再起,程廷恒于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重订《呼伦贝尔区域内禁捕旱獭简章》,严禁旱獭买卖贩运。呼伦贝尔地居东北边隅,文化远落后于内地。为提高当地蒙汉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爱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程廷恒督饬各县筹办学校,在其任内先后成立各类学校十一所。为充实边防,程廷恒将呼伦贝尔辖下的胪滨、奇乾、室韦沿边三县十八卡周边土地,用给以减缓租赋的优惠条件招徕民众开垦。由于中俄界河额尔古讷河自西向东贯穿呼伦贝尔,为加强边备,程廷恒不仅在河坞要隘处派驻警员镇戍,而且还在额尔古讷河下游各县筹设电报、电话,藉以巩固边防。为维护呼伦贝尔主权,程廷恒在“呼伦贝尔独立”期间,将俄人在毕拉尔河、牛尔河、珠尔幹河、温河、伊穆河、各日木、独木林斯卧牛怀、吉拉林、金厂沟、鲁沟等边界地区擅自开垦的702响土地一律收回,改招中国人承种。又在此间,将当地蒙旗与俄罗斯等外国资本家擅自签订的一些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合同予以相应的处置。如收回了俄人在贝尔湖的捕渔权;将谢夫谦克(杈东沟、巧沟、五奴尔沟)林场改为中日俄合办;暂停了马尔车夫斯克林场的采伐权;将俄人上阿穆尔公司在额尔古讷河并支流各地方的矿厂、意大利商人开办的察罕敖拉煤矿收回,由中国政府开办的广信公司接办;将俄人沈阔维赤马斯连尼阔夫经营的海拉尔河摆渡业,交由呼伦县政府接管,等等。为政呼伦贝尔的切身经历,使程廷恒认识到需要编修一部能够反映呼伦贝尔历史、现实政情的志书,以备“固我藩篱,保我土宇”。
程廷恒主持编篡《呼伦贝尔志略》,还基于他出任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后所面临的严峻政治形势。呼伦贝尔位于当时黑龙江省辖区的西北部,处处与俄为邻。《盛京通志》谓之“北控俄罗斯,南抚喀尔喀,山河险固并重,龙江城西北部一重要屏障也”。自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该地就成为中国防御沙俄南侵的边防重地。19世纪末中东铁路修建后,相继有大批俄罗斯人涌入呼伦贝尔地区,他们肆意越界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盗挖矿产。20世纪初,沙俄侵略蚕食呼伦贝尔地区的步伐日益加剧。1905年,自海拉尔至莫力勒克河一带,俄人搭盖窝棚300余处,蒙包5架,男女1500余口,开垦荒甸12段,约耕熟地1万余垧。至1908年2月22日,根据《东三省总督徐与黑龙江巡抚程给外务部咨文》称:“额尔古讷河南岸山谷之间,俄人越垦之地已至二千一百八十余垧,沿河修有水磨二十四盘,窝棚六十六所。”同年,沙俄侵占孟克西里卡附近草甸,把额尔古讷河南出之支流作为两国交界之正流,谓草甸系在俄国界中。1910年春,中俄议定两国各派专员会同勘界。在查勘过程中,俄员多方狡辩,强词夺理,肆意强占我方土地。1911年沙俄在哈尔滨设立“蒙务机关”,笼络呼伦贝尔蒙旗上层人物,策划叛乱活动。1911年6至7月间,俄军逐渐向满洲里边境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沙皇将近万军队调至黑龙江省。同时,沙俄驻海拉尔领事吴萨缔诬陷呼伦道黄仕福为革命党成员,煽动革命党人的“排满主义”对蒙旗大为不利,并以“还羊草木石岁纳巨税”利诱蒙旗额鲁特总管胜福、陈巴尔虎总管车和扎、索伦旗总管成德诸员响应库伦独立。民国元年(1912)1 月14日,额胜福、车和扎、成德等等人,在吴萨蒂的指使下,调集各旗蒙兵1000余人,用沙俄援助的500支枪武装起来,组成“大清帝国义军”,反对共和,声言进攻呼伦城(今海拉尔市)。1月15日,蒙旗叛军占领呼伦城宣告“独立”。黄仕福“虑以轻升战衅,惹起国际交涉,致贻后患”,遂率驻守官兵及道署专员退出呼伦城。沙俄取得呼伦贝尔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后,开始大肆掠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利权。民国元年(1912),俄商先后占用吉拉林金厂、察罕敖拉煤矿。至1915年,吴萨缔诱使蒙旗叛军与俄商订立了林场、渔业、垦种、地皮、矿业合同54份。其中渔业合同43件,林业合同4件,矿业合同3件,租地合同等4件。有些合同具有明显的领土掠夺性质。例如,与上阿穆尔公司签订的矿业合同不是就某个矿言,而是就额尔古讷河及其支流各地方订立矿业合同,而且年限长达50年之久。而全部的林业合同幹脆没有确定期限,分明要永久占有呼伦贝尔地区的林业资源。
民国四年(1915)底,经过与沙俄交涉,北洋政府与俄国订立《中俄呼伦贝尔条件》八条,呼伦蒙旗取消独立,以呼伦贝尔为特别区域,由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关税和盐税归中央政府征收。但蒙旗拥有极大的自治权,除关税和盐税外,一切税收和各业收入,均作为地方经费。当地政府由胜福叛党武装控制,中国军队非经俄国准许,不得进入该地区。北洋政府承认沙俄与呼伦蒙旗订立的各种“合同”。实际上,是使沙俄对呼伦贝尔地区的控制合法化。俄国十月革命后,失去沙俄军事支持的呼伦蒙旗上层有所觉悟,于民国八年(1920)请愿取消特别区域,中国由此收回呼伦贝尔的全部主权②。近8年的呼伦蒙旗“独立”,使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混乱、经济凋敝、蒙汉关系紧张、边防卡伦尽毁、匪患猖獗、地方当局与苏俄、白俄的外交纠纷不断。为此,民国九年(1920)北洋政府在保留呼伦贝尔副都统专理蒙旗事务的前提下,另设呼伦贝尔督办公署管理全境的司法、行政、教育、实业、交涉、财政、警察、警队等事项,其意图就是要加强对呼伦贝尔的管理,巩固边防,妥善的处理蒙汉及涉俄关系。因此,呼伦贝尔地区严峻的政治形势,也需要程廷恒编篡一部能够从历史和现实上,详尽说明呼伦贝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地方志书。
《呼伦贝尔志略》全书共近18万字,不分卷。该书在目录之后附图5幅分别为:《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境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呼伦贝尔沿边卡伦对岸俄屯两界详图》。其中,《呼伦贝尔全境图》将呼伦贝尔境内的江河、湖泊、山脉、游牧分界、森林矿产分布、桥梁道路、边卡鄂博、县治村屯及相邻俄屯一一做了标著。对于考察清末民初呼伦贝尔地区概况具有一定价值。《海拉尔图》《满洲里图》则将呼伦贝尔副都统官署、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公署、警察厅、铁路交涉分局、理事会、镇守使官署、哈满护路军司令部、中国海关、东三省银行等中国官厅、俄国领事馆、苏俄远东代表处、日本领事馆、俄国中学等俄日机关所在地及主要街道分别标明。两图对于考察民初海拉尔、满洲里两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概况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呼伦贝尔沿边卡伦对岸俄屯两界详图》,则详细的标出了呼伦贝尔沿边各卡伦及对面俄屯的分布情况。由于从《志略》成书至今呼伦贝尔地区的边界大体没有变化,因此,该图是了解民初至今呼伦贝尔地区边防设置和边界位置的重要资料。
全书分37个目,囊括了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军事、舆地、经济、民族、等诸多方面。
其中“山水”目将呼伦贝尔地区的大兴安岭、额尔古讷河、呼伦湖等山川河流湖泊的得名、位置、走向、大体情况等记载的十分详实。
“方舆沿革”记载了该地从上古黄帝传说时代至民国九年的行政区划和沿革变迁。
“沿边形势”记录了呼伦贝尔地区沿边的地形、地貌、边防要地的分布情况。
“建置”目主要记载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城池、官廨建设、市埠、村屯分布、边防鄂博和卡伦的具体情况。
“官制”目记载了从雍正五年至民国十年呼伦贝尔地区的设官分治情况。
“边务”目简要的记载了自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至民国十年,清政府和民国对呼伦贝尔地区边务的经营举措。
“外交”目详细记录了《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至民国十年,中俄围关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边界界务、中东铁路的修筑和管理权等外交交涉。
“兵事”目记载了从五代末年至民国六年当地爆发的主要战事。
“军备”目记载了从雍正十年开始派兵设防呼伦贝尔地区,到民国九年设海满警备司令部期间的兵制沿革。
“司法”目记载了民国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的民事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历任的司法官员任职情况。
“警察”目记载了民国初期呼伦贝尔警察厅、各县警察所、特别区警察、铁路警察的数目、驻地和重要事件。
“清乡”目记载了呼伦贝尔地区除警察外的保卫团、商团、游击队等武装情况。
“市政”目记载了清末民初呼伦贝尔地区的具有市政机关职能的铁路交涉局与海满公共理事会的相关情况。
“防疫”目主要记载了清宣统三年至民国十年呼伦贝尔地区的鼠疫流行及地方当局的扑杀措施。
“交通”目记载了清末民初当地的邮电、道路、水路、航桥、中东铁路经行站点等分布建设情况。
“财政岁出入”目记载了清末民初当地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支出情况,其中民国十年的财政出入最为详细。
“宦绩”目记载了清后期至民国初期一些呼伦贝尔地方主要官员的政绩。“民族”目记载了当地汉族、蒙古族各部的基本情况。
“户口”目记载了民国十一年调查所得的呼伦贝尔各县的汉族、蒙古族及外侨人数。
“宗教”目主要记载了呼伦贝尔蒙古族各部的信仰的萨满和喇嘛教。
“礼俗”目记载了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的衣服、饮食、婚嫁、丧葬、器物、祭祀等习惯和风俗。
“人物”记载了从元到清历代呼伦贝尔所涌现出的众多蒙古族英雄。
“选举”目记载了民国初期呼伦贝尔地区参众两院及省议会的选举情况。
“教育”目记载了清末民初呼伦贝尔地区各种教育的发展。
“商业”目记载了清末民初呼伦贝尔地区的金融、工厂、蒙旗贸易、各县商会的基本情况。
“垦殖”目记载了民国九年呼伦贝尔地区各县的耕地开垦和俄人越界开垦的相关事项。
“牧畜”目记载了呼伦蒙旗各部的牧界分布情况。
“森林”“渔猎”两目记载了民初呼伦贝尔地区伐木业、捕鱼业的发展。
“物产”目记载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动物、植物、矿物种类分布、盐碱地区域和俄商的探采情况。
“古迹”目记载了呼伦贝尔地区自辽金以来见诸于史籍的山河、古城、战场、墓地、景观等。
“艺文”目收录了从清朝到民初康熙皇帝、张作霖、宋小濂、林传甲、程廷恒、郭文尚等人有关呼伦贝尔地区的祭文、谕令、诗文、调查报告等历史文献。
“蒙旗复治始末”目记载了清宣统三年至民国九年呼伦贝尔蒙旗独立事件的大致经过。
“善后年事记略”目记载了民国九年二月至民国十一年十二月,北洋政府设立呼伦贝尔善后事宜及呼伦贝尔交涉员处理相关涉俄等涉外关系及处理蒙旗相关事务的大致情况。
在编纂过程中,程廷恒对于涉及山川、沿边形势、国界疆域等事类,取材多以实地勘查为主,其目的在于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他日对俄界务交涉中有所依据。对于方舆沿革、边务、外交、兵事、官制等影响呼伦贝尔一地诸事类,程廷恒则不拘于志书体例不载公牍的程式,以裨益行政为主旨,大量引用、载录当地政府的档案、公文、条陈、简章、电报和涉及呼伦贝尔地区的中外条约等,如《呼伦贝尔督办公署暂行条例》、清末呼伦兵备道宋小镰所撰的《筹边条陈》《呼伦贝尔区域内禁捕旱獭简章》《呼伦蒙旗请愿转电中央取消特别区域文》《内务部咨黑龙江督军明定旗署左右两厅职权》《中俄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会订东赤两路开通车辆条件》等等。其目的在于力求向继任者和相关方面提供最为翔实、客观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了便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各项事务的基本情况,程廷恒绘制了大量的表格对森林、渔猎、物产、财政岁出入、市埠、村屯、陆界鄂博、卡伦、官制、司法、警察等事类进行了罗列和统计,大大方便了为政者的利用和参考。
《呼伦贝尔志略》是当时中国第一部反映从清朝前期到民国十一年(1922)期间,呼伦贝尔地区整体情况的官修地方史志。因此,该书是考察呼伦贝尔地区由清代到民国初期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
《志略》以呼伦城为中心,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将呼伦贝尔地区境内山脉的位置、地势,河流的发源、走向、流域,湖泊泉泡的大体情况载之于文字,为后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地理环境及其变迁提供了历史依据。《志略》所记录的呼伦贝尔地区自雍正时期至民国十年的行政建置,呼伦贝尔境内中俄陆路国界鄂博、沿边卡伦的沿革、分布、弁兵数目,当地驻军情况,是考察清朝至民初呼伦贝尔边防守备情况的重要材料。《志略》对呼伦贝尔官制的沿革、员额设置、历任副都统、副都统衔总管、兵备道、副都统、督办兼交涉员、呼伦贝尔各县知事等职别官员的姓名、籍贯、任职接续情况及各自所辖的具体属官的记载,则为研究清朝、北洋政府对呼伦贝尔一地统治政策变迁重要参照。
《志略》所载有关俄国借中东铁路的修筑大肆攫取呼伦贝尔地区铁路沿线及附属地的森林、矿产、土地等资源的经过,策动呼伦贝尔蒙旗独立的前因后果、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对于中东铁路路权的交涉及呼伦贝尔地区苏俄、白俄双方武装冲突、1917年受日本关东军少壮派军人和川岛浪速人支持的科尔沁蒙匪、“宗社党”成员巴布扎布攻占呼伦城等诸多内容,是我们了解清末民初俄日帝国主义势力侵略呼伦贝尔及呼伦贝尔地区政治局势的主要资料。《志略》对于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人口、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社会风俗、资源物产的记载和调查,是现在我们认识清末民初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各部生产、生活的重要史料。
《志略》除大量征引政府文书、历史文献之外,还载有大量的有关呼伦贝尔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的书文。如清康熙皇帝《祭克鲁伦河神文》《登兴安大岭歌》、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所作的《呼伦贝尔召集全旗大会训词》、清末呼伦贝尔兵备道宋小濂所写的《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呼伦贝尔寿宁寺市场记》、呼伦贝尔地区蒙旗新型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呼伦贝尔蒙旗学校校长郭浚黄(道甫)所撰的《为蒙古代祷文》、黑龙江学务处提调林传甲《闻呼伦独立》、中东铁路董事袁金铠《探扎兰诺尔煤矿地洞七古六十韻》《随中东铁路宋友梅督办视察西路途中诸作》、程廷恒《巡视河坞归而感作》《随扈吴军长重莅海满两埠誓师》、方世庄《咏堪达含》,等等。这些文献都是各亲历人从不同时段、不同角度对呼伦贝尔地区地理、政治、历史、现实情况所抒发的亲身所感。这些是研究清朝至民初的最高执政者、东北当局、呼伦贝尔地方官吏、当地士绅、知识分子经营呼伦贝尔边防,维护呼伦贝尔主权的重要资料,也是证实呼伦贝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地的有力证据。因此,《志略》对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在清前期至民初的政治形势、边防得失、经济发展、蒙汉关系、中俄外交纠纷、社会风俗、清朝和民国政府对呼伦贝尔乃至东北的边防政策、统治方式演变的有着重要价值。
常言“乱世无边防”、弱国无外交”。然而《志略》中“边务”“外交”“兵备”“艺文”诸目在记录沙俄节节侵边,我国步步退让、边吏昏聩无知丧失利权的同时,保存了大量呼伦贝尔地区蒙汉边民、官吏、士兵、东三省地方当局乃至北洋政府中的爱国人士为不畏强权、不惧艰险,义无反顾戍守边防、据理交涉维护国家边防的历史资料。这些对于研究现今呼伦贝尔地区边界能够大体维持清末时期态势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又如,清末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的以“移民就垦”“遍设州县”为主的新政对于抵抗沙俄的侵略,固守边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新政也是促成普通蒙古族的贫困化、蒙古王公政治经济利益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志略》材料的选取和编纂主要着眼点是巩固边防,但是《志略》所记录的呼伦贝尔地区的垦殖、官制变化,蒙旗自治始末等目,则为研究清末内蒙古新政与蒙古族对待中央政府的“统独”态度、蒙汉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总之,由于《志略》属于呼伦贝尔地方当局集中力量精心编撰,因此无论是从史料的选择上,还是编排的体例上,大体达到了准确、客观、详实,是我们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清后期至民国初年历史的一部重要史料集。
①有关程廷恒的简历,参考了程庭恒在1944年所撰的《荆园记》,载于衣学领编:《苏州园林历代文钞——纪念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吴门园墅文献》卷二,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78页。
②有关沙皇策动呼伦蒙旗独立的相关内容,参看刘家磊:《沙俄与呼伦贝尔“独立”》,《北方文物》,1983年,第75-77页、第79-80页。
(责任编辑单丽娟)
Hulun Buir City and Its Politics and Education —On"A Chronicle of Hulun Buir"and Its Values in History
XUE Hai-bo
(College of History,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6,China)
"A Chronicle of Hulun Buir"is a book about a chronicle of general situation in Hulun Buir from early Qing Dynasty to the 11th year(1922)of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The main purpose intended by its compiler CHENG Ting-heng is to protect the territory and make clear the boundary.This book is of great value for us to study Hulun Buir's politics,borders,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ustoms, and Northeast China's policy in protection of borders,and so on so forth.
CHENG Ting-heng;"A Chronicle of Hulun Buir";compilation;historical value
K290
A
1672-8254(2016)05-0017-05
2016-03-26
薛海波(1979—),男,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东北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