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2016-12-18 06:06:33王新明张景刚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分泌肿块原发性

李 栋,王新明,邢 伟,张景刚

(1.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溧阳 213300; 2.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6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李栋1,2,王新明1,邢伟2,张景刚2

(1.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溧阳 213300; 2.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PHNC)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胃肠道和胰腺等,发生于肝脏临床罕见,且多为胃肠道转移而来,原发性的非常罕见,两者病理上鉴别有一定难度,CT检查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帮助。以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6例PHNC的CT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共性与异质性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近5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HNC患者6例,其中2例为穿刺活检病理,4例为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约48.3岁。临床症状不明显,其中4例以右上腹痛、腹胀等就诊,1例因黄疸就诊,1例体检时偶尔发现。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1.2检查方法CT检查机型为Philips Brilliace 16 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扫描参数:120 kV,280 mA,层厚6 mm,螺距1。先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德国Ulrich)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 mL,注射速度3.0 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4 s、54 s、120 s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分析所有影像资料由2名5年以上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分别阅读。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包括囊变坏死、出血、钙化等)、增强表现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等。

2结果

2.1病灶部位2例位于左叶,3例位于右叶,1例弥漫分布在左、右两叶。2例为类圆形,1例圆形,3例不规则形。根据肿瘤的数目分单发性和多发性,本组中2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为一个大肿块,周边伴发散在的子灶。本组6例中密度多不均匀,仅1例密度均匀,其余5例中3例病灶中央有囊变坏死,呈斑片状低密度,1例有斑点状钙化,1例有小片状出血。增强后肿块有轻到中度甚至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花环状、分隔状5例,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1例为实质性均匀强化。2例未见淋巴结或其他部位转移,2例有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例有腹膜后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还有1例腹膜后、腹腔及双侧腋窝、纵隔等广泛转移。

2.2病理HE染色:肿瘤细胞较小,胞质少,胞浆红染,核仁浓染,肿瘤大小一致,排列呈索状、条带状;免疫组化染色:6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嗜铬蛋白A(chromogranin A,CgA)阳性。

3讨论

根据2000年WHO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新分类将该肿瘤分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瘤、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等3类[1]。本组2例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其他部位未见明显转移。4例属于小细胞类型的神经内分泌癌,且多有淋巴结转移,属于晚期。目前PHNC的组织学来源不明,一般认为肝PNET起源于肝毛细胆管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或异位的胰腺及肾上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无差异。患者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仅表现为右上腹痛,腹部不适,黄疸等征象,皮肤阵发性潮红、腹痛、腹泻、咳嗽、支气管哮喘以及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类癌综合征有特征性但罕见[2]。PHNC的病理表现不一,分化好的表现为单形性内分泌细胞形态一致,轻度或异型性分化,形成实性、小梁状瘤巢,颗粒状染色质似椒盐征,有丝分裂象少,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分化差的表现为细胞高度异型性,体积小或中等,境界欠清楚,坏死明显,可见血管或神经侵犯,有丝分裂象高,KI-67阳性指数高。免疫组化染色对PHNC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其中Syn和CgA是检测该肿瘤特异性指标,另外胃泌素、生长抑素及高血糖素亦可阳性表达[3]。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主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瘤等鉴别。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 antigen,CEA)等指标增高,增强后典型者病灶呈现快进快出表现;PHNC与肝炎、肝硬化及AFP等肿瘤指标无相关性[5]。肝内转移瘤,多有肝外原发肿瘤史,病灶与原发肿瘤的密度、强化等类似,典型者呈现牛眼征;PHNC多为肝内单发较大肿块,多发者也为主病灶伴周围小的子病灶围绕表现。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症状多样,体征不明显,本组病例均未出现典型类癌综合征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病相对隐蔽缓慢,本组病例首次发现均为CT或超声检查,故影像学对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方向提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总之,若出现典型的类癌综合征表现,应想到该肿瘤的可能;若无该表现,肝实质内出现单发肿块或较大肿块周围伴多发子灶,其内见液化坏死,增强后病灶呈环形轻度或中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早期淋巴结转移等表现,特别是对临床资料中无乙型、丙型肝炎感染,无肝硬化及AFP阴性患者,要考虑为PHNC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专家组.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4):257-262.

[2]王冬青,曾蒙苏,饶圣祥,等.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5):464-466.

[3]任永芳,王姗姗,陈杰,等.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四例[J].放射学实践,2011,26(6):687-688.

[4]李晓琼,张华,李健丁,等.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现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1):984-989.

[5]杨志慧,李桂梅,曹晓卉,等.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7):427-430.

该肿瘤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1)单发型:病灶一般较大,密度欠均匀,中央常液化坏死,出血也可见,瘤内或瘤周偶见钙化,假包膜少见,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强化不明显,一般呈环形或实质性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肝静脉癌栓罕见,淋巴结转移较肿块伴子灶型少见。(2)肿块伴子灶型:肿瘤多发,常有一大病灶,周边伴多发小的子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坏死出血等也较常见,增强后肿块呈轻中度强化,与转移瘤不易鉴别,肝门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常见,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也较常见[4]。本组4例属于肿块伴子灶型,肿块较大,中间见小片低密度灶,呈环形或分割样强化,呈分隔状强化,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或转移性肝癌。其中1例表现为散在的片状钙化灶,以前文献罕见报道,原因可能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骨化或反复出血形成的钙盐可能。

(收稿日期:2015-04-03)

猜你喜欢
内分泌肿块原发性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稳住内分泌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