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发展模式及价值观转变的探索

2016-12-17 21:41李丹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摘要: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转变当下线型发展的价值观,探索出更适合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先发内源型;后发外生型;经济增长;人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1-02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模式。有以政治主导凸显的模式,也有以经济主导凸显的模式,更有政治与经济相互配合支配的模式。在这些各国的不同模式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遗憾。

当代研究成果借助韦伯提供的“理想类型”的研究工具,关于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研究工具,《中国大百科全书》做出了如下的注释:“‘理想类型又称‘纯粹类型,既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的。所谓‘理想的,并非指人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只表示某种现象是接近典型的,犹如‘理想真空、经济人概念一样,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以纯粹形态存在于现实之中。”这种理想化的研究工具,将众多不同的发展模式归并为“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两大理想类型。

一、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的两种发展模式的特点

“先发内源型”的特点表现于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切都自发的演进。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内部,主要由独立体基层的内在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占取廉价劳动力、各种自然资源和广阔的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掠夺和征服统治,垄断利润,赚取巨大的剩余价值,把自己的发展代价转嫁其它国家。这些都是最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英为代表。

“后发外生型”指后来发展居上者。其特点的发展动力源自于外部的干预。是有外在动力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由于先发国家的掠夺与占有以及已经制定的规则、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后发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面临着不利的极其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但先发国家的发展模式也同时提供了后发国家借鉴的模板。由于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和政府的组织与推动,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容易表现冒进、快速、赶超等特点,往往会出现社会政治经济不协调的现象。德、俄、日、拉美、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后发外生型”。在当代慢慢赶超上来的金砖四国“Bricks”也属于此类型。

二、以两种模式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发展状况

美国模式属于“先发内源型”。美国是发展中的超级大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很多国家以美国为效仿对象。美国的两次战争是美国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第一次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殖民地,第二次南北战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开放而自由的国度,自身的奋斗,科技的发明与进步,人口的增长,使美国快速发展起来。美国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提倡发展工业,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工业化国家,同时十分鼓励技术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很快,美国走在了世界发展前列。在美国崇尚精神自由,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出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政府干预与福利政策是美国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由于美国放任自由的发展政策,政府干预支持企业做大做好,同时也在努力防止出现市场上的垄断。美国的福利政策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后发型国家在借鉴美国发展模式时,要看到美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他们曾面临的问题和他们为此所作的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以免陷入片面性,盲目性。

“东亚模式”是后发外生型成功的典范。在东亚模式中,首先是日本由遭受挫折到重建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工业世界的垄断,其次就是亚洲“四小龙”。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国30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经济发展动向,根据国际环境与自身优势,率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涨。

有利的国际环境是“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加速器。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军,支配世界发展的格局,引导着国际发展方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完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他们经济高度发达,控制着国际上具有先进技术的产业,考虑到工资成本的高涨和环境污染,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由于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这样就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后产生了过剩资本并寻找新的投资出路,也为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亚洲四小龙”自身也具有有利条件。它们自身地理环境优越,人口相对较少,在历史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特殊的关系。自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比重分配合理,收入分配平均。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台湾与韩国相继实施了货币贬值,以提高利率并寻找新的投资来源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抓住国内时机,转变发展模式,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与政府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同时,也与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重发扬了重视教育、提高素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勿庸讳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还受着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以后深受美国影响,因此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三、科学的区分增长和发展两个概念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同样,不同国家的发展成果都是根据各自的不同的国情由自己来创造实现的。

西方发达国家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大量财富与发展经验。主导了整个国际的发展方向。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研究的发展观是经济发展观,也称经济增长观。这种发展观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发展的起始阶段,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只要经济增长了,生产总值提高了就是社会发展了,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理论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开给谋求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的一味药方。这一发展研究主要由美国扶持,是为战后经济政治新格局服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需要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以西方社会为主导型的发达国家开始研究自身的发展模式,企图给予后发展国家提供发展的样板,他们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以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和经济增长论为主,主要考察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把美国作为发展的理想模式,并把它提供给后发展国家,通过对其它国家经济模式的同化增强自身资本主义道路的阵营。当时西方学者还未科学区分“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

由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特点,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讲,全盘接受模仿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是盲目的、片面的。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只有经济的增长而无社会发展的现象,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它的运转不是某个因素的单一追求,而是各个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靠大量的投入来获得产出,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和规模扩大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只是人对物质追求的一厢情愿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做不仅不会真正的发展,反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导致社会未能走上真正发展的道路。

面对危机,发展国家对西方发展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从线性发展模式过渡到了结构主义模式;开始立足于本国实情考察发展问题,制定出一系列适合本国需求的发展战略,例如“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基本需求导向”等,摆脱西方控制,实现自主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达工业国的经济神话开始衰退,民权运动兴起等一系列矛盾的激化,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问题进行反思,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还应包括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一种新的以“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开始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讲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了发展目标或发展中心的转移。

早在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提出实现“个人的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目标,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要建成这样一个社会,其中“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机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几乎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同时问世的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人类面临全球问题和发展困境所寻找的新的发展观。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并迅速转化为人类共同的纲领。可持续发展观是“人本”既以人为中心的协调观点。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综合协调发展,当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60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373页.

[4].联合国计划署发布的《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

作者简介:李丹,女,1982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