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叙述视角分析

2016-12-17 19:23陈思贤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视角

陈思贤

摘 要: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作者选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具体来说,是通过“傻子”这一人物讲述故事,这是作家精心选择的结果。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能够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真实的形象,通过回忆完成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的切换,构成情节的特殊组合。

关键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视角;第一人称内聚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作家余华在创作《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之后,曾经坦言:“我最近写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深受巴赫音乐的影响,他让我找到了一种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这个力量震撼人心。”[1]在小说中,余华所谓“最单纯”的手法很大程度上是借视角的选择来完成的:“傻子”视角“讲述单纯的事实”,“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2]余华带我们用傻子的眼光去感知世界,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冷暖,从而使简单的叙述有着一种强烈的震撼。

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叙述者“我”即来发作为人物参与到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打交道。来发是一个“傻子”,他只能看到其他人表面的行为和言语;而其他人恰恰因为来发是“傻子”,才会把自己的本性不加掩饰地暴露在他面前。因此,来发的视角是最直观的,透过来发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许阿三们和陈先生最真实的一面。

对于许阿三一群人,通过来发的视角,我们得知他们给来发起了各种各样带有侮辱性的名字,肆无忌惮地进行取笑,让来发认他们做“爹”,或者让来发和狗成亲。在来发真的从狗那里得到了陪伴和温暖,开始和狗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却说:“喂,你是不是一条雌狗?”许阿三们的残酷从中展现得淋漓极致。除了语言,叙述中展现的最多的就是笑这一神态。“他们笑得就像风里的芦苇那样倒来倒去”,“他们都张着嘴睁着眼睛”,“他们的嘴张得更大了,笑得比打铁的声音还响”,“说完他蹲下去又吱吱地笑了,笑得就像是知了在叫唤”……许阿三等人几乎是一出现,就伴随着笑声。来发是一个傻子,即使被嘲笑也没有悲伤愤怒的情绪,他眼中的笑全部是客观呈现,不加修饰的,于是我们看见了许阿三们的丑态百出。于他们来说,来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可以取乐的工具。面对弱者,他们没有一丝同情悲悯的目光,而是肆意把自己人性恶的一面发泄出来。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形象——陈先生。陈先生已经死去多年,但来发依然回忆着他的教导。通过来发的叙述,我们得知,他是除了来发爹以外唯一一个记得来发名字的人,心怀悲悯,也经常斥责许阿三们拿“傻子”取乐的行为,他给这个残酷世界带来一丝丝暖意。然而陈先生也会有对弱者失去耐心的时候,来发屡次犯错后他说:“看来你还是一个傻子。”同时,在面对许阿三们对来发的群起嘲弄,陈先生始终站在一个明哲保身的位置,他不会与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他的伸张正义是以保护好自己为限度的。因此,陈先生最终也没有使来发获得作为一个“人”的尊重,他的善意被淹没在世界的邪恶中。

同时,还要注意到,在小说中,“我”不仅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而且也是故事中的人物。这使得对于外在事物,比如对许阿三、陈先生的描写,就有了双重功能:描写了他们,也就描写了“我”,描写了“我”看他们的眼光。因此,“我”即来发这一形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在收到人们的欺辱时,来发的心里是没有愤怒和怨恨的,他甚至以笑来回应他们的嘲笑,他越是表现得单纯,我们内心的震颤就更深一层。余华说:“人到了这样单纯的时候,其实是最有力量的时候。”[3]的确,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人性的单纯和坚守。对于父亲,来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常常坐在门槛上叫我”,来发渴望名字其实是渴望被当做人而不是物。对于陈先生,来发没有介意他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许阿三并最终促成了黄狗的死亡,在他死后仍是充满温情的回忆他。作为一个“傻子”,来发在黄狗被许阿三们骗去吃后,为伙伴的死感到深深的难过。至此,小说反讽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了:傻子单纯、善良,正常人狡诈、无怜悯之心。“傻子”死了没有儿子孙子,而许阿三们的儿子孙子仍以取笑弱者为乐,人性的恶一直将延续下去。

“内聚焦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这一点是其他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4]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对来发的心理描写最集中的有两段:一是别人问他的名字以便他死后好让人知晓的时候,一是他间接害死黄狗伙伴的时候。

“我也知道自己是个傻子,知道我这个傻子老了,我这个傻子快要死了。有时想想,觉得他们说的也对,我没有儿子,没有孙子,死了以后就没人哭着喊着送我去烧掉。我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我死掉后,他们都不知道是谁死了。”[5]可以看出,来发心里对于没有名字一事,也有着的担忧。即使是这样,来发还是不愿意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名字本应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代号,它象征着“人”的意义价值被承认,个人受到尊重,而名字在来发的眼中,却和遭到欺骗,和失去伙伴的痛苦和自责联系在一起。

本文的独特性在于,来发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傻子”,因此,他的想法相比较正常人而言更加简单直接,从而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来发在听到陈先生叫自己名字的时候“心里就是一跳”;听到陈先生告诉许阿三等人“他叫来发”时,“心里突然一跳”;听到许阿三叫自己,“心里嗵嗵跳了起来”;想到下雪的时候许阿三他们要来吃狗肉,而下雪天还早,“我就把心放下了”;在受伤的狗抱着自己呜呜叫的时候,“心里很难受”。诸如此类的心理描写,可谓简洁到了极致。没有过多的想法,来发甚至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但我们明白,来发在被叫名字的时候心嗵嗵跳是因为他真诚地渴望着人与人之间友善与平等;关心着下雪是因为在乎陪伴自己的黄狗,担心它被吃掉;心里难受是因为自己被利用,害死了伙伴,自己做人的尊严被肆意践踏。正是这种最简单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来发的单纯和善良,从而唤起了我们的悲悯的情感。

小说中故事的讲述大部分是通过来发的回忆来完成的,回忆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情节的特殊组合。在一次次被嘲笑的过程中,来发陷入回忆:“很多年以前,陈先生还活着的时候,陈先生还没有像翘鼻子许阿三那样死掉时”,“想起了陈先生的话”;“陈先生还活着的时候”,“我想起我爹还活着的时候”,“我爹死掉以后”,“我爹活着的时候”,“我爹死掉后”。 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说:“但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 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 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现实的“我”与回忆中的我形成时空上的对话,大大扩展了叙述容量,使小说产生别样的深意。

在回忆性叙事中,除了人们的嘲笑,来发回忆最多的便是和父亲、陈先生及黄狗一起的日子。对父亲的回忆叙述中,其特点之一是对白的重复:“来发,把茶壶给我端过来……来发,你今年五岁啦……来发,这是我给你的书包……来发,你都十岁了,还他妈的念一年级……来发,你别念书啦,就跟着爹去挑煤吧……来发,再过几年,你的力气就赶上我啦……来发,你爹快要死了,我快要死了,医生说我肺里长出了瘤子……来发,你别哭,来发,我死了以后你就没爹没妈了……”[6]余华说:“我让来发将父亲三十年间对他说的话在一个句子里完成。一个一百多字的句子一下子把几十年的时间打发走了。这是我写作最得意的时候。人的记忆就是这样,我父亲在三十年间对我说的不同的话,我可以在一分钟里集中起来。”[7]在这些重复性的话语中,每一句都会把“来发”这一称呼带上,证明名字在来发的脑子里还是有着深深的印记,他在内心深处渴望别人叫他的名字,渴望得到承认。来发爹去世后,就只有陈先生还叫他来发并且把他看成一个“人”,对于陈先生的回忆也是渴望被善待的表现。

来发回忆最多的是和一条狗的日子。“这些天,我常想起从前的那条狗来,那条又瘦又小,后来长得又壮又大的黄狗。”由此转入叙述那段有黄狗陪伴的日子。来发总是不见黄狗,于是会对它说:“前天我走到米店旁,回头一看你没有了,昨天我走到木器社,回头一看你没有了,今天我走到药店里,回头一看你没有了。”说明来发时时都关心着黄狗的去向,已经真正将它当成了自己的伙伴。和黄狗分享糖的时候,“我听到自己说是喜糖,就偷偷地笑了几下”。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来发在这种陪伴中感受到了温情。黄狗死后,“这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狗睡觉的稻草上,一个人想来想去”。“傻子”几乎是不会深入思考问题的,可是这天来发却开始想来想去。在人那里没有得到的温情,却在狗那里得到了,最终还是被人夺取,这种悲剧感足以深入人心。

在现实中,翘鼻子许阿三死掉了,来发却没有因为他的死就停止被羞辱。许阿三的孙子仍然在嘲笑他。回忆中的我有父亲陈先生黄狗,而现实中的我孤身一人,只能向过去的“我”去寻求安慰。“兽”尚且通人性,现实中的人却只剩下了兽性。两个时空的“我”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感觉到回忆中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对来发的怜悯,以及对人性恶的悲哀。

余华说:“我的工作就是让现代叙述中的技巧,来帮助我达到写实的辉煌”,“当我写完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时,我感到自己有希望了”。[8]小说中的叙述手法是作家有意选择的结果。不同于他一贯的暴力、血腥,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余华用最简单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对人性的彻骨寒意,从而引领我们对人性恶进行拷问。

注释:

[1]白杨:《“异常视角”的魅力:论新时期以来的独特视角小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余华著:《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3]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出自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5]余华著:《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6]余华著:《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7]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出自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8]余华:《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与作家杨绍斌的谈话》,出自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余华著:《余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视角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基于大学文化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互联网+”视角下的会计新发展
浅析不同视角的舞蹈
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
视角、对话与真情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分析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