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共千秋(二)

2016-12-17 18:38鸣弓
书屋 2016年11期

鸣弓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变易时代之风尚,常通过发型展示,而政治的强力“变发”,影响最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逐渐恢复佛教,允许建寺庙和自由出家。魏主还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皇帝亲自给和尚剃发,当然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北齐国主高洋想在佛、道二教中去其一,就召集两教学者互相辩难。而后敕令道士都剃发当和尚。有道士不服从,就杀了四个,道士要保脑袋,只有遵令剃发,于是北齐境内就没有道士了。用武力改变信仰,实不可取。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痴迷突厥文化,衣食住行无不模仿,学胡人椎髻,歌舞昼夜不绝。他宣称:“等我有了天下,带领数万骑兵到金城,然后学突厥人解开发髻,在李思摩手下当个设,该有多快活啊!”李思摩是降唐的突厥首领,“设”是突厥官名,他放着中国皇帝不做,却愿去突厥当个“设”,实在是匪夷所思。设若李承乾真的做了皇帝,整个大唐帝国也许会“全盘突厥化”。

梳头引来裁减后宫。宋仁宗退朝头痒,急唤梳头者来。内人方理发,见御怀有文字,询问知是台谏章疏,请求裁减嫔御。梳头的认为这是官员存心不让官家快活,仗着皇帝宠爱自己,便说若裁减,“请以奴奴为首”。仁宗真的降旨:自某人以下三十人尽放出宫。皇后对此殊觉不解:“掌梳头者,是官家所爱,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

皇帝选择什么发型,自有深意在焉。秦始皇的“望仙髻”、“参鸾髻”、“凌云髻”,表现了他“做了帝王欲成仙”的志向。

后妃、高官女眷的发型装扮,从来都具有领导社会潮流的作用。赵飞燕之妹合德新沐膏,九迥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衣故短,绣裙小袖。论者以为“祸水”。梁冀妻孙寿色美,善为妖态,作“坠马髻”、“不聊生髻”。魏文帝所宠莫琼树首创发型“蝉鬓”,缥缈如蝉翼。隋炀帝宫有“迎唐八寰髻”,又梳“翻荷髻”、“坐愁髻”;唐明皇帝宫中有“双镮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由这些怪异名目即不难想见上层的奢靡和病态。

在社会生活中,头发有着种种功用。

髡头受刑见人品。西汉赵王张敖蒙冤遭捕,朝廷明令“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囚衣,自剃头发,颈戴刑具,假称赵王家奴随张敖到长安。剃发戴枷,陪上峰为囚,几人能为?后冤案大白,张敖出狱,为宣平侯,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召见,命做官。

东汉郑弘举孝廉,拜师河东太守焦贶。贶坐事被捕,道卒,妻子系诏狱。诸生故人惧祸变姓名,弘独髡头负斧锧进京上奏章为贶辩罪,帝乃赦其家族。弘躬送贶丧及其妻子还乡里,由是名声大振。老师犯事被关,弟子熟人避而远之,唯独郑弘宁肯剃成罪犯头,赴京替老师辩白,人品难能可贵。

北魏杨大眼为参加南伐,特表演一绝:拿出三丈长绳系发髻上,快步奔走,绳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驰的马都赶不上他的速度,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髡钳陪主受罚。隋末天下大乱,独孤师仁之父被王世充杀。师仁方三岁,被禁锢,乳母王兰英为保护师仁,请求髡钳,陪小主人受罚。王兰英讨饭来养活独孤师仁,又冒险背了独孤师仁归唐,其举动受到唐高祖奖励,封为永寿乡君。

剪发立誓引白燕。传说唐朝殷亮的父亲断气三天,而两眼不合。殷亮猜想父亲挂念年老的祖母,于是断指剪发,放进父棺,发誓“一定像父亲在世一样侍奉祖母,请父亲合眼”!誓毕,父眼乃合。殷亮侍奉祖母,衣不解带数年,引来一对白色燕子在家筑窝。殷姓因以白燕为其堂号。

辫麻束发哭诉民声。唐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晋州男子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人问,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郇谟乃平民,表达政见方式又特另类——辫麻束发公开嚎啕大哭。代宗听说后居然召见了他,他所论多是元载罪状。后元载因权势犯罪被杀。

领奖做凭证。庆历八年(1048)正月,宋仁宗宿曹皇后宫中,午夜,有卫士作乱,仁宗欲出去看个究竟,曹皇后劝阻之。曹皇后立即集中内监宫人,命分别把守宫门,一面急传都知王守忠,令带兵入宫平乱。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水跟随其后,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这一来,人人奋勇争先,内乱很快平定。曹皇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

宋朝有规定,凡御史一百日不言,罢为外官。王平拜职垂满百日而未言事,同僚料定他有待而发,苟言之必大事也。终于等来了他的札子,弹劾的竟是御膳中有毛发,谓“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状”云云。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

清朝僮人(今成壮族)习俗是贵壮贱老,老年被瞧不起,只有尽量“装嫩”,于是导致了老者染发剃须的习俗。南北朝时,梁帝萧詧也“贱老”,恶见人发白,于是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四、发落发白皆有缘

《帝王世纪》:老子初生而发白,故号“老子”。

北魏王续生,遭继母忧,居丧,杖而后起。乃终礼制,鬓发尽落。李显达,父丧,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辛绍先丁父忧,三年头不栉沐,发遂落尽。

南朝刘宋王僧祐,未弱冠,频经忧,居丧至孝。服阕,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梁荀匠,父卒,号恸极,人皆不忍闻其哭声。服未阕,兄死于阵。居父忧并兄服,历四年,自括发后,不复栉沐,发皆秃落。

隋代华秋幼丧父,事母以孝闻。家贫,佣赁为养。其母遇患,秋容貌毁悴,须鬓顿改。及母终之后,遂绝栉沐,发尽秃落。郡县俱以状闻,炀帝表其门闾。后群盗起,咸相诫曰:“勿犯孝子。”乡人赖秋而全者甚众。

宋代苟允中十岁阅《孝经》,遂以孝自励。父病衣不解带三月,而鬓发皆白。张景宪官至知州,母卒,一夕须发尽白。

和上述尽孝落发、白发不同,后汉岑彭上书光武帝谓,每一发兵,头须为白,为军事忧心致发白。

南齐谢超宗下廷尉一宿,发白皓首。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以贿被劾,在狱一宿而发皆白。此两例为入狱愁白了头。

李亨却是忧心迫害掉了发。他为太子时,奸相李林甫阴构不测,李亨忧心忡忡,鬓发斑秃。

宋代范镇,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宋仁宗三个儿子早亡,范镇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这位范镇为忧国家根本,竟至“须发为白”!

当然也有先天无发无须眉的。《荀子》记述的两位古人是:叔孙敖先天秃顶;伊尹面无须麋(眉)。范晔又胖又黑,也没有眉毛胡须。

五、违旨剃头吃官司

乾隆皇后富察氏亡,帝为大行皇后大办丧仪,命在京王公百官及地方官员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特命将“国恤百日内不得剃头,违者立即处斩”,载入律令。而违命百日内剃头之奉天锦州知府金文淳、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也被交刑部治罪。迨审理金文淳剃头一案,刑部尚书盛安将御旨“斩立决”改为斩候。乾隆帝以盛安“目无君上,巧伪沽名”,命革职,交刑部治罪。刑部遵旨,从重判处盛安斩立决,乾隆帝命改斩候。后盛安被赦宥,以其“硁硁自守”,敢披逆鳞,命在上书房辅导诸皇子,并告诫皇子曰:“盛安尚不畏朕,况诸皇子乎?”

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广总督塞楞额、湖北巡抚彭树葵及两省文武官员俱于二十七日服除后剃头。杨锡绂接阅“国恤百日内剃头者斩”严旨,战栗惶悚,遂自行检举以求减轻罪刑。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亦因违制剃头受到皇帝怒斥。最终处置是:周学健革职,流边做苦力;塞楞额赐自尽;杨锡绂、彭树葵革职。

六、胡须趣闻

宋儒朱震对胡须的分类是:毛在颐曰须,在口曰髭,在颊曰髯。

曹彰,曹操次子,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自言“好为将”,父赞赏,以其胡须黄色,称为“黄须儿”。

关羽美须髭,诸葛亮在信中径称关羽为“髯”。

陆云有笑癖,去拜谒司空张华,不及叩拜竟先笑倒。原来张华多须以袋盛之,陆云一见,笑不可仰。

前赵刘聪诛詹事曹光,光临刑举止自若,谓刑者曰:取席敷之,无令土污吾须!曹詹事可谓爱须如命。

十六国石闵率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连累及高鼻多须而貌类胡者。

谢灵运颇信佛教,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胡须,以装饰维摩诘菩萨佛像。唐时,安乐公主将维摩诘菩萨佛像之须剪取一半,以备斗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

褚渊为尚书吏部郎,淫荡山阴公主看中了,废帝即令其陪公主睡。入夜任公主引诱逼迫,他不为所动。公主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答曰:“不敢首为乱阶!”

何点是梁武帝旧友。梁武帝想让何点出来做官,不料何点借酒劲扯住梁武帝的胡须,醉眼惺忪地笑道:你想让我给你当臣子吗!——“乃欲臣老子耶!”面对皇帝竟如此放肆,因为他立志隐逸,睥睨庙堂,真做“游侠处士”,就敢狂放不羁。

鲍泉,美须髯,有文笔。少事梁元帝,帝以自夸形式赞扬鲍泉:“我文之外无出卿者。”后为通直侍郎。因战阵不力,元帝乃责其“面如冠玉,还疑木偶,须似蝟毛,徒劳绕喙”,美髯也成了刺猬毛!

北魏李元护美须髯,为齐州刺史,妾妓十余,纵欲既甚,支骨消削,长髯一时落尽。

《酉阳杂俎》:唐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可见李世民的胡须够刚硬。

唐太宗以李纬为户部尚书。想听取宰相房玄龄的意见,玄龄“但云李纬美髭鬓”,看来太宗是有点注重靓发美髯了,而一经宰相指出便立即改正,改除纬洛州刺史。

南唐烈祖辅吴之初,虽至仁长厚犹以为非老成无以弹压,遂服药变其髭鬓,一夕成霜。洎内禅为帝,诸藩入觐竟无异图。李昪的白须计颇见奇效。

“溜须”一词也源于官场故事。宋朝丁谓任右谏大夫,其人机敏有文采,很受丞相寇准赏识,提为副相。缘此,丁谓对待寇准非常恭谨。一次聚餐,羹汤沾在寇准胡须上,丁谓忙起身为寇准擦拭汤水。丁谓“溜须”,寇准却提醒丁谓说:“参知政事,乃国家重臣,难道是专为官长捋胡子的吗?”弄得丁谓面赤耳红,从此忌恨寇准。翌年,丁即排挤寇准去位,自己取而代之。

宰相吕夷简久病不愈,宋仁宗很着急,仿唐太宗剪“龙须”给李勣熬药故事,仁宗剪下一缕胡须,派人给吕夷简送去,并说:“古谓胡须可疗疾,今剪须赐卿,望卿早日康复。”胡须当药未必有疗效,官家姿态,则自感人。

蔡襄美须髯。有一次皇上顾问曰:“卿髯甚美,夜间将覆之衾下乎,将置之外乎”他如实敬告不知道。待入夜就寝,思上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竟夕不寐。官家一过问,害得大臣通宵不寐。

元中书丞相史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皇帝见之惊问曰:“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对曰:“臣用药染之故也。”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史天泽从效忠皇帝的高度解释自己的染须,听得官家满心欢喜。

北齐李庶以清辩知名。庶生而无胡须,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须,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后树须。”世传谌门有恶疾致无眉,故庶言及之。

拿胡须调笑的还有秦观和苏轼。酒席间,秦观笑道:“君子多乎哉!”语出《论语》,“多乎哉”谐音“多胡哉”,意为胡子多的人就是君子。苏东坡回敬了一句:“小人樊须也!”此言也出自《论语》,“樊须”谐音“繁须”,意为胡子多的人是小人。

面貌册是古代登记生员外貌特征的册子,备考试前核对用,以防冒名顶替。某官视学江苏,生员沈廷辉担心定会被逐。原来,沈三十余岁,稍有胡须,面貌册填“微须”。可据悉此官一直训“微”为“无”,凡有须而填“微须”者,皆以为面貌不符而逐。沈想请管理面貌册的学书代为修改,可找不到其人,只好午夜赶到理发店,刮掉胡须。待进考场,那视学官端详沈廷辉,说:“这又是一个顶替者。面貌册上分明填‘有须,你却为何无须?”原来,那学书与沈素有交情,已事先将册中的“微须”改为“有须”,却又来不及跟他打招呼。这一来,剃了胡须的沈廷辉真是有口难辩,只能懊丧离开考场。另一生员,也因稍有胡须而面貌册填“微须”被斥逐。那人不服,跟考官争辩起来。官员大怒道:“你枉读经书,难道不知道朱夫子注解将‘微训为‘无吗?”生员笑道:“若这样说,《孟子》说孔夫子‘微服而过宋,是脱得赤条条了?那将成何体统!”官员一时语塞。此后,他也就不再以“微须”来斥逐人了。“微”本多义,可训“少”、“无”、“隐蔽”。那考官知其一而又自以为是,就难免出错。

最令人瞠目的要数“捋须钱”。五代张崇任庐州节度使,形同土皇帝,贪得无厌,州民巴不得他早滚蛋。有一年张崇赴江都觐见皇帝,州民说:“渠伊不复来矣!”渠伊,吴语方言,他。张崇闻知,就征收了“渠伊钱”。明年,张崇再入觐,盛传将罢官,因有上年教训,百姓不敢言说,只是捋胡须以示庆贺(张崇是大胡子)。讵料张崇归来又听说了,索性就强征了一茬“捋须钱”。欲收之税,何患无名!

七、吟发咏须摭拾

最后说说吟咏须发诗文轶事。

《吟窗散录》:牛僧孺妾真珠殊色,卢肇至,会真珠沐发方以手捧其髻,插金钗于两鬓间。僧孺曰:“何妨一咏。”肇曰:“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云犹拥牡丹鞋。知道相公怜玉腕,强将纤手整金钗。”

《续博物志》曰:人劳则发白,发者脑之华,脑减则发素。《辍耕录》曰:人之年壮而发斑白者,俗曰“算发”,以为心多思虑所致。两书对白发生成原因的解释合乎科学。

宋代高僧解空有句:“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销。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强登高。”阅透世情至言。

宋太宗宰相李昉年老,致仕家居,每宴,必宣赴坐,昉献诗曰:“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上俯和曰:“珍重老臣纯不已,我惭寡昧继三皇。”皇帝敬重退休老臣,引来“玉皇”的美誉,敬老宴没有白摆。

宰相王安石与禹玉一日同侍朝,忽有虱自荆公襦领而上,直缘其须上。王安石毫不知觉。朝退,禹玉笑着对王安石说,那虱“屡游相须,曾经御览”。荆公亦为之解颐。宋赵汝鐩《虱》用此典,有“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云。

钮琇《觚剩》“河东君”条云:方宗伯初遇柳时,黝颜鲐背,发已鬖鬖斑白,而柳则盛鬋堆鸦,凝脂竟体。燕尔之宵,钱曰:我甚爱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爱君发如妾之肤,肤如妾之发也。因相与大笑。故当年酬赠,有“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之句,竞传人口。

清代扬州文风盛,闺秀诗人亦多。“不櫛进士”诗作不让须眉。李素贞,工诗,善书。夫朱重庆应京兆试,报罢。素贞缄诗促归,有句云:“闲抛篱落黄花瘦,枉逐风尘白发生。”怨妇吟白发,始于卓文君。

“辫帅”张勋是复辟元凶。很多人尽管反对复辟,但对张勋忠于清廷的品格却敬重有加,连孙文都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张勋逝后,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几乎都对其孤忠不吝赞美之词。其中,刘景山和马寅初的挽联最具代表性:“天不遗一老,名自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