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诗词创作

2016-12-17 04:38卢珺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格律新韵诗词

卢珺婕

摘 要:网络诗词创作的平台化、便捷性、突破时空限制及互动性,是其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的网络诗词创作存在着格律不严、粗制滥造、语言盲目复古、墨守古音等弊病。要改善网络诗词创作局面,应该从建立筛选机制、文化部门介入、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推广新韵等方面入手。由此,旧体诗词凭藉网络形式将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网络 诗词创作

旧体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明珠,是古代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传统文学样式,却最终被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击溃而归于式微。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凋零之后,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却与e时代最新载体及传播方式——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呈复兴之势,是令人关注且发人深省的现象。

世纪之交,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一些作者开始在BBS讨论区发表原创诗词。虚拟社区流行之后,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里,出现了一些诗歌类的讨论专区,而一些专业文学类网站的诗词论坛也在悄然兴起,如中华诗词论坛、清风文学论坛和黄河风诗词论坛等。这些论坛很多已逐渐演变成讨论诗词歌赋的专属区域,而因为发表的作品相当多,栏目有了细致的划分,如中华诗词论坛的首页上,有“绝句专栏”、“律诗专栏”、“辞赋歌行”、“诗品诗论”等分区,足见网络诗词创作交流之兴盛,而随着其不断繁荣发展,论坛上又不断涌现出各种“派别”。这些“派别”以创作者所在的不同区域划分,比如有“江海诗潮(江苏)”“八桂诗海(广西)”“巴蜀诗风(四川)”等颇具“诗经国风范儿”的分区,这样一来,同一地区的不同创作者,既可以在地域区间的小范围内沟通交流,又可以在包含各地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的论坛上找到共鸣,结交知音。可见网络诗词创作表现出一种有限的“繁荣”。

网络诗词的兴盛自然有其背后的原因。首先,网络给诗词创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但凡有文学BBS的网站大多都能找到旧体诗词分区,其中以天涯诗词比兴、榕树下的诗词曲赋、国学网、故乡网、九天文化网最为鼎盛,其次还有数十家有名的诗词论坛,这都为网友唱和、回帖创造了便利条件。

其次,网络诗词创作是极其自由的,这为作者群体和接受群体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在网上,任何一个乐意创作诗词或赏读诗词的人,都有进入某个诗词圈子的自由、有发表作品的自由、有阅读以及讨论的自由。同时,创作者可以自定体裁,自选内容,自拟标题,条条框框很少,门槛也较低。诗词作者身份也不受任何限制,既有专业教授、在校学生,也有公司职员、商人大贾。相比之下,在古代,参与诗词创作的人员,即便不是士大夫,至少也是书香门第或是有功名之人,而百工商贾、贩夫走卒之类,并不具备学诗作赋的条件,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漫长时期。比如以三曹为中心的建安文坛、梁朝太子萧统的文学群体等,虽然聚集了当时社会上多数的文人墨客集中创作,几乎垄断了整个诗坛,引领诗歌创作的发展方向,但这些诗歌作者的身份都属于士大夫阶层,士庶之别使市井之人无法接触上流社会,即使有诗词创作天赋的艺人商贾,如若舞文弄墨,也不免惹人轻视,不被重视。比如出身寒微却极具抱负的南朝诗人鲍照,在豪门氏族的压抑下,蹀躞垂翼、有志难伸。《南史·鲍照传》记载:“照尝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之,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①即使后来鲍照步入了仕途,一直沉沦下僚,也郁郁寡欢。这许多限制,都使作者圈子不能脱离狭小的格局。而今,这些限制统统都被打破了。网友不论身份、不分职业,只需注册账号,也无需实名认证,登陆后就可以在网上观摩、学习、试写、讨论,这种自由,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网络联结了广大的空间,节省了充分的时间,为交流提供了便捷。这种便捷性主要是相对于古代需要用纸质媒介和现实组织作为交流平台的各类传统方式而言。诗词创作者不需面对面,不需参加任何组织,不需纸质文本,只要一开电脑,足不出户,就能进入诗词创作与交流的殿堂。现如今,网上的诗词论坛,很像古人的诗社,许多纷纷以“某某诗社”命名。如“北杜诗社”、“东篱诗社”、“南山诗社”等。我国自古结诗社之风兴盛,不论是庐山慧远大师所创立的白莲诗社,还是清朝十几位女子结成的蕉园诗社,为了共同交流创作,诗人们常常都要经历奔波之苦才能聚集到一起。他们结诗社,往往受到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因为即便是同一地方的若干人同时聚在一起也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远隔万水千山的人了。即便聚在一起,人数也不会太多。因此古人诗词的唱和往往赖邮筒维系。这种障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互联网可以使信息在整个地球的任意地方瞬息可达,万里之遥如同咫尺,成百上千的人一起讨论也不是难事。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古人以邮筒相寄的时代已逐渐离我们远去,像白居易与元稹这样的挚友间遥寄书信相和的诗意情怀已难再有,这多少会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黯然失色。互联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对远方信笺的期望感怀也日益淡去。“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薛涛笺上散发的淡淡墨香也将成为永久的回忆。

最后,网络给诗词创作者以鼓励和欣赏,使诗词创作者走出了孤芳自赏的处境。诗词创作者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由于曲高和寡,周围能够欣赏他并与之切磋琢磨的人十分有限,有时只能自作自赏,知音难觅。且古时受地形、交通条件和科技水平等限制,一首诗从创作出来开始,至校订、誊抄、发表,一直到广为流传,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跨度,作者不能及时收到读者的反馈信息,即使有来信提出建议,而那时,作者创作初期的灵感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几近消逝,这种相似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得古代作者往往不能在社会上得到自我价值的及时肯定。而如今,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上把原创的作品贴出来,欣赏者圈子的半径无疑扩大了几十甚至几百倍。各地的爱好者都有可能欣赏到创作者的精妙作品,并迅速回帖赞扬、商榷,创作者的付出由此得到了价值体现,被激发出继续创作的热情。同时,网络诗词写作的非功利性给作者以写作的从容。网络写作纯属一种“在野”写作,功利色彩相对较少,对于诗歌作者来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格调上,无疑都是重大的解放。

以上几点,多是催化网络诗词创作繁荣的元素。但是,网络诗词又天生带有劣根性,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首先,不守格律的诗词创作现象在网络上普遍存在。

如网名为“梦归何处”的诗词创作者于2016/8/3 13:46:47在古榕树下的诗词曲赋网上发表的词作:

声声慢·雨秋

花红满地,冷雨凄凄,离情最怕此季。燕子谁家檐头,郁郁心事。三杯两盏落肚,竟醉得、眼波如泣。梦过也,暗伤心,此景已非昨日。

过眼繁华成忆,谁料得,斜帘又织愁绪。几处篱门,半掩一秋落寞。思来更觉寥寂,怎轻提、往事久矣。望断处,正是那、幽怨共雨。

这首词押的是平水韵去声“四寘”韵,但下阕二、三、五句的韵脚明显出韵,分别是“绪”、“寞”、“雨”,都不属于“四寘”韵。其词牌为《声声慢》,依据《白香词谱》格式,若我们拿上阕为例,第五句应为“仄平平仄”,而本词“郁郁心事”中的“郁”字为去声,也不在入声字范畴之内,用在此处,为“仄仄平仄”,与词谱不符,也有犯孤平之嫌。同理,“竟醉得”为仄仄仄,与词谱规定的“仄平平”不一致.可见,该词格律并不严谨。

再举一首五律为例。该诗是网名为“极地老头”的网友于2016∕8∕2在榕树下的诗词歌赋网站上发表的诗作:

五律 独居码字

天晴人思懒,好梦醒来迟。昨夜看书晚,今熙拔草疲。无聊花寂寞,莫为叶空枝。去火新茶苦,清风送夏时。

其前四句为“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显然与五律基本平仄要求不符。律诗不仅每句的平仄有规定每篇还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而这首颈联中“无聊”与“莫为”不对仗,“寂寞”与“空枝”不对仗,可见其并不合对仗原则。且中国古典诗作的风格为含蓄委婉,以幽雅形象表意,臻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而忌讳以直白口语直接述说,如此才能达到诗词作品佐欢释恨、娱己感人之功效。而反观此诗的前四句,语言未免太过直白,缺乏典雅与含蓄之美。

网上还有一种论调,认为诗词格律会束缚诗意的表达,应该取消格律。持此论调的网友不在少数,这实在是对诗词格律的一种误解。对于诗歌形式规范的合理性,吴宓先生曾有论述,他认为:一、“凡艺术必有规律,必须宗传(Tradition)”;二、“凡人生社会各种规矩(Convention),似若束缚,实皆为全体或大多数人之利便。”②据此,我们可以依据这样的原则,即,一方面继承格律,但又不能因袭格律,努力创造适合当下“能为(比较的)最大量之适合”“全体或大多数人之利便”的新格律,如斯足矣!

当然,网络上也不乏诗韵优美的好作品。如网名为“飞觞醉月”的网友作于2016/4/21 08:38的在“就爱阅读网”上被广泛转载的一首《临江仙》:

临江仙·烟花

散作人间飞花雨,荣枯不共春秋。仙姿只合画中留。繁华缘一梦,梦外岂堪求? 星月不怜人瘦减,夜深还照工楼。 纸灰点点恨悠悠。 知君欢笑里,销得几多愁?

该词格律严谨,用词讲究,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没明点烟花,却暗道烟花,有情景交融之美,感情真挚,算得一首好词。

但是,类似于这样的精品词作在网上所占比重极小,而且被数量庞大的平庸甚至不守格律规范的诗词作品淹没。当初学者阅读和学习这些旧体诗词时,难辨精粗,不识真伪,往往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感正是“杂草过多,花枝淹没”的网络诗词创作局面造成的。虽然网络诗词浩如烟海,数量惊人,但是,在e时代,我们面临的并非信息匮乏,而是信息大爆炸产生的迷茫。毕竟,在这数量庞大的网络诗词中,真芜杂糅,泥沙俱下,缺乏筛选,让读者饱受类似沙里淘金的辛苦。而这一现象若长期存在,则会对传统诗词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身负传承重任的初学者们不禁会迷茫:何为作诗的基本规范?何为严谨的诗词格律?何为真正优秀的词作?如果爱好经典的人们是在以如此心态继续创作,那么,在未来的社会,诗词是结合时代的精神不断被发扬光大,还是在传承中失去精髓,逐步随意化,呈现出被“玩坏了”的状态,则犹未可知。

其次,网络诗词作品充斥着各种“假古董”。所谓“假古董”,即内容浅显,却古话连篇。学写旧体诗词用些古语模仿一下未尝不可,但决不能当作方向或主流。回眸新文化运动,胡适先生认为“不摹仿古人”,其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强调“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③虽然新文化运动具有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化的局限性,但作为一次极具重要意义的、空前盛大的思想解放思潮,其提出的改革传统文化中晦涩生僻的语句,提倡新文学的看法,自然也有值得借鉴之处,诘屈聱牙的作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语言文学的发展。我们提倡用文言文写诗,但又不能过于古奥。如百度文库有网名为“痴梦潇湘”的网友于2012年11月16日整理出的“2012年版网络诗词精选”中的一首诗:

华盖辇路行

主父西游倦,穷途岁食贫。穷且不得出,拜道卑于尘。帝京尘亦贵,贵人气凌侵。炎势何炙炽,车马何辚辚。骄骢徕西极,华盖自五云。翠葆鸣玉铎,霓旌竖勾陈。苍头趋如鹜,从者列如鳞。徐驰忽复疾,叱咤顾且嗔。眦裂行人目,但怒暗声吞。或谓怒何必,或谓怒何深。何朝无此事,何代不曾闻。更闻众豪贵,贵极霍家亲。 厩中多轻骏,一骑直千金。千金千顷粟,此粟血犹殷。供尔冠盖盛,供尔广筵频。供尔居华厦,供尔宿榴裙。供尔肉食谋,供尔喋血唇。尔知禄于国,尔知食于民。孰知荒鄙邑,斗粟可活人!悲嗟复希嘘,华盖入九阍。散去路旁客,默默几沾巾?

通观此诗,其最大问题就是以语句之高深,纹饰其内容之浅易。首先,诗中“主父”为自己,“骄骢”为健壮的骏马,“翠葆”及“玉铎”为古时玉器饰品,“苍头”意为奴仆,这些词如今已甚少使用,而在诗词创作中出现,未免过于晦涩而使大众读者生疑。其次,本诗结尾“冠盖”为排场,“广宴”为大型吃喝场景,“华厦”为豪宅,“榴裙”为女色,欲体现社会不公平之情状,但其语言过于古奥,理解通透都需费上一番功夫,导致全诗缺乏直接的冲击力,反而削弱了批判的力度。

诗词的语言需要现代化,否则写出的东西只能是“假古董”、“假文物”。黄遵宪以新名词入诗在当时不也正是一种进步的表征吗?写诗需要表达时代风貌,如果一首诗表达的竟然是千年以前的风貌,必然不妥。其实诗歌的高峰——唐诗,也主要是用唐朝当时的语汇来书写的。白居易写诗,每使老妪都解,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杜甫的名篇,用的也大都是当时通行的语言。现今动辄非议他人诗作用新词汇“非诗家语”,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说法。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序》中独标“六不选”,其中两条正是“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④可见我们应开发使用现代语境下的词汇,以及现代生活的词汇语句。

再次,网络诗词主流导向倾向于固守古音,冷落“时音”。古人以古韵古音抒情创作,这与他们日常的诵读基本一致,时至今日,语音发生了变化,如果再用古代音韵写作,而诵读之时却用当代普通话的读音,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古代的诗词如果用普通话诵读,很多地方会破坏掉音乐的美感,因为用的是古音,现在仍然用古音而用普通话诵读,同样也会破坏掉音乐的美感。毕竟如今写出来的诗词是要今人诵读的,试问今人又有几人可以按照古音诵读?用平水韵写诗,虽说在古代可谓是音律铿锵,可是现在用普通话念起来就觉得怪腔怪调了。又如许多古文中的上声字,如“蚌”“项”“伫”等字,如今都归作去声,而入声字的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古人以入声加入诗词,吟诵起来更有韵味。那是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直白而强烈,美好而自然,祖先吟诵出的是作诗最质朴的情感根源,是诗的魂魄所在,而古音的变迁,使得如今的人无法回归它本来的韵味。而吟哦之学已几近失传,我们只能从书中感受那段历史,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⑤可见古人自小在私塾吟唱四书五经的治学体会,今人是很难领悟到的。平水韵是历史的产物,但今音四声也是时代的产物,如此说来,厚此薄彼,实在费解。古人按古音写了,我们读起来不顺口,那是时代使然,是没有办法的事,可现代人再那样写,岂不是自找无趣?

针对网络诗词创作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弥补。

首先,如果要改变网络诗词创作精芜杂陈的局面,就应该建立版主筛选机制,凡不合格律、格调不高、乏善可陈者皆可不录,以整肃网络环境。一方面,这需要对网站相关版主进行严格遴选。另一方面,国家文化部门也应介入网络诗词的创作和管理,规范网络诗词的创作与发表,以维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同时,组织力量到网络里去采风,收集整理格律严整且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比较好的诗词。就像西周时派采诗官到民间采风一样,去做诗词的整理保存和推广工作。当然这个工作是艰难而又繁重的,因为网络诗词作品太多,太庞杂,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选出风格多样,经久不衰的高质量作品。

其次,对于网络诗词创作中存在的格律不规范和语言盲目复古的现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引导,以促进网络诗词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网络诗词创作急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理论工作者也要主动到网络上参与创作和研究,总结网络诗词创作的规律,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用以指导网络诗词的创作与发展。其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绩,比如中华诗词学会于2003年就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同年9月底,中华诗词学会又在湖南省浏阳市召开了工作会议。会上,孙轶青会长作了报告,提出了“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的口号,并且提出了“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创作原则。但这只是宏观上的引导,如果要切实贯彻这一原则,诗词学会也要组织专人对网络上的诗词创作进行指导或整理。而目前的情况是,既没人去具体指导,也没人去系统整理,网络诗词创作仍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其实,现在网上不乏好的诗词作品,如果国家出资招聘一批人专门从事优秀网络诗词的搜集整理工作,就会正面引导网络诗词创作者以优秀作品为范例进行创作,避免格律的不规范,提升作品质量。这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必将功在千秋,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针对网络诗词创作在诗韵上“固守古音”的问题,除了理论的研究和引导,还应大力推广新韵。虽然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语音难以整齐划一,但统一为一种相对合理的诗韵标准还是可行的。吴宓先生即持此种观点:“中国现今之诗韵,其分别部居对于任何一地之人,皆不能完全适合,然对于全国所有各地之人,则能为(比较的)最大量之适合,譬犹算数中之公生数,诚可为文学界公用之标准。”⑥《中华诗词》杂志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系列讨论,诗坛耆宿霍松林、孙轶青诸先生也曾主张声韵改革,但似乎继响乏人。毕竟,用古韵写诗而用现代普通话诵读,实在是刻舟求剑。而创新诗韵,确实是人们应思考的解决方案。虽然,诗词创作者可自由选择用旧韵还是新韵,但是在导向上,我们要提倡用新韵。鉴于此,当前的文化工作者在新韵的研究上已经做出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中华诗词》第六期隆重推出《中华新韵》,共十四韵,把过去的《平水韵》等诗韵适当合并,凡是韵母相同的字都归为一种韵。不像过去分得那么细。如“寒”、“翰”、“删”、“谏”、“霰”等都归为“寒韵”,列第八韵。《中华新韵》虽未必尽善尽美,但写出来用普通话诵读,是合乎音乐美感的。当然,在《中华新韵》没有得到推广之前,笔者并不主张废除旧韵。不过在发表时,应尽量注明是用新韵还是旧韵。诗词创作者对于新韵可能还不够了解,或不太习惯。但是,新韵用习惯了,还是比较好用的,毕竟它的韵脚更加宽泛。目前,网络上的旧体诗词暂时还是旧韵的天下,提倡新韵的很少。无论是天涯论坛还是九天文化网,都用《平水韵》。而华夏诗词论坛则开辟出了新韵一栏,许多作品比如《长相思·林黛玉(新韵)》、《十六字令·天边望(新韵)》等都明确标识出“新韵”二字。除了用韵问题,对格律中尚有争议的项目,应一律按照最简化的说法来办。比如孤平,王力、启功尚不一致,采他们观点中最简化的,可起快刀斩乱麻之效。

综上所述,虽然网络诗词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但其有利有弊,我们应扬长避短,妥善处理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助力中华诗词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2.

② 吴宓.诗韵问题之我见[A]//吴宓诗话[M].商务印书馆,2005:143,144.

③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第四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29,530.

④ 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9,20.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2.

⑥ 吴宓.诗韵问题之我见[A]//吴宓诗话[M].商务印书馆,2005:144.

猜你喜欢
格律新韵诗词
老腔新韵绕梁来
诗词书法作品
时光感慨(新韵)
痛忆父(新韵)
【诗词篇】
冬至(新韵)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