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2016-12-17 17:52赵军陆启威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赵军 陆启威

摘要: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也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然而,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有着特别的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中,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融合;内涵品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32-0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实践和认识上,老师们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工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让人啼笑皆非。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浅薄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识”。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的数据预设和数据统计,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当探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时,就要用到哲学上的辩证法。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如果一门学科是一幅画,那么,它自身的学科内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学科就是调色或辅色。缺少了调色和辅色,一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韵味,也少了应有的灵动和张力。比如“研究桥梁”一课,教材给出不同的研究桥的方式,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介入和应用。如果“欣赏桥”,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要用到美学知识;如果“建桥”,就是应用材料进行结构的设计和搭建,要用到测绘知识、造型知识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如果“写桥”,就要对桥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要用到语文知识;如果“测量桥”,就要对桥体的各个部分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进行测算,这就用到数学知识。研究一个问题,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正不断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发展态势。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一门课程,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学科思维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统整性都是极为有利的。endprint

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学科点缀,更不是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杂融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学科融合是否有效地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1](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就是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人认为,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2]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3]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自己必须先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巧妙融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积蓄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每次授课时,总能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一个科学问题(文学);爱因斯坦在提到他的非常深奥的相对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以音乐的唯美和诗一般的想象进行一番风趣的描述;达·芬奇更是善于用各门类知识异常精辟地透视他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当下教师可以汲取的典范。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贵.浅议费马原理在直线运动最短时间问题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5).

[2]李玉中.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J].中学教育.2015(9).

[3]叶熹,李安兰.跨越学科的界限[J]考试周刊,2008(46).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the ideal of education and inevitable choice, and it is also the teachers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s and qualities. However,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not simpl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nor the casual scrabbling subject matters, but based on som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with particular prescription and demand. In practice,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hould blur disciplinary demarcation and center on a core objective so that the problems with students exploration could be resolv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connotation; practice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