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及路径研究

2016-12-17 17:52韩学芹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要素

韩学芹

摘要:教学质量保障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涉及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本文在分析这些基本要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要素;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116-04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协同系统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在国家相关职教政策的指引与改革项目的推动下,各省市也广泛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与改革举措,指导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项目。尤其是近十多年,中高职衔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五年一贯制”“3+2&3+3”等衔接模式。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起省厅批准中高职院校联合试点“3+2”模式中高职衔接项目,经过逐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当年省厅批准试点项目272项,计划招生人数多达12745人。但在中高职衔接试点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教学的质量标准不一,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着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办学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是中高职衔接项目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与讨论如何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对提高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教学治理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质量保障是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追求质量和效益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目标和工作主体。在这样的职教发展大背景下,通过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和优化中高职衔接项目办学质量与效益也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议题。

依据第四代质量管理理论,职业院校在开展质量建设工程中,开发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质量决定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着中高衔接项目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也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吸引力。

中高职院校联合构建完善、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有力保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系统开展的重要策略。首先,它有助于中高职衔接项目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关键要素的科学管控,通过对关键教学环节开展经常性自我诊断,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它有助于中高职衔接项目实现对整个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统筹、一体化管理,通过系统的质量文化、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等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监督与调控机制,提升中高职衔接教学治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再次,它有助于中高职衔接项目实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切实保障学生中职三年、高职三年的学习质量,保障学生得到系统、科学培养的利益,提高中高职衔接办学的社会认同度与吸引力。总之,教学质量保障是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础。

目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办学主体更多的是为达成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要求,就某些环节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并联合开展工作,比如联合招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转段考试等。这些更多的是从人才培养工作的个别环节出发,中高职双方办学主体并未借鉴各自已十分成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实践经验,就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教学工作形成一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导致中高职衔接前后培养阶段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标准、质量文化等方面的衔接普遍出现问题,造成整体中高职衔接教学效益与质量不高,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探讨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成为十分紧迫的议题之一。

二、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要素分析

中高职衔接教学是一项涉及中高职双元办学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涉及的教学要素更为多元与丰富。在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进而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尤其要把握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核心要素,为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厘清思路。

(一)核心要素——师资

教学论发展至今,师资都是教学的核心元素之一,是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的主体。无论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还是在当今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承担着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工作,他们工作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中高职衔接教学师资力量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师资除了普遍存在的职业教学论知识不足、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外,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从数量上来讲,与职业教育教学论上提出的师生比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很少有学校能够达到严格意义上的1/18的师生比要求,且普遍实施的是大班化教学;二是从结构上来讲,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严重缺乏,不足以承担起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三是从素质上来讲,中高职衔接专职教师来自中高职两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他们接受的职业教育培训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在对同一批学生的培养上,很难做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师资力量作为影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需要中高职院校联合加强培养与培训,提升师资力量的质量与衔接能力。endprint

(二)核心要素——学生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是教学服务的对象与生产的产品,其质量也是影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又一核心要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树立和贯彻学生本位理念。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发现,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态度、毅力、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中高职衔接的生源——学生,对教学质量与培养结果影响巨大。当前,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采用分段培养的模式,中职负责前三年,高职负责后三年。这就表示,中高职衔接面临两个层次生源质量的问题。中高职衔接中职生源——初中毕业生质量,首先影响着分段培养前三的教学质量,对于这批生源质量如何,作为职教工作者不言自明;中高职衔接中高职生源——中职毕业生质量,则决定了分段培养后三年的教学质量,这批学生在中职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学习方法、沉淀的专业素养、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都对后三年高职阶段的培养质量影响深远。尤其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生源数量的急剧下降,职业院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生源质量要求,这一情况也无可避免地出现在中高职衔接生源质量上,进而影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

(三)核心要素——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实施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基础。教学条件的优劣不仅会影响教师是否能有序开展教学,还会影响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教学条件配置是否齐全、设计理念是否科学、技术指标是否先进等都将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近年来,虽然广大中高职院校加大了对教学条件的投入与改善,但限于前期基础薄弱与经费投入数量有限,教学条件还需根据当前教学改革要求加大建设力度。除此之外,中高职衔接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利用还需从下面几个方面改进。一,依据新的职教理念,改革与完善教学条件。当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大多是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方法开发与制订的,这就要求根据工学结合理念要求,建设与之匹配的教学条件。二,加强中高职院校教学条件与资源的共享,基于相互衔接的教学条件开展课程教学。比如中高职院校分别开展的难度系数不一的同一门课程,就应该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与环境中开展教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等方面的适应。

(四)核心要素——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织部分,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它规范教学工作有序展开与有章可循,引导教学工作前进与改革方向,监控教学工作科学运行与高效运转、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与基础,并有力助推与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中高职衔接涉及中高院校等多元办学主体与多方教学资源,以此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中高职院校大多沿用各自自成体系的教学管理制度与经验,分别对分段培养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尚未建立起统筹两个培养阶段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这就与中高职衔接系统化教学工作的实践不相适应。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由多元办学主体统筹对整个六年时间的教学工作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督与指导。比如,教学管理中常见的“学生评教”工作,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应建立基于同一评教理念的评教实施办法,包括评教的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评教结果应用规定等,对分段教学开展一体化的学生评教工作,而非当前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各自独立运作,互不沟通的评教体系。

三、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培育全员质量意识

职业院校全体教职员工质量意识的内化是深入开展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先导。当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运行制度与体系缺失、工作基础薄弱,追本溯源,是广大教职员工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教学工作的质量保障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内在质量保障需求。在已开展的零星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实践中,更多的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外在质量要求的回应,而非出自于院校自身的内在的质量诉求。当前,中高职衔接中衔接质量文化建设的匮乏或不足、衔接教学质量标准的缺失、质量保障意识与实践不强等,都深刻影响着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衔接试点院校成立衔接质量文化小组,系统化构建与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培育同质的衔接教学质量意识,比如质量标语、质量理念等;二是衔接试点院校共同开展试点专业的质量文化培训,使两方教职员工形成基于同一质量理论的质量意识与内涵;三是试点院校开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与支持教职员工开展衔接教学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质量标准与工具等。只有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形成相互认同的质量文化与理念,才有利于开展、承担、监督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助于减少教学质量保障开展过程中的实施阻力,最终有效保障衔接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二)关注核心要素,加大综合改革力度

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涉及多样、复杂的教学要素,无一不影响着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共同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在研究这些教学要素时,可借鉴唯物辩证法中矛盾论规律,重点研究与把握主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与分析了中高职衔接教学诸多要素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师资、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保障中,这几个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应该把握的主要矛盾,也是大力改革的对象。

在建构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核心要素,保证工作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当前中高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质量不突出,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在对主要矛盾认识不清,或者说对这些核心教学要素把握不够,出现“隔靴搔痒”的现象。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着力关注“师资、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核心要素,通过开展系统性的综合改革,统筹解决这些主要矛盾,以提高质量保障的实效。比如,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试点专业的综合改革,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招生考试改革、教学与管理研究等内容,着力系统地解决问题。endprint

(三)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强化全员、全过程参与

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尚属新生事物,但在世界范围内,则已发展得比较成熟,比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澳大利亚的TAFF培训包等,他们借鉴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发现,当前质量保障领域,主要是应用了第四代质量管理理论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全员、全过程参与。

职业教育本身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等)的工作,作为由中职、高职共同参与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其利益主体更为多元。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必须纳入所有相关利益相关主体,全员、全过程参与。首先,全员参与:中高职衔接质量保障主体涵盖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和监督质量保障工作。其次,全过程参与:中高职院校要相互参与分段培养阶段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而非相互隔离,互不参与或偶尔为之。再次,纳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积极拓展第三方质量评价与监督机构参与质量保障工作,提高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四)加强制度建设,构筑系统化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的开展要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为基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也同样需要一套完备、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当前,在中高职衔接项目运行中,已形成了部分质量管理制度与运行体系,比如定期开展活动的组织体系、制订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考试管理制度、转段升学制度等,但与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可供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借鉴。鉴于目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相关制度体系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与完备性,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需要从教学质量保障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系统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过程管理体系、监控与评价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等,并细化运行制度与标准,助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实效性,提高衔接培养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Teaching quality insuran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nsurance syst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Its basic elements relates to the teachers, students, curriculum,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s for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teaching quality insurance.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teaching quality insurance; element; path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要素
基于“七要素”的教学设计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4年11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