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行动

2016-12-17 15:58胡敬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台风观测

胡敬

狂风大作,暴雨连连;房屋倒塌,满目疮痍。这是遭受台风袭击时展现给我们的场景。据统计,每年袭击我国的台风平均约7?9个,因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年均高达440亿元,单个超强登陆台风带来超百亿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不鲜见且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如2013年的“菲特”、2014年的“威马逊”、2015年的“彩虹”和2016年的“尼伯特”及“莫兰蒂”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是全球遭受台风袭击最多、台风灾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各级政府及气象工作者十分重视防台减灾工作,致力于提高台风预报精度的努力从未中断过,并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24小时的台风路径预报已达约70公里,但200甚至300公里的大误差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而伴随台风的狂风暴雨给台风的观测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风险,通常气象部门发布台风的预警信息后,民众都是往“安全”地带转移,可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擅长“捕风捉影”,与台风赛跑是他们最大的喜好;他们无畏生死,和老天斗智斗勇,探索台风的奥秘是他们崇高的使命。他们就是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台风所”)的“追风小组”。2007 年,“追风小组”首次启动 “追风”行动,今年他们也将进入与台风追逐的第10个年头。

千难万险勇“追风”

在上海气象局楼下,一辆白色的依维柯面包车静静地停在那里。看似普通的小汽车,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大玄机:车尾装有一个金属小梯子,人们可以顺着梯子爬到车顶;车顶装有实景摄影头;车前端增加了负重9000磅的保险杠、射程500多米的大灯,就连车的底盘也整体升高了。“这就是‘追风小组的座驾——我国第一辆专业“追风车”,比普通的依维柯要重4倍,重约4吨。即便如此,面对台风超强的威力,车头必须迎风停放,必要时还要用手指粗的钢筋绳固定车身,以免车辆被台风吹翻。

要说到“追风车”的绝密武器,就要数它“肚子里”先进的仪器:美国进口的GPS探空仪、微波辐射计、三维超声风速仪、德国进口的声雷达……据悉,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观测仪器,整部“追风车”的造价在500万左右,有的仪器单价就要200多万,而在“追风”现场释放的GPS探空气球,每放一次的造价就上千元。探空气球携带的GPS 高空探测仪的侧上方长着长长的“触角”——温度传感器;下方则拖着长长的“尾巴”,那就是GPS探测天线。该仪器在升空过程中,能清晰地记录下最真实的台风内部数据。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即便有了如此精密、看似万无一失的设备,“追风小组”的第一次追风经历,也并不顺利。按照原本的预报路径,第7号台风“帕布”将在2007年8月8日登陆福建,紧随其后的就是台风“蝴蝶”。小组成员驱车1000多公里,提前3天就赶到了福建南部的漳浦。成员们心中大喜,觉得胜利就在前方。谁知,风云突变,8月8日深夜凌晨1点,后方传来消息,第7号台风“帕布”已在台湾省恒春登陆,强度也降低了。成员们赶紧查看连续的风速探测资料,失望地发现风速正一点点减小。“追风小组”预言:‘帕布要么会消散,要么被下一个台风‘蝴蝶吃了,并入“蝴蝶”尾部。最终,“帕布”的命运被专家言中,而台风“蝴蝶”也突然转向广东,与“追风小组”无缘。

所幸,没过几天,“追风小组”得知第9号台风“圣帕”即将来袭,心有不甘的他们决心再次南下。这一次,他们增加了在上海的后方技术支持人员和各方面的专家,将观测点选在了距离海边仅一公里远的福建崇武镇。在百姓早已撤离的空旷的城镇上,只有“追风小组”忙碌的身影。天空渐渐开始下起雨,很快便倾盆如注,狂风呼啸,雨水横冲直撞,成员的视线也变得模糊不清,但所有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咬牙坚持着,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大家看着观测资料及时传回,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是“追风小组”真正抓到的第一个强台风,“说真心话,不害怕是假的,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可是台风一来,大家啥都不顾,豁出命一样,那情景看了,你就会被深深打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信息室主任赵兵科说道。

在2011年,“追风小组”在上海洋山港追逐“梅花”台风的时候,风力达到了12级,车子摇摆不定,需要三人同时给气球充气,难度大到难以承受。“这在追风的日子里已不足为奇,我们早就习惯了。”说起这些,质朴的成员们都是挥手爽朗一笑,“和台风的亲密接触多了,见过的风浪自然也就多,这点小事对我们不算什么!”

灾难往往不期而至,也不是能够被预料的。2013年,强台风“菲特”使浙江全境出现罕见洪涝灾害,供电路线及出行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而小组成员对科学的热爱,对台风的执着,再一次用鲜活的记录创造了中国台风野外观测的成功壮举,也将一个又一个台风的名字定格在了“追风”史册上。从第一次对“帕布”的探索到如今的“尼伯特”和“莫兰蒂”,“追风小组”始终冲在最前线,从未放弃。

火箭弹探测新突破

从一无所有、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到现在的蜕变,“追风小组”每一步都走得举步维艰,但又深刻地难以忘怀。

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升级现有观测设备是重中之重。从2006年开始,台风所升级改造了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上海LAP-3000大气风温廓线仪;优先购置TP/WVP温度水汽微波辐射仪,并完成了“追风车”的升级改造——基于北方奔驰大卡车改装而成(可抗12级风);值得一提的是,台风观测资料综合收集分析及共享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观测资料处理应用的快捷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台风所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航天四院)紧密合作,历经3年,设计并完成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SY400制导火箭弹作为运载工具的“抛撒式”下投探测台风技术。2015年10月3日,台风所和航天四院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协调,并在海南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在海南万宁对台风“彩虹”联合实施了世界首次火箭探测台风飞行的试验,为我国实施旨在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敏感性观测提供了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令“追风小组”的成员士气大涨。

所有的光鲜靓丽都不是信手拈来,背后都需要无尽的努力和汗水。台风所与航天四院密切合作,成功解决了车载火箭弹发射的抗风防雨和高速条件探空仪按需分序抛撒技术,此外还突破了单点多枚探空仪抛撒、台风条件下的充气减速伞稳定减速和探测仪抗高过载及基于“北斗”卫星中继的实时数据传输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与飞机穿越台风的下投探空相比,火箭弹下投探测技术就有了巨大创新突破:定点(精确到达指定的观测部位)、超高高度(可获取台风整层的垂直廓线资料)、“立等可取”(6分钟内到达,为气象意义的“同时”)、单点多抛(在同一点同时下投多枚探空仪)和无“机毁人亡”风险等。这次实验的成功,可谓是颠覆了几十年来美国主导的飞机探测台风“传统”思路,也为台风所接下来的道路引领了新方向,树立了新目标。

还记得第一次“追风”的艰难,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台风眼”的欣喜,在“追风小组”看来,所有的历程都会继续在未来闪耀,也会让台风所更加辉煌。

梅花追风放球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风观测
台风,你到底是什么?
EF2000台风战斗机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呼呼!台风来了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
台风天外出小心
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台风地震连袭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