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浅谈一件北魏菩萨立像的保护修复
□郭建
石质文物经过数千年演变,出现不同病害,尤其是断裂的石刻,不能独立展览,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势在必行。此次通过对佛像保护与修复,恢复佛像本来面目,达到长久保存和科学展览,并对断裂和补配的文物提出合理建议。
北魏菩萨立像 修复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连年战乱且几次灭佛运动,这一时期的佛造像整体质量下滑颇多。中后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南朝“名士”形象。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更多为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此次修复的佛造像个体较大,为北魏菩萨立像,山西省左权县出土。以下为本人在修复这件菩萨立像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望同仁批评指正。
菩萨立像为北魏所造,从脖颈处断为两截,高121厘米、宽45厘米、厚16厘米,为二级文物,材质为砂岩,局部泥垢较多,山西省左权县出土。菩萨头戴宝冠,跣足而立。面方圆,容貌清秀,头后为桃形头光,身着褒衣,帛衣交于腹部,系一花结,上胸袒露,双臂缺失,臂上飘带自然垂于脚下,属北魏时期典型造像。
(一)环境调查
菩萨立像于1996年在山西省左权县出土,出土后移入山西省博物馆(现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在一个普通库房存放。于2004年移入山西博物院库房至今,实际上该菩萨立像在1996年之前一直处于地下保存状态,表面上的彩绘污染、断裂,一直未进行科学保护。
(二)病害成因分析
1.菩萨立像的结构性断裂
菩萨立像出土于左权县,根据出土地点判断,断裂可能是人为造成,可能是灭佛运动,因某种原因仓促进行埋藏导致。
修复前的菩萨立像
2.菩萨立像表面泥垢及彩绘脱落研究
菩萨立像表面的泥垢,由于长期埋于地下,表面积攒一定厚度的泥垢,局部线条被淹没,亟待进行清洗处理;另外,菩萨立像表面彩绘脱落严重,且表面有积尘,长时间与地下水分沉积作用,形成尘土与彩绘颜料粘接,使其表面彩绘失去原有的色泽。尘土的沉积一方面影响文物的整体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含有复杂化学成分的尘土与颜料反应潜在地造成文物的损害。彩绘地仗层也有起甲脱落,本身也存在老化问题,在潮湿环境中易分解酥松,导致彩绘中的胶结物发生降解,粘接能力降低,老化失效,出现彩绘地仗层起甲脱落。由于颜料和胶结介质之间的热膨胀性能的差别,会使颜料层在热胀冷缩的变化中剥落。
(一)信息整理
1.文字记录:对菩萨立像进行编号登记,填写包括年代、质地、文物特性、保存现状、病害状况等详细情况的保护修复档案。
2.照相记录:修复之前对菩萨立像要进行不同角度的照相记录,从多角度反映文物修复前的原始状态,照相记录贯穿修复整个过程。
3.绘图:绘制文物原始状况线图,病害图等。(二)具体的保护修复
1.泥垢清洗:石质文物的清洗是文物修复程序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一项完全不可逆的操作。根据所用清洗剂和处理技术特点的不同,清洗方法分为四类∶水清洗法、化学清洗法、机械清洗法、热清洗法。依据清洗原则由弱到强,由化学到机械,直至病害清除为止。针对该佛像表面污染物,选择了化学清洗结合机械清洗。首先对菩萨立像表面浮尘用洗耳球轻吹;其次,对于较致密的土垢,配制体积比2A(酒精和丙酮1∶1)溶液,用棉签沾取轻带。
2.彩绘污染物清洗:通过前期检测分析调查,菩萨立像表面彩绘有红色(朱砂)、黄色(生赭)、白色(碳酸钙)、黑色(炭黑)、绿色(群青),均为无机颜料。首先把造像放置在软胶皮垫上,用棉签蘸取适量去离子水,保证棉签水接触造像表面时不会造成过度阴湿,轻轻粘揭表面泥土,层层剔除软质泥土,尤其是不能造成彩绘文物表面彩绘脱落。对于坚硬的土沟,用棉签蘸取适量2A涂抹在硬质土垢表面,使其表面软化后,再进行清除,保证彩绘清洗效果。
3.粘接:考虑到粘接强度,拟选用以下几种材料进行比对筛选。
粘接材料:(1)鱼胶;(2)糯米砂浆;(3)环氧AB胶。
现将其性能特点列表综述如下:
糯米砂浆 一般 经济适用 易风化环氧AB胶 较好 经济适用 易污染材料 效果 优点 缺点 最佳选择鱼胶 一般 经济适用 强度低环氧AB胶
粘接试验结论:通过试验对比,发现鱼胶材料粘接强度达不到预期效果,耐老化性差;糯米砂浆材料粘接强度可以,但其耐酸性,耐碱性较差;相对而言,耐老化性,耐酸碱性,常温凝固时间为24小时左右,故拟选此环氧AB胶做首选材料。
考虑到菩萨立像个体较大,采取打锚杆粘接,锚杆选用1厘米直径的不锈钢,粘接剂选用24小时固化的环氧AB胶,根据断截面大小取双组份环氧AB胶适量,用刀具在不锈钢容器中搅拌均匀,在相对的断截面上各均匀涂抹一层,一定注意锚孔与锚杆之间填充严实环氧AB胶。对断截面的粘接缝隙用BYN602B胶进行封固,防止胶体凝固过程中流失。在接触面稍大的佛身短截面打一锚孔。粘接后对其勾缝处理,选择水硬石灰、砂石粉、细沙按1∶1∶1和去离子水调配勾缝,勾缝后做旧处理(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4.补配:菩萨立像在进行粘接后,脖颈处后面有缺失,考虑的菩萨立像稳定结构,决定予以补配来增强整体稳定性,补全材料及工具:选与文物材质相同的石粉、细砂、水硬石灰、漆皮汁、矿石色、不锈钢盆、刀铲、雕刻机、画笔、毛刷等。
缺失补全方法∶
A把水硬石灰、细砂与石粉按1∶1∶1比例充分搅拌均匀;
B在补全部分与原物对接面上各均匀涂抹适量砂浆;
C用美工刀将接缝处找平。
做旧方法:
待补全材料干燥后,用漆皮汁与矿石色调配与原文物表面颜色接近的色浆;
加固材料性能一览表
用画笔蘸取适量色浆进行做旧处理,使补配处颜色与周围一致。
5.加固
为防止菩萨立像表面残留的彩绘掉色或脱落,对现有彩绘部分进行加固,对加固材料筛选:
(1)AC33;(2)硅酸乙脂;(3)硅丙乳液。
现将其性能特点列表综述如下(见上表):
综合考虑比较,硅酸乙酯符合加固效果。硅酸乙酯为德国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材料所研制,其主要特点是其针对石材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够取得较好的渗透深度,与石材有良好的共容性,可取得适中的加固强度;其最大的优点是无论加固过程中,还是稳定后,甚至失效后都不引入与石材不容或有害的物质。而且具有重涂性,并且不影响以后的其他更有效的加固手段的引入。也就是说其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中最实际、最有效的可重复操作原则。而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多家单位分别在重庆白鹤梁题刻、半坡探坑土隔梁的保护试验已经过了几年的考验,保护实际效果较好。
修复后的菩萨立像
加固方法如下:
(1)首先用量杯取硅酸乙酯5ml与95ml的酒精,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配制成5%的硅酸乙酯溶液。
(2)用雾化喷壶灌取5%的硅酸乙酯溶液在彩绘表面进行喷涂,干燥后方可进行二次喷涂,一般封护喷涂两次即可。
为确保保护修复效果的延续时限,本次保护修复完成后须对菩萨立像定期保养,并优化其保存环境,加强对文物的日常除尘工作,避免文物孔隙堵塞,畅通文物的呼吸通道,以尽最大可能实现文物的延年益寿。建议该菩萨立像在库房或展览期间,改善光源,减少紫外线辐射。
(一)菩萨立像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真实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修复材料的可逆性,通过科学保护恢复了菩萨立像历史原貌;
(二)由于现状调查和前期试验研究的科学性,使菩萨立像修复加固后整体色感较协调,对菩萨立像彩绘加固,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三)由于菩萨立像保存环境变迁及历史原因,无法了解菩萨立像的准确来源等历史信息,该菩萨立像的历史价值体现不够全面。
1.周萍、马宏林、齐扬、井燕《山东青州、临朐博物馆馆藏彩绘石刻的保护与修复》,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
2.王金华《锚固加固技术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