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   焕非清朝所“翻案”——论清朝对袁崇焕的历史评价

2016-12-17 12:41
关键词:清朝袁崇焕评价

曾 磊



袁崇焕非清朝所“翻案”
——论清朝对袁崇焕的历史评价

曾磊

[摘要]一般认为,被崇祯帝冤杀的名将袁崇焕在清朝乾隆年间被正式平反。一部分人据此判断袁崇焕为清朝所伪造的英雄人物,然而乾隆皇帝嘉奖其后代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当时社会根本改变了对袁崇焕的评价,远远谈不上对其“平反”、“翻案”,袁崇焕在明清两朝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袁崇焕形象进一步抬升是清末民初随着“排满”革命思潮的兴起,而并非清朝初年的刻意塑造所致。

[关键词]袁崇焕;清朝;评价;抗清英雄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被崇祯皇帝下令以磔刑处死,在当时“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扉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1],酿成了明末最大的悲剧。此后,不少明朝人对他缺乏理解,因此很多史料里对袁崇焕的评价很低。一般认为为袁崇焕翻案者乃清朝皇帝,如阎崇年先生认为“人们对袁崇焕的公开正式追念,是在清乾隆皇帝为他平反之后”,乾隆此举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宽大胸怀。[2]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诸如《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网络文学的热卖,一些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误认为袁崇焕是清朝塑造出来的英雄,清朝抬高袁崇焕的目的是为了污蔑明朝,显示其入关统治的合法性。笔者认为不仅袁崇焕英雄人物的地位为清朝伪造说不足取,而且袁崇焕为清朝所翻案平反的传统观点也有一定亟待商榷之处,结合各种史料重新解读不难发现,袁崇焕的确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英雄,但其功过是非在清朝中前期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清人对他杀毛文龙一事存在着不同看法,而不论明朝人还是清朝人,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有褒有贬,而袁崇焕形象进一步提升是在清末民初,随着“排满”反清思想的盛行,袁崇焕完美无缺的形象才深入人心,因此袁崇焕为清朝“翻案”,其历史地位为清朝伪造一说值得商榷。

一、明朝时期的袁崇焕形象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自袁崇焕被处死后,明人对袁崇焕的态度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大多认为袁崇焕好大喜功、卖国通敌,其被处死是咎由自取。认为袁崇焕好大喜功、志大才疏的人有明遗民张岱,他在《石匮书后集》中说:“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在他看来,袁崇焕以“龌龊庸才,安可上比秦桧”[3]。认为袁崇焕欺君卖国的人有朱舜水,他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4]。另一个明遗民查继佐在《罪惟录》里也说:

按毛帅岛捷似幸,只以朝无知兵,意欲藉之大恢复,不无溢美,遂使气高,稍有擅动。从来边将往往如是。果知其不当扼要,早加衔,移镇重用,彼所部皆逸材,自能展一臂之用。而必杀之!在帝意以靡饷故,即阁臣钱龙锡意有崇焕,可无文龙,亦不定杀之。而崇焕以计斩疆场大臣,专以坚帝眷,则无法矣,其中不可问也。且十一罪皆非不赦,且万无不再勘一辞而定之理。致使难民走活登菜,以酿后变。崇焕之罪,谁能曲觧以宽之?[5]

这些人大多不在辽东前线,对前线的形势并不了解,他们对袁崇焕的指控大多出自风闻和个人偏见,并没有拿出任何真凭实据来证明袁崇焕的“罪行”。与此同时,坚持为袁崇焕辩诬的人有时任兵科给事中的钱家修、袁崇焕的门生程本直、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等人,但是他们的仗义执言并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袁崇焕家乡之人对袁崇焕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崇祯东莞县志》对袁崇焕的记载如下:

(总部)六年春正月,奴酋倾国入寇,薄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大破之,老奴寻死,升崇焕佥都御史,寻升兵部侍郎,荫一子锦衣卫千户。(总部)崇祯二年,手诏起袁崇焕为督师尚书召对,晋宫保,辞。枭帅毛文龙扬帆登莱,渐见跋扈,崇焕渡海,入其军,斩之,疏请备蓟镇不行,奴竟从此入。(总部)三年八月十五日,杀督师尚书袁。[6]

该书认为毛文龙是跋扈将军,同时以“杀”字书写袁崇焕之死而没有采用“诛”一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同情袁崇焕的感情立场。一些广东籍的明末抗清英雄也认为袁崇焕并非通敌卖国,并且坚持给袁崇焕平反,如邝露的《峤雅》集中的《留都赠梁非馨》一诗后有自注称“非馨为袁督师重客。督师以孤忠见法,天下冤之。后十二年,予与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余在史馆,疏白其冤,服爵赐葬。非馨真信友矣”[7],此乃其曾试图为袁崇焕平反的证据。此外,张家玉、黎遂球、屈大均等人也作有诗词悼念袁崇焕。此外,也有不少非广东籍人士为袁崇焕鸣冤叫屈,如浙江籍的袁崇焕麾下将领周文郁就在《边事小纪》认为自己当时“既不能立歼狂以赎公罪,又不长叩九阃以白公心”[8],对自己不能给袁崇焕辩诬感到后悔。这足以代表在前线奋战的辽东将士们的意见。同时代的杨士聪在《玉堂荟记》里说:

己巳之变,自嘉靖庚戌之后仅再见焉。但士马、物力,仍足相当。袁督师初至一战,人心始定。迨后矜制诸将,不为无见。而袁为人疏直,于大珰少所结好,毁言日至,竟罹极刑。[9]

由此可见,在明朝灭亡之前,对袁崇焕的评价是有争议的。这是因为袁崇焕之死有关晚明的党争之局,很多人对袁崇焕存在误解,对前线战争的形势不了解,所以得出了错误的评价,可以认为,在明朝最后的十几年里,袁崇焕的形象是多样的,有人为其辩诬,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卖国罪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反间计真伪之辨析

一般认为,袁崇焕之死同其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有关。《满文老档》《东华录》《清史稿》《清实录》等清朝官方史书和史料都记载了此事。如《老档》里记载了“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10]在学术界,对反间计的存在并没有太大争议,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反间计的真实性却被一部分非学术性民间小说作者所否定,如著名的通俗小说作者石悦(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就如此写道: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11]

在他看来,是清朝“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以证明杀掉袁崇焕的崇祯以及明朝不可救药,清军入关建立统治乃是顺天应人。与石悦观点类似的人还有孙海宁,他认为袁崇焕的历史形象到了清朝以后才逐渐开始正面,很显然是清朝统治者将袁崇焕的历史形象无限提高,成为了所谓“大明忠臣”、“御边干臣”。由于史料阅读范围的局限和专业素养的不足,这些小说作家对反间计的看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少史料都可以证明皇太极的确对袁崇焕使用了反间计。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人误以为导致袁崇焕下狱处死的反间计是清朝统治者事后伪造,不足取信。

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后金对袁崇焕采取反间计的记载最早并非出自清朝官修史书之中,而是南明遗民谈迁所著之《北游录》:

奴朝太宗实录□□□□□□□□□,盖意实在和。其词亦逊,云大明皇帝,自称敝国小国,以我边臣讳之,不上。又载计杀袁崇焕事颇详。[12]

除了明遗民谈迁以外,也有不少明人和明遗民通晓袁崇焕冤死之实情。而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蓄谋已久,必欲置其于死地,早在崇祯二年(1629)六月毛文龙被袁崇焕诛杀之时,后金就试图通过朝鲜人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据《李朝实录》载:

“越数日,忽哈、龙骨大、仲男等谓臣曰:使臣来何以迟也?此必以我国与南朝方战,故欲观胜败而然矣,臣答以:“闻汗之出兵,恐无传命处,仍致稽滞之意。则骨大辟左右附耳语曰:“袁公果与我同心,而事泄被逮耳,此必行间之言也。”[13]

可见,即使清朝统治者可以在清朝成立之后篡改史料,他们也无法篡改朝鲜人在明末清初时期就记载下来的信息,因此认为反间计为清人所作伪之说并不成立。此外,袁崇焕的下狱处死,虽同皇太极之反间计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导致其被处死的唯一原因,阉党分子的构陷也是其重要原因,这就是袁崇焕死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而并非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的缘故。

三、清朝时期对袁崇焕的评价

笔者认为,如果清朝给袁崇焕翻案平反的论点成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在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平反之前,没有任何人对袁崇焕提出肯定的意见,所有人都认为他卖国该死。第二,在乾隆皇帝之后,没有人对袁崇焕提出否定意见,清朝对袁崇焕的官方意见已经成为定论。然而,实际上这种状况并没有出现。

清朝建立后,随着清政权的稳固,从顺治年间开始为明朝修史,一方面此举是昭告天下臣民明朝已成历史,大清王朝入继中华正统;另一方面则是吸取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为新王朝统治服务。为此,在评价袁崇焕的问题上,清政府竭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写成了《明史·袁崇焕传》。同一些人的观点不同的是,《明史·袁崇焕传》颇多微辞,虽然在整体上对袁崇焕并没有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但是其“初,崇焕妄杀文龙”的记载,体现了在杀毛文龙这一问题上鲜明的倾向性。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恰恰沿袭了《明史》的说法。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给军机大臣下了一道命令:“谕军机大臣等: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14]。根据“昨披阅明史”这五个字,可知乾隆是在阅读《明史·袁崇焕传》之后,下令寻找袁崇焕的子孙后代予以嘉奖的,并非他刻意为之。可见,如果要说翻案,那么在乾隆给袁崇焕“翻案”之前,清修《明史》中的《袁崇焕传》已经给袁崇焕“翻案”。而事实上《明史·袁崇焕传》对袁崇焕的评价并不算完美,尤其是在谈到袁崇焕杀毛文龙的问题上,《明史·袁崇焕传》认为“崇焕妄杀文龙”,从这六个字可以看出清修明史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采取的是否定的态度。

嘉庆、道光年间,袁崇焕才被列入清朝官方祭祀的行列。清嘉庆元年(1796),时任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将袁崇焕入祀乡贤祠,获得嘉庆皇帝的准许。而陈大文此举是受翰林院检讨梁朝锡之请。根据《广州府志》的记载,梁朝锡恰是广东东莞人,可见梁氏向广东巡抚陈大文推荐袁崇焕可入祀乡贤祠的原因乃是他继承了东莞本地人对袁崇焕的看法,此事发生于嘉庆元年(1796),而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东莞的袁崇焕祠堂才最终建成,可见袁崇焕祠堂的修建乃是清朝地方官员主导,清朝官方政府默许之事,虽然清朝政府对袁崇焕的态度相比明朝当局而言有所变化,但远远谈不上给袁崇焕“翻案”的地步。

四、清末民初袁崇焕形象的重新构建

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朽,反清排满思想逐渐兴起,袁崇焕作为明末抗清名将被新兴的现代民族主义者赋予了民族英雄的历史想象。辛亥革命之后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属康有为和其弟子张伯桢,他们合力建造了在今北京龙潭湖公园内的袁崇焕庙和袁崇焕故居,甚至在袁世凯称帝之时,张伯桢曾将袁崇焕作为袁世凯的祖先对待,主张将袁崇焕配享岳飞、关羽,成为国家公祭的武圣。康、张二人对袁崇焕的尊崇,同他们的前辈一样,是出自乡土之情,同时又难免沾染时代的排满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关康有为、张伯桢师徒如何表彰袁崇焕之事可参见姜伟堂《论东莞张氏之表彰袁督师——兼考袁督师在京故迹》;莫乃群《袁崇焕研究论文集》,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26页。康有为的另一个弟子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也认为“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其对袁崇焕的评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袁崇焕最具争议的杀毛文龙一举,梁启超采取了完全肯定的态度:

夫以举国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而督师毅然去找之,若缚一鸡而探一谷也。指挥若定,声色不惊。呜呼!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与于斯?自文龙之死,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次第叛,后卒为满洲伥,扫定西南。或以是为袁督师实有以致之。虽然,吾以为此亦存乎其人耳。[15]

相对于清朝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尚能忠于所事”,梁启超的评价可谓极高。由此可见,在清末民初随着反清排满思潮的兴起,袁崇焕的历史形象被逐步提高,其具有争议性的杀毛文龙这一举动被逐渐淡忘,而其誓死保家卫国的正面形象,被人们所铭记。在当时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腐朽不堪的历史条件下,袁崇焕作为明末抗清英雄,重新被人挖掘出来,成为新时代的象征。

五、结论

作为一位杰出的抗清英雄,袁崇焕死后却一直毁誉参半,不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虽然清朝乾隆皇帝和清朝士大夫对他的评价相对宽容,但远未达到“翻案”的程度,在清朝时期,包括满清宗室贵族在内的清朝人都否定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举。直到近代,随着清王朝统治的每况愈下,反清排满思想逐渐兴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袁崇焕的历史形象进一步被提升,其评价也随之达到历史顶峰。因此那种认为袁崇焕是清朝伪造的英雄人物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9.

[2]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10.

[3] 张岱.石匮书后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97.[4] 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1:4.

[5] 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9:2749.

[6] 张二果,曾起莘重修.崇祯东莞志[M]//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复制珍本汇刊.北京: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复制中心,2000:190-191.

[7] 邝露.峤雅[M]//四库禁毁书目丛刊编委会.四库禁毁书目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版,2000:集10-609.

[8] 周文郁.边事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78.

[9] 杨士聪.玉堂荟记[M]//于德源.金元明清笔记史料丛刊.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98.

[1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87:962.

[11]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54.

[12] 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9.

[13]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0:3431.

[14] 庆桂.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690-691.

[15] 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051.

【责任编辑李丽】

[中图分类号]K24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16)02-0098-04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曾磊,对外经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北京100029 )

Yuan Chonghuan Was Not Redress of Grievance in Qing Dynasty——Evaluation of Qing Dynasty on Yuan Chonghuan

Zeng Lei

(InstitutionofTeachingandResearch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t is a common sense that the General Yuan Chonghuan who was executed by Emperor Chong Zhen in Ming dynasty was re-evaluated by Emperor Qianlong. Based on the truth that Yuan was a coined hero in Qing Dynasty,but the praise and reward by the Emperor Qianlong didn’t mean that Yuan had been re-evaluated by the society. However,Yuan’s statue was not further uplift is the ris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as the full revolution ideological trend,and is not caused by deliberate shapi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Yuan Chonghuan;Qing dynasty;Evaluation;National hero

猜你喜欢
清朝袁崇焕评价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死结
袁崇焕的籍贯
袁崇焕之庙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