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 王宝权 杜培革
□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
北华大学学科发展的实践路径
王文祥 王宝权 杜培革
学科建设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元素。“十二五”期间,北华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原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分析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构学科提升的实践路径。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也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1]把学校建成优质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北华大学的目标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顶层设计,尤其是要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学校“十二五”时期重点学科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即希于对北华大学学科建设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与启示。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具体体现在单元独立,保持张力,注重实效,自由探索。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2]“十二五”期间,北华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初步形成了以林、史、医、工为特色,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体系。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为“十三五”学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学校不断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学科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学术团队的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学科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稳步增长,初步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层次不断攀升。学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形成了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建成了较为完备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转让知识产权项目总数和获得转让经费数额逐年提高。综合性大学文化日益浓郁。学科对外交流日益活跃。鼓励师生赴海外研修、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学生来校留学,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科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科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跨学院一级学科资源配置与整合机制尚需深化,学科融合与交叉的促进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和激励投入机制尚需建立。(2)学科骨干队伍数量不足,学科领军人才缺乏。学科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端学术人才相对缺乏,学科创新团队成长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学科标志性成果不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任务艰巨,省部平台依托学科相对单一,科技平台空间匮乏。学科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国际学术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著不多,科技应用成果、专利等转化与推广少,学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4)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监督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在校研究生群体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作用尚未得到呈现,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双导师队伍以及校外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十三五”既是北华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学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国家、高等教育和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首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举措,为优势学科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为学校发挥学科智力资源优势,建设服务国家的学科治理机制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方向。国家“一带一路”、长吉图开发开放和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为学科的国际化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吉林省高教强省战略,从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各方面支持高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计划,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其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要求高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再次,建设省属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北华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经过“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已从合校初期的自发阶段进入到自为与自觉阶段。学科建设成果为建设省属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但同时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与定位又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指导思想:“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工程,它是在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学术队伍为主体,以某一学科为重点,通过必要的物质资源手段,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善学术条件,持续地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一种实践活动和过程”。[3]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国家一流大学和吉林省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指导,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与总体建设目标,深化学科内涵发展,突破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为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第二,基本原则:学科建设“不能以规模论英雄,学科的规模、类别结构、层次结构都是外在的,惟有学术性才是内在的”。[4]以建设省属一流大学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科水平、追求一流为落脚点,贯彻实施“人才强校”、“学术立校”等发展战略,坚持 “扶优、扶强、扶新”原则,深入开展学科转型升级,初步建立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省属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坚持分类支持,特色发展。“‘学科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5]根据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分类建设。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支撑学科,确保学科在重点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学科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稳步提升学科在团队建设、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学科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转型和重大科技变革趋势相适应的主动应变机制,聚集学科优势资源,围绕重点研究发展领域,凝聚多学科关联方向,形成具有领域优势的学科集群,带动学科的集成创新与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思路:以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的“五位一体”建设为突破口,调整结构,创新机制,重点突出。
第四,学科定位: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坐实文理学科打基础,做强林学、世界史、临床医学学科上层次,做优工学、管理学学科增实力,做精教师教育类学科筑高地,做活艺术、体育学学科创声誉,形成省属一流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第五,建设总目标: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显著,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学科文化更加浓郁,进一步优化硕士授权学科布局和结构,提高硕士授权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应用(技术)学科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学科集群,构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学位授权体系。
“如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并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科学谋划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成为目前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6],“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实施学科分类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建设一流学科,进而带动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一)分类建设,强化一级学科实力
根据学科特征与学科建设实际,实施学科分类建设。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提升一级学科实力。
1.分类建设,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
以促进学科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立足于服务吉林省发展战略需求,按照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将学校现有一级学科按照优势特色(高峰学科)、重点发展(高原学科)和基础支撑(高地学科)三类,实施学科分类建设。重点支持林学、林业工程、世界史、临床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在未来发展建设中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电气工程、风景园林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药学、数学等学科。夯实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机械工程、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美术学等基础支撑学科。在吉林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上,积极与相关学科结合,通过集成与协作创新,增强学科的发展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科学规划,推动一级学科发展
根据学科的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吉林省、行业、区域等重大需求,分析学科自身优势和特色,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学科的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强化学科优势,补强学科短板,推动学科内部各方向间的交叉与融合。制定一级学科发展规划,分解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成果、经费等指标,编制建设目标任务书。进一步明晰一级学科建设主体,完善学校、学院、学科、教授四位一体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学科管理模式。明确教师一级学科归属及一级学科建设单位,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建立以一级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统筹机制。
(二)优化学科结构,巩固和推动学科群建设
围绕服务吉林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巩固和推动学科群建设,培育新学科增长点。建立基于定期考核和常态评估的学位授权点退出动态调整机制,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在总量控制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真正做到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调整部分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推进学科群建设,形成林业学科群、医药学科群、历史与文化学科群、机电学科群、教师教育类学科群、管理与旅游学科群、基础学科群等七大学科群,提升学科贡献度。
(三)强化学科内涵发展,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明确目标,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整体优化,实施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增强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国家、吉林省重大需求为导向,把握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前沿,跟踪最新学术动态,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能体现学科主体特征与内涵、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发展方向。
实施高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引育并举,培养和引进一批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科学家。鼓励跨学院(学科)组建创新团队,创新青年科研学术团队培养机制。加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建设,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多元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继续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层次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关系。扩充国际化教学资源,吸引海外留学生,提高在校留学生数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参与国际学术事务,构建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深化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推进与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打造开放式校企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开展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展前沿及新兴学科,促进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发展学科以及基础支撑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等国家需求。
(四)深化学科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学科建设成效
深化学科体制改革,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制订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方式,形成与目标和效益考核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强化学科建设目标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学科负责人遴选与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负责人的积极作用。深化跨学院一级学科建设协调机制,确保一级学科建设成效。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绩效导向,完善学科建设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学位授权点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开展周期性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构建学校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学科建设过程动态监测与中期(周期)评估机制。建立以校长、院长、学科负责人为学科建设责任人的各级责任人制度,确保学科规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以及学科负责人在学科建设决策中的指导和核心作用,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拓展学科建设的经费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不断增加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考虑,即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7]要把我校建成省属一流大学需符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定位,而要达成这样的办学定位,就只能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惟有通过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坚持走“学术立校”之路,按上述所诠释的实践路径,方能完成建设一流大学的初始目标。
[1] 王文祥.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47-51.
[2]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3] 李化树.论大学学科建设[J].教育研究,2006(4):85-88.[4] 廖湘阳,王战军.大学学科建设:学术性、建构性作用与公共绩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55-61.
[5] 李化树.大学学科建设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1-105.
[6] 孙德彪,付洪利.路径创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着力点——以北华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6(4):1-5.
[7]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4-28.
【责任编辑 赵文铎】
Practical Approach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n Beihua University
Wang Wenxiang1, Wang Baoquan2,Du Peige3
(1.GraduateFaculty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2.DevelopingandPlanningDivision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3.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basic ele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iented university.Subject construction of Beihua Univers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welfth Five-year Plan had g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but it still need to be perfected.During the period of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Beihua Universit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hanc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proposed the top design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ed the practical approach in perfecting subj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round school-running objective-orient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iented university;Subject construction; Subject development
G647
A
1009-5101(2016)06-0001-04
2016-10-10
王文祥,北华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王宝权,北华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副教授;杜培革,北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吉林 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