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颍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论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
陈颍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既是借蔡琰不幸遭遇,写个人离乱身世;亦是集忧国伤世的杜诗,抒悲痛之情。文诗也表现出对蔡诗、杜诗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胡笳曲》(十八拍);蔡琰;杜甫;文天祥
生逢乱世的汉末才女蔡文姬身世坎坷,颇为不幸。经历了亡夫、丧父的遭遇后,又在战乱中被胡人掠去,身陷匈奴十二年后,虽得以重归故里,却陷入骨肉分离的极度痛苦之中。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的真伪仍有争议,但诗歌真实反映了文姬被掠、没胡、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其中真切悲痛的感情打动了唐宋以降的读者。无论《胡笳十八拍》是否出自蔡琰手笔,这首骚体长诗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以来,就与蔡琰的故事密不可分,人们宁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并将它作为仿拟的对象,不断仿作这首感情真挚、沉痛的诗篇。
蔡琰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和接受[1],在唐代刘商依样仿作《胡笳十八拍》之后,宋人开始尝试不同形式的拟作,王安石、李元白、王寅、李纲、文天祥等人都以集句形式创作了同题拟诗。相传蔡琰因“感伤离乱,抒怀悲愤”而作的《胡笳十八拍》,在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的南宋得到了广泛的接受,感时伤事的诗人们纷纷拟蔡诗抒家国之痛。继李纲借《胡笳十八拍》抒山河沦落之痛后,南宋末年身为丞相的文天祥惨遭国破家亡,学琰语集杜句以自遣,作《胡笳曲(十八拍)》抒亡国之痛。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入临安,谢太后带领恭帝屈辱投降,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元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崖山兵败,陆秀夫负帝昺投海,南宋彻底覆亡。这一历史巨变使南宋诗坛发生显著的转折,“写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是南宋文学发展一光辉而悲壮的结尾”[2]。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至元十七年(1280)作于狱中,已有的研究多关注其集杜诗成拍、借蔡琰悲惨遭遇写自己离乱身世的现象,尚未论及其对蔡诗、杜诗的创新之处和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是应琴师汪元量之请而作。至元十七年中秋,汪元量前往狱中探望文天祥,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曲,请他赋《胡笳十八拍》诗。文天祥《胡笳曲》诗前小序记载了创作缘由和拟诗的意旨:
庚辰(1280)中秋日,水云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促中未能成就。水云别去,是岁十月复来。予因集老杜句成拍,与水云共商略之。盖囹圄中不能得死,聊自遣耳。亦不必一一学琰语也。水云索予书之,欲藏于家。故书以遗之。浮休道人文山。
“文天祥的《胡笳曲》既不拘泥古辞,又不脱离旧题,是学琰和自遣的有机结合”[3],文诗借蔡琰遭遇写个人离乱身世,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学琰语、遣己怀。
(一)学琰语
文天祥与蔡琰在生活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上有相似之处,其拟诗中有一部分是代蔡琰立言,有意识地“学琰语”。“学琰语”主要表现在根据自己与蔡琰相似的经历,模拟蔡诗的内容。文诗“刻意保留了蔡琰《胡笳十八拍》的叙事性”[4],其中依稀可见与蔡诗中相似的内容和情节。一至六拍抒写遭乱被掳的悲愤,七至十二拍叙写居胡思乡的哀伤,十三至十八拍倾诉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
“风尘澒洞昏王室,天地惨惨无颜色。而今西北自反胡,西望千山万山赤。叹息人间万事非,被驱不异犬与鸡……”。文诗开端叙写南宋末年政治黑暗,奸臣当道,以至外患四起,蒙古兵大举入侵,江山易主,人民沦为亡国奴,流离失所。“中天月色好谁看,豺狼塞路人烟绝”(第三拍)、“胡马长鸣不知数,衣冠南渡多崩奔”(第四拍)、“身欲奋飞病在床,时独看云泪沾臆”(第五拍)。文天祥在恭帝降元后仍矢志抗元,决心恢复山河。几年间,主战的爱国志士为抗敌奋不顾身,但投降派弃械而逃,元军兵多将广,势不可挡,文天祥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陷入无力扭转乾坤的忧愤之中。“胡人归来血满箭……洛阳宫殿烧焚尽”(第六拍)。元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宋室的残余力量被消灭,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元大都。他在狱中回忆几年间抗元的艰辛和国破家亡的惨状,悲恸不已。文诗前六拍模拟蔡诗,交代了时代背景和故事的起因,叙写了逢乱被俘的经过。
“九度附书归洛阳,故国三年一消息”(第七拍)。“愁对寒云雪满山,愁看冀北是长安”(第八拍)。“南极一星朝北斗,每依南斗望京华”(第九拍)。文诗七至九拍,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复渲染了对故国的思念。“今年腊月冻全消,天涯涕泪一身遥”(第十拍)。“冬至阳生春又来,口虽吟咏心中哀”(第十一拍)。冬至后春天就要到来,但与故乡相隔天涯之遥的诗人心中却仍是悲哀,文诗亦通过季节转换反衬无法消减的思乡之痛。此部分和蔡诗中“思乡”的描写非常相似,是有意“学琰语”的体现。
“大儿九龄色清彻,骅骝作驹已汗血。小儿五岁气食牛,冰壶玉衡悬清秋……离别不堪无限意,更为后会知何地?”(第十三拍)文天祥和蔡琰一样育有二子,大儿有汗血宝马之资质,小儿亦见识不凡,有栋梁之才。为抗元报国,文天祥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忍痛抛下两个年幼的儿子。他自愧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照顾、保护好两个儿子,心中十分矛盾,默默忍受与儿子别离的痛苦。“自有两儿郎,忽在天一方。胡尘暗天道路长,安得送我置汝傍”(第十七拍)。十七拍再次倾诉与二子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悲哀。与蔡诗相同,文诗中描写了别子时的痛苦,倾注了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
(二)遣己怀
正如文天祥诗序中所说,其《胡笳曲》乃狱中“聊自遣耳……不必一一学琰语也”。其拟诗在“学琰语”的同时,记载了自己矢志抗元、兵败被俘的苦难经历,道出了个人不尽的悲凉慷慨和亡国的哀恸。
“独立缥缈之危楼,高视乾坤又何愁。江风萧萧云拂地,笛声愤怒哀中流”。文诗第二拍描写了其在逃亡途中所见凄凉的景象,抒发沉痛悲愤的心情。“三年奔走空皮骨,三年笛里关山月……寒刮肌肤北风利,牛马毛零缩如猬”(第三拍)、“黄河北岸海西军,翻身向天仰射云……山木惨惨天欲雨,前有毒蛇后猛虎”(第四拍)。文天祥回忆了几年来其忍受艰辛困苦、历尽艰难险阻的抗元斗争。
文天祥早年时社会相对安定,其生活安逸,“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5]。“忆昔十五心尚孩,莫怪频频劝酒杯”(第七拍)。其诗回忆了自己年少时开怀畅饮的安适生活。“只今年才十六七,风尘荏苒音书绝。胡骑长驱五六年,弊裘何啻连百结……此身未知归定处,漂泊西南天地间”(第八拍)。几年后,他遭遇亡国,国土遭胡骑蹂躏,亲人间音信断绝,民不聊生,自己也生活艰难,衣衫褴褛,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手脚冻皴皮肉死”、“反锁衡门守环堵”等诗句,是其狱中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胡之反持干戈,一生抱恨空咨嗟。我已无家寻弟妹,此身那得更无家?”(第九拍)国破无以为家,亲人离散,下落不明,文诗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痛,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千家今有百家存……教我叹恨伤精魂”(第十七拍)、“汉家山东二百州,青是烽烟白人骨……年过半百不称意,此曲哀怨何时终”(第十八拍)。文诗末尾叙写元军入侵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以悲愤作结,再次抒发了国家覆亡的悲痛。
文天祥《胡笳曲》模拟蔡诗内容,学琰语遣己怀,借蔡琰被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身遭亡国的哀思。
王安石、李纲的拟作中采用杜诗的比例逐渐增大,文天祥《胡笳十八拍》160句全集杜诗(其中一句例外,疑为作者误记其为杜诗)。“所谓集杜诗,指由杜甫诗句重新搭配组合而成的诗歌,是集句诗的一个重要类别……现可考见的最早的集杜诗,当推北宋中期孔平仲《诗戏》中的《寄孙元忠(俱集杜句)》31首”[6]。南宋时,集杜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天祥在狱中作《集杜诗》二百首,其自序云:“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7]文天祥与杜甫的情性相同,遭遇相似,是杜甫的异代知音。其《胡笳十八拍》亦是集杜诗,采用多种形式的诗句,大量选用杜诗中的战乱、送别题材,抒发家亡国破的悲愤和哀痛。
(一)采用不同体裁的杜诗
文天祥《胡笳十八拍》绝大部分是七言句,夹杂少许五言句。其中所集杜甫诗句体式多样,不仅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组诗等传统体式,而且采用了杜甫首创的歌行新题和曲江三章章五句等特殊形式。
如第十拍:
今年腊日冻全消,天涯涕泪一身遥。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白马嚼啮黃金勒,三尺角弓两斛力。胡雁翅湿高飞难,一箭正坠双飞翼。
“今年”句,出自杜甫七律《腊日》;“天涯”句,源于其七律《野望》;“诸将”句,出自其七古《清明》;“行人”句,源于其歌行新题《兵车行》;“白马”句、“一箭”句,皆源于其七古《哀江头》;“三尺”句,出自其歌行新题《虎牙行》;“胡雁”句,源于其七古《秋雨叹三首》其三。一拍之中兼有律诗、古诗、歌行。
第十六拍,八句七言诗中间杂四句五言诗,采用了七古、五古、七律和曲江三章章五句等不同的形式。
乃知贫贱别更苦,况我飘转无定所。心怀百忧复千虑,世人那得知其故。娇儿不离膝,哀哉两决绝。也复可怜人,里巷尽呜咽。断肠分手各风烟,中间消息两茫然。自断此生休问天,看射猛虎终残年。
“乃知”句,出自杜甫七古《醉歌行》;“况我”句,源于其七古《严氏溪放歌行》;“心怀”句,实出自高适晚年作于蜀州的七古《人日寄杜二拾遗》,抒写了对杜甫深挚的思念之情。高诗情深意切,几年后杜甫重读之,“泪洒行间”,并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应是高适和杜甫酬唱的这两首诗一起收入杜甫诗集,文天祥把其误记为杜甫诗句。“世人”句,源于杜甫七古《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娇儿”句,出自其五古《羌村》;“哀哉”句,源于其五古《前出塞九首》其四;“也复”句,出自其五古《雨过苏端》;“里巷”句,源于其五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断肠”句,出自其七律《公安送韦二少府巨赞》;“中间”句,源于其七律《送路六侍御入朝》;“自断”句、“看射”句,均源于《曲江三章章五句》。《曲江三章章五句》分为三章,每章五句,章法独特,为杜甫所创。
(二)集杜甫战乱诗
杜诗不仅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摹写了宇宙之万象,其题材极为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生活等许多方面。爱国诗人杜甫关心国事,书写了大量反映战乱、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战乱诗。文天祥的拟作中,用杜诗为自己代言,采用杜甫战乱诗,描述了南宋灭亡之际惨痛的战争经过,抒发了深深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如“黄河北岸海西军,翻身向天仰射云。胡马长鸣不知数,衣冠南渡多崩奔。山木惨惨天欲雨,前有毒蛇后猛虎……”(第四拍)。“黄河”句、“胡马”句,皆出自因吐蕃入寇而作的《黄河二首》其一;“翻身”句,源于安史之乱时所作《哀江头》;“衣冠”句,讽刺吐蕃入侵时代宗和士庶避乱南奔,出自《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山木”句、“前有”句,均出自避战乱而流落异地时所作的《发阆中》。
“胡人归来血满箭……洛阳宫殿烧焚尽。干戈兵革斗未已……千村万落生荆杞”(第六拍)。“胡人”句,出自《悲陈陶》,描写胡人的凶残,以陈陶之役的惨败比喻宋军的惨败;“洛阳”句,源自《忆昔》,以吐蕃攻陷长安后,烧杀一空,比拟元人灭宋,汴京成为废墟;“干戈”句,出自《又观打鱼》,以安史之乱和吐蕃进犯喻元军对南宋的不断侵扰;“千村”句,源于《兵车行》,以对吐蕃用兵使田园荒芜,荆棘丛生,写元人入侵,中原满目荒凉的景象。
“北归秦川多鼓鼙,禾生陇亩无东西。三步回头五步坐,谁家捣练风凄凄”(第十四拍)。“北归”句,出自《暮归》,以吐蕃为寇喻元骑入侵;“禾生”句,源于《兵车行》,反映战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三步”句,出自《忆昔行》,描写了征人与家人分别时的不舍与无奈;“谁家”句,源自《暮归》,通过夜风中传来的悲凄的捣衣声,表现战争给征人妇带来的凄楚哀伤。
(三)集杜甫送别诗
文天祥所集杜诗中,赠别、酬唱诗占很大比重。“正如宋人所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太仓稊米集》卷一O)”[8]。“即使在那些似乎与国政时事无关的题材中,其忧国忧民之情也时时有所流露”[9]。杜甫送别诗中也充满忧国之情和丧乱之感。文天祥把其诗句重新组合,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忧愤和漂泊沦落之痛。
“而今西北自反胡”(第一拍),出自《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叹息人间万事非”(第一拍),源于《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高视乾坤又可愁”(第二拍),出自《相逢歌赠严二别驾》;“苍皇已就长途往”(第二拍),源于《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同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身欲奋飞病在床”(第五拍),出自《寄韩谏议》;“莫怪频频劝酒杯”(第七拍),源于《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自胡之反持干戈”(第九拍),出自《寄柏学士林居》;“长笛谁能乱愁思”(第十一拍),源于《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杜甫对友人充满深情厚谊,其写给友人的赠别诗尤为真挚感人。文天祥在描述与二儿生离死别的哀痛时,更多地采用了杜甫的赠别诗。
“罢琴惆怅月照席……离别不堪无限意,更为后会知何地?”(第十三拍)“罢琴”句,出自《送孔巢父谢病旧游江东兼呈李白》;“离别”句,源于《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更为”句,出自《送路六侍御入朝》。“自恐二男儿,不得相追随。去留俱失意,徘徊感生离”(第十四拍)。“自恐”句,出自《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不得”句,源自《送高三十五书记》;“去留”句,出自《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徘徊”句,源于《送樊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文天祥的拟诗采用杜诗中的多种形式,较多选用其赠别、酬唱诗,抒发对战乱的悲慨,溢满了别子的哀痛和亡国的悲恸。
“诗圣”杜甫以其崇高的人格和不朽的诗篇被宋人所仰视,享誉日甚。杜诗在北宋被树立为学习的典范,南宋时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靖康事变之后、南宋灭亡之际,诗人们身受亡国之痛,充分体会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在爱国精神上与杜甫产生深刻的共鸣。文天祥对杜甫推崇备至,是杜甫的隔世知音,在诗歌创作中极力学杜,其诗风与精神与杜诗极为相似。清朝文柱在《重刊文信国公全集序》中说“公奏疏若贾谊,歌诗若杜甫”。文天祥的集杜诗《胡笳曲》体现了对杜诗的继承和创新。
(一)继承杜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
“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有致君尧舜之志向,忧国忧民之情怀,他“一饭未尝忘君”,其诗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表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意识。文天祥出生于书香世家,“幼蒙家庭之训,长读圣贤之书”,“儒学及宋代理学极力倡导的人生理想和伦理道德,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10]。文天祥和杜甫有着相似的思想根源,受杜甫等人的影响,以仁义忠孝、讲求气节为行为准则。其状元及第时,理宗亲笔赐诗,肯定了他的才华,并寄予殷切的期望,文天祥深感知遇之恩,满怀救国之志。在其兵败被俘后、身陷囹圄时,仍不改忠君爱国之心,并集杜诗以明志。文天祥与杜甫异世同悲,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其《胡笳曲》继承了杜甫忠君爱国思想,集杜诗反映南宋覆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抒发了社稷倾覆、民族劫难的悲痛。
(二)继承杜诗“诗史”的笔法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文天祥《胡笳曲》“大都与安史之乱有关,或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与李纲《胡笳十八拍》的情形类似,两人均于杜甫亡家漂泊的穷愁中得到共鸣”[11]。“称杜诗为‘诗史’,本自晚唐孟棨。名号一出,遂成定论……诗史就是采用诗的艺术形式,选取最典型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或表现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和诗人敏锐感受到的时代氛围,在揭示社会的本来面目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历史精神”[12]。杜诗关注时事,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唐王朝动乱时期的历史图卷。
文天祥和杜甫有着相似的儒家思想传统,和杜甫一样经历了战乱、亡家、漂泊的坎坷遭遇,他继承了杜诗“诗史”的笔法,记载了南宋覆亡的惨痛历史和自己抗元的艰辛历程。“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余所集杜诗,自予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13]。“他的诗作,是那个阶段历史和他个人艰苦斗争的实录,从这个方面来说,可以誉为我国民族斗争史上的一代‘诗史’”[14]。其《胡笳曲》发扬“诗史”精神,记载了南宋覆亡的历史、自己艰难的抗元斗争、颠沛困顿的经历、困苦的狱中生活和坚贞不屈的气节,谱写了沉郁悲壮的南宋民族斗争史。
(三)“变杜”——增加诗序、改动字句、改变杜诗原意
文天祥以杜甫诗句集成自己的诗,在学杜的同时有意加以变化,表现出自己的创新之处。杜甫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诗序,文天祥集杜诗而成的《胡笳曲》则写有小序,说明了其狱中作诗的缘由和意图。增加诗序既表现了文天祥《胡笳曲》“变杜”的特点,也体现出其集句诗的创新之处。“文天祥之前诗人所写的集句诗也都没有诗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天祥给集杜诗作序的做法,也是一种创新和开创”[15]。
为了使词意相属,文天祥还在《胡笳曲》中有意改动了杜诗的个别字句,改变诗意;还有一种情况,不改动杜诗,但根据前后诗句的排列,改变杜诗的诗意。“胡马长鸣不知数”(第四拍),出自杜甫《黄河二首》之一,原诗为“铁马长鸣不知数”,文天祥为了使其似蔡诗,突出异族入侵,有意把“铁马”改为“胡马”。“欲问长安无使来”(第四拍),源自《所思》,原文为“欲问平安无使来”,在文天祥心中,社稷安危高于一切,他无法顾及亲人的安危,遂把“平安”改为“长安”。“一箭正坠双飞翼”(第十拍),出自《哀江头》,原诗为“一笑正坠双飞翼”,这里若用原诗,则前后语意不通,把“笑”改为“箭”则十分自然贴切。
“变杜”还体现在不改动原诗,通过把诗句重新组合,改变杜诗原意,如《胡笳曲》中,文天祥采用杜甫的两句戏题诗表现了严肃、悲痛的感情。“可惜春光不相见”(第九拍),出自《春日戏题郝使君兄》,本是杜甫用来调侃郝使君的,文天祥把其和前一句“汉主山河锦绣中”连用,就用来哀叹山河沦落了。“欲别上马身无力”(第十五拍),源于《阌乡姜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本为杜甫借戏笔表达对友人盛情招待的感激,文诗中把其和“去住彼此无消息”连用,表达了文天祥与儿子分别时沉痛难舍的感情。以杜甫戏题诗写悲情,是一种新颖的“变杜”手法,也倍增文诗之悲。
民族英雄文天祥忠君爱国,被俘后坚守民族气节,以身殉国,名垂青史。其《胡笳曲》(十八拍)既是借蔡琰不幸遭遇,写个人离乱身世;亦是集忧国伤世的杜诗,抒悲痛之情。文诗也表现出对蔡诗、杜诗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特色。“遣己怀”部分记载了自己矢志抗元、兵败被俘的苦难经历,沉郁忧愤、悲壮慷慨。“变杜”不仅是对杜诗的创新,也体现了集杜诗的发展与新变。
[1]赵超.论宋人对蔡琰的接受——以文天祥《胡笳曲》为中心[J].船山学刊,2009(2):p154.
[2]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p315.
[3]刘华民.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初探[J].铁道师院学报,1998(3):p56.
[4][11][新加坡]衣若芬.南宋《胡笳十八拍》集句诗之书写及其历史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2012(3):p134,p133.
[5][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p12534.
[6][15]张明华,李晓黎.试论集杜诗的发展及其与杜诗的关系[J].东方丛刊,2009(3):p196,p211.
[7][13][宋]文天祥.文天祥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p397.
[8][9]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p270.
[10]修晓波.文天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p72.
[12]孟修祥.杜甫“诗史”说考辨[J].殷都学刊,1996(1):p40.
[14]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p303.
On Wen Tianxiang’s Hujiaqu(shibapai)
Chen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China)
The poem Hujiaqu(shibapai),written by Wen Tianxiang,not only with the aid of Cai Yan’s misfortune,writes a tumult of personal life;but also collects Du Fu’s poems that worry about the country,expressing the feelings of grief.It also show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ai Yan’s poem and Du Fu’s poem,reflecting its ow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Hujiaqu(shibapai);Cai Yan;Du Fu;Wen Tianxiang
I207.22
A
1671-6639(2016)01-0078-05
2016-01-20
陈颍(1982-),女,安徽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