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正杰(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烟台 264005)
人体经络的本质
——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
江正杰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烟台264005)
摘要人体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这个猜想可以解释体温稳定的生理机制,可以解释阴虚与阳虚的生理机制。最后还给出了极为简单的试验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案。经络的气液混合态有可能接近于是低温等离子体。
关键词经络气液混合态气化液化体质低温等离子体
对于中医科学来讲,最离不开的一个最基本的人体事实就是经络的存在。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来讲,可以说经络系统的存在比血液循环系统的存在更重要。但是对于西医来讲基本是只知有血液循环系统,而不知有经络循环系统。许多人基于此完全否定经络系统的存在,甚至说与经络相关的穴位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这样一种怀疑论之所以至今还有市场,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无法对经络的生理物理实质作出实验可以验证的说明。虽然已有许多实验成果已经证明:沿经络线的低电阻现象;低声音阻抗现象;示综原子沿经络线流动;沿着经络路线所进行的观测,可以观测到沿高能量的通道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彩虹现象等等这些经络实验学现象的存在。但依然不知道经络中的高能量物质是什么,究竟是是如何存在如何发生的。至今为止,学术界已经为了解释经络的本质提出了不计其数的猜想,对于这些猜想本文忽略不讲。总之,至今为止我们依然把人体的经络看作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存在。经络的神秘性似乎与其在生物界存在的普遍性是不相称的。本文试图开门见山地提出新的猜想,试图打破这里的神秘性。
笔者认为人体的经络其实可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人体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经络主要是气态营养的传输通道,而血管则主要是液态营养的传输通道。气态营养主要是供给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需,而液态营养则是提供各器官组织固态物质的新陈代谢。虽然液态营养也可以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带来能量,但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功能的主要能量不是来源于液态营养,而是来源于经络中的气态营养物质。因为只有气化的物质才能直接提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是液态或固态的物质做不到的。我们知道1mol的水气化时需要吸收能量44kJ的热量,所以,一般而言气态比液态内含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能量要高。这一点对于食物中的有机气态营养物质也是成立的。
我们知道构成我们身体之物质主要表现为两种存在状态:固态的组织和液态的体液和血液,此外以明显气态形式存在的只是肺中的空气和胸腔以及其他腔体中的气体。我们还知道体液和血液是以混合物的形态组成的,而且不言而喻地认为这种混合物是液态,那么其构成的混合物也一定是液态的。正如如果混合物是气态,那么其构成成分也一定是气态的一样。其实我们现在知道,这两个不言而喻是有问题的。如同大气层的空气是气态的混合物,但是里面也会有固态小颗粒的东西。同样我们的血液主要是液态的物质组成,但里面也运输一些小颗粒的固态有机物质。那么在液态的体液中是否也可能会有气态物呢?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水接近于沸腾时的状态就是液气混合态,在水面冒出的蒸汽并不都是水平面的液态水转化而来的,而可能多数是从水底加热源头处就已经气化了的水分子运动到水面来形成沸腾的汽泡。如果沸腾得比较激烈,沸腾的汽泡在锅底就形成了。如果沸腾得不够激烈,沸腾的汽泡只在水面形成,或没有沸腾的汽泡,只有蒸汽的升腾。如果这种气化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就不会形成蒸汽泡或强的蒸汽的升腾,而是在液态水中混合存在着气态水。这种气态水当运动到水面时才溢出到空气中,这样的水气在没有溢出时是可以与液态水共存的,但是我们从视觉上分辨不出来,但它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在液态水中已经气化了,已经以气态的水分子存在了。因为它的能量状态已经与液态水的能量有根本区别,重要的是在于其所内涵的能量态的区别,而不在于其在可视态上的区别,那仅仅是现象。
笔者认为中医所讲的人体内的气与人体外的空气是对应的,是指在人体经络中运行的物质,它可以由呼吸空气而来,也可以从食物气化而来,也可以从生殖之精气化而来。经络中运行的物质可以是人体内气态的气体,但主要不是以我们在体外所常见的气体形式存在,而是以液体和气体的混合态存在。这就如同我们锅里的水快开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水汽蒸发出来,这些水汽只有在离开水面的时候才变成可以看见的水汽,实际上它在水中就已经以气化态的形式存在了,它是与液态的水混合存在的。我们将这样的水气混合态称为气化态,与气态相区别,气化态属于液态与气态之间的临界态,表示即将气化,但还没有完全气化的物态。经络中运行的即是这种气化态物质,其中的已气化物质,已经如从液态水通过沸腾变成水蒸气一样,含有高能量,其分子运动类似或接近于于运动很快的气体分子,所以它在液态中会推动液态物的运动,如同未离开水面的水气在水中会推动液态的水从水底向水面运动,最后形成了沸腾一样。我们可以称这种运动形式为气化运动。经络中的运动即是这种气化运动,它可以在没有明显的管道结构的经络中运动,推动营养物质的运输。更重要的是气液混合态中的气本身就是高能量的营养物质,因此到达相应部位后会成为维持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能源供应者。就是这个原因决定了我们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物质的运动速度和状态,进而调节其生理功能。
以上所讲的水的气液混合态是在单一成份的水中所存在的液态与气态的混合态。那么是否存在多种成份的液态与气态的混合态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我们常喝的中药正常都需要经过熬制成汤药喝下。熬出来的汤药依据医嘱通常都要求尽量密封,不让药气蒸发掉。蒸发多了药效就减弱了。这就说明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可能主要是取自草药成分中的可以气化的部分,至于熬成的汤药中的不可蒸发的部分可能效果并不大。这大约就是为什么中药很难按西药的模式进行生产的原因,因为西药所关注的只是固态的成份以及固态的可溶性成份。而中药中重要的是其可气化的成份。
我们通常都说“药食同源”,可是我们又往往忘记了药食之间的差别在于,作为食物重要的可能是它的固态物质形态,它可以液化转化为血液可以运输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成分。而作为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重要的可能不是其可液化的成份,而是其可以气化的成份,由于它可以在汤液中以高能量的气化形式存在,故可以改变组织器官的功能态。而草药从喝进口到发挥作用过程正是主要通过经络来输送的。药气的沸点一般是比水低的,这就是为什么水与药气可以并存于液态的体液之中的原因。特别是有些食药的沸点可能比体温还要低,所以在体温下水是液态,而其中所含的药食成份却可能是气态。
经络从现象上来看是体液的流转循环,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在中医上之所以被看作是气的运动,不是说这种运行只是其中的气在运动。这个气在经络中不是以纯气态的形态存在的,而是以气液混合态的体液形态存在。但是由于其中的气态成分是高能量态,因此具有推动液态运行的作用。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经络气运动的动力可能来源于气物质的密度差,气物质是从密度大的流动到密度小的方向去。而气物质密度小的地方就是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强的地方,因为其功能活动需要大量消耗气物质及其内含的能量。气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就是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弱的地方,是储存营养物质的地方,气化作用比较强的地方,如与消化器官或脊髓相通的部位,因为它是提供高能量气物质的源头。
根据这个猜想可以解释体温稳定的机制问题。经络中气态营养的气化与液化平衡正是体温得维持恒定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个事实可以通过简单的推论来得到。如同水在常压下在密闭的情况下被加热到100℃的时候就不再持续上升,而是进入一个沸腾气化的过程,这时温度保持100℃不变,直到气化的过程结束。如果这个过程中终止加热,水温也可以维持在100℃不变一段时间,因为已经气化的水还可以转而进入液化的过程来补充能量的耗散。在水的结冰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情形。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人体之所以能够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也与体内体液的气液混合态中所发生的气化与液化的平衡过程有关。只不过这里发生的气化虽然包括水,但主要应该不是水,而是气液混合态中气营养成分,气营养成分一定是有机混合物,其综合的沸点可能就是体温。这个体温之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就是因为体液的气液混合态中所发生的气化与液化的平衡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人体从外界获得的阳光空气能量与食物能量比较充足,其气化作用就比较强,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就比较强,新陈代谢就比较快,体温就相对较高。相反体温就相对较低。气液混合态中所发生的气化与液化的平衡对于人体功能态可以起调节作用,可以使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保持体温的恒定。可见,正因为在体液中的液态与气态之间存在气态与液化的平衡,才使得体温保持正常。假如不存在这样一个气化与液化的平衡,是很难设想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的。如果没有了气所提供的能量,体温就会迅速下降,人体血液、体液就会凝固,这就是人死之后所发生的状态。
另外,所谓“气为血之帅”,究竟是说心脏之气,还是说是与血液并行的气呢?应说两方面的含义都有。如果没有后一方面的含义,就很难解释经络循环的动力何在。也就是说除了是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推动血液循环之外,还要靠血液中气的推动。或者说,心脏本身的搏动本来就需要靠心脏内营养气的能量作为动力,以连续保持心脏的功能。如果没有经络输送的营养气的供应,心脏是不可能持续工作的。
最后,中医中所讲人的体质概念似乎也可以从体液中的液态与气态之间存在的气态与液化的平衡来理解。人的体质就在这种气化与液化的强弱关系中发生。热的体质是因为气化功能强,导致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强。器官功能强也容易更多地消耗物质,消耗过多就会导致物质的亏虚。这就是所谓阴虚。阴虚的人也容易导致血虚,即血液中营养不足。
如果液化强过气化,那么人体就会缺乏气、热量,功能就会下降,导致人体营养代谢缓慢、堆积,肥胖就会发生。这就是阳虚体质的原理。阳虚的人血液流动就会减速,导致固态营养淤积。
所以,阴虚、阳虚的不同体质的本质应该从气化与液化来说明。
我们如何能够验证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只要我们能够在实验室中造出这种状态就可以了,这个实验应该是很简单的。
我们先设计最简单的情况,如制备体温的水与某种很低沸点的气体的混合态。制备体温的水是容易的。此外还要制备一种单一成份的气体,这个气体的沸点应该稍低于体温。一般无机气体的沸点都是比较低的,如氮气沸点-196℃,二氧化碳沸点-78.5℃,氡气沸点为-61.8℃,最高的是氯气的沸点-34℃。其实在体经络中的气体应该主要是有机气体,有机气体是指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的有机物,其沸点都相对比较高。如丁烷C4H10的沸点是—0.5℃,戊烷C5H12(液)的沸点是36.1℃,最接近于体温。可见,用选择戊烷C5H12做这个实验比较理想。
将这样的有机气体戊烷用气压压入水中,使之变成显现为液态的气液混合态。然后利用真空管从另一端将戊烷这释放出来。如果这样的试验成功,就可以证明气液混合态是存在的。由于这个过程经过的是液态的水,气体可以在液态水中存在,这就是气液混合态。我们可以断定在将气体压入液体中并没经过气体的液化的中间态,因为如果经过了液化必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只有没有观测到大量热量的产生,就可以认为气液混合态是存在的。
在这个实验成功之后,我们可以进而试验让气体带动液体流动起来。实际上只要我们让液体两端的中气体的浓度有差别,这种差别就会带动气体扩散,而气体扩散就会推动液体的流动,这就可以证明经络流动的根本原因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结果。
在这些实验成功之后,我们再可以用药食之气来代替上述的气体,进一步接近于经络的状态。循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就会使中医理论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研究。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液体中的气体如果推动液体做定向运动,特别是在体内在没有显见的管道中做定向运动,可能会造成一个阻力最小的状态条件,那这样的气态可能处于低温等离子状态。这或许是在液态的气态有序运动时由于两态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特殊态。关于这个问题涉及许多相关问题留着专家们去研究,这里笔者只是指出这样的等离子态应该也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出来。
所谓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的,亦即是指物质原子内的电子在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形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状态,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由于存在电离出来的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等离子态常被看作物质的第四态(有人也称之为“超气态”)。等离子态之所以常被称为“超气态”,是因为它和气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没有确定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但等离子也有很多独特的性质。等离子体和普通气体在性质上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等离子体是一种导电流体,但是又能在与气体体积相比拟的宏观尺度内维持电中性;其次,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净电磁力,而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之间存在库仑力;再者,作为一个带电粒子体系,等离子体的运动行为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和支配。因此,等离子体是完全不同于普通气体的一种新的物质聚集态。
经络中的气态物质可能是以低温等离子态存在的猜想应该可以解释如下实验结果:沿经络线的低电阻现象;低声音阻抗现象;示综原子沿经络线流动等等这些经络实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华春.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物质的形态[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张长琳.人体的彩虹[M]..橡实文化出版社2010.
[4]李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The Nature of the Main & Collateral Channels of Human Body -Gas-liquid Mixed State of Liquid Movement Is Promoted by the Gas
Jiang Zhengjie
(Clas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Technology & Business UniversityYantai264005)
AbstractThe nature of the human body’s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is gas-liquid mixed state that gas drive liquid movement,This hypothesis can explain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emperature stability,it can explain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Finally also gives a very simple test the conjectur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of gas and liquid mixed state may be closed to the low temperature plasma.
Keywords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Gas-liquid mixed stateGasification Liquefaction Low temperature plasma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0129-7197
作者简介
江正杰(1968~)男,汉族,福建闽清人,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化经典研究、经典教育学。现任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