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及现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2016-12-17 19:29薛智龙刘巧娟
防护林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薛智龙, 刘巧娟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及现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薛智龙, 刘巧娟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依据生物多样性主要采用就地保护的原则,1965年9月,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50年来,通过不断加强资源保护、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广泛进行环境教育、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以及林业行政大力执法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太白山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又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概括总结太白山自然保护区50年保护成效,分析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保护成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物地理地貌特征孕育了丰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山地是我国陆地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秦岭主峰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偏西,地理坐标介于107°41′23″—107°51′40″ E,33°49′31″—43°08′11″N,为秦岭主脊跑马梁与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峰岭和深切河谷的组合体,太白山的骨架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岭构成,海拔多在2 600 m以上。顶峰拔仙台海拔3 771.2 m,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最高山峰。太白山区域属古北界,处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垂直带谱明显,许多植物,特别是第三纪古老的孑遗种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 783种,苔藓植物325种,蕨类植物110种,其中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太白山又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且南北坡动物差异较大,区内有兽类72种,鸟类 218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6种,鱼类8种,昆虫2 007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堪称“活的教科书”“天然植物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基于太白山区域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保护价值,1965年9月,原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了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太白山自然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保护区地处宝鸡市的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周至县三县交界处,东自周至县西老君岭,西至太白县鳌山;南起周至县龙洞沟,北到眉县营头镇黑虎关。东西长45 km,南北宽34.5 km,总面积56 325 hm2。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的总目标开展工作,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及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5年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

1主要保护措施及成效

经过50年的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生态功能显著,自然生态系统呈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

1.1 保护体系健全

一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管理局为中心,5个基层保护站和5个巡护哨卡为基础的局、站、卡三级保护管理体系;二是实行“局级领导包片、科室包站、分区划段、小组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样线巡护、稽查巡护以及日常巡护,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是不断修订完善各项保护管理制度,使资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1.2 资源本底清楚

保护区先后于1982—1985年、2005—2006年开展了2次综合考察,取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气象、地质地理、冰川地貌、土壤、植被、植物区系、森林类型、森林资源、中草药资源、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森林昆虫以及动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多次开展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二类调查,从宏观上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先后进行区内金丝猴、大熊猫、独叶草、红豆杉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加强保护的针对性;2013年起,持续开展了森林环境监测,定期监测森林负氧离子、PM2.5及SO2等要素,为科学研究、合理保护提供依据。

1.3 栖息地保护完整

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加强巡查巡护、注重防火扑火能力建设以及开展联防联护等工作,保护区取得了建区50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坚持防护与惩处并重的原则,严格林业行政执法,保护区内未发生开矿、采石、开垦等活动,杜绝了乱盗滥伐行为,乱狩滥猎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1.4 科研成果丰硕

通过外出业务培训、内部项目带动、召开科技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制定并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小型科研课题管理暂行规定》,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先后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木本珍稀濒危植物繁殖试验研究”“秦岭太白红杉林群落学特征、类型划分和生产力研究”“太白山种质资源库建立技术的研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经济真菌及生态特征的研究”“太白山宗教活动和自然保护互利发展的研究”“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致濒原因中种群结构和保护对策研究”“太白山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太白山地区鸟类的群落多样性研究”“分布区最北缘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研究”以及“竹林开花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1.5 环境教育功能显现

先后建立了蒿坪科普教育中心、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展示馆、生态体验基地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知自然、享受自然”进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条件;同时,以《太白山》杂志及太白山网站为载体,大力宣传太白山森林文化及太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其中《太白山》杂志被陕西省图书馆列为馆藏杂志,太白山网站连续三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林业网优秀专题子站”和“十佳专题网站”。

1.6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顺应发展趋势,按照“永续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度开展生态旅游产业。1992年6月,保护区编报《生态旅游规划》,划定旅游小区,生态旅游起步。通过不断建立完善区内标识系统、服务站点、规章制度,生态旅游稳步发展。根据形势需要,2010年成立了太白山生态旅游保护联盟,为周边三个自然保护区和四个森林公园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1.7 巡护、监测手段大力提升

逐步建立完善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野外巡护监测数据信息,广泛使用GPS、数码照相机、红外相机等先进设施设备,先后拍摄到区内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活动影像资料。特别是2014年11月5日拍摄的大熊猫夜间“梳妆打扮”清理自身卫生的视频,对研究野生大熊猫野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被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部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1.8 野生动物救助成效显著

累计救治羚牛8起、金钱豹1起、黑熊幼仔2起、斑羚15起,锦鸡、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多起,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2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2.1 “驴友”非法入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不断发生转变,秦岭地区户外活动逐年升温,尤以太白山区域最为典型。“秦岭龙脊鳌太穿越”(鳌山-太白山)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大批旅行者前来探险。特别是2009年,鳌山当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更是形成一股登山热,旅行者自发入区的线路多达20余条,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陡增,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巨大。

2.2 野生资源保护仍然存在很大压力

传统的作业模式,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近年来区内乱采滥割行为有增无减。特别是对野生中草药的疯狂采挖,不仅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破坏,而且对种质资源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存在不法分子“安夹放套”,甚至放置“电猫”“土炸弹”等猎杀野生动物行为,野生动物及巡护工作人员安全遭受巨大威胁。

2.3 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大

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经济一体化加快、地区间经贸频繁、交通运输便捷以及森林旅游兴起、非法入区驴友的增多,导致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危害趋势加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成灾的压力不断加大,对区内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2.4 周边森林旅游的影响

太白山是历史名山,地理位置优越,生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都为发展森林旅游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区周边采伐企业相继转产,发展大众旅游,先后成立了太白山、黑河、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登山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森林公园基本建设施工,游客野外宿营、随意用火、乱扔垃圾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也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3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措施

3.1 注重宣传

要在坚持传统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扩展宣传内容,广泛采用微信公众号、QQ群、手机短信等宣传途径,向广大社区群众、游客以及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宣传动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2 有效监管

采取疏堵结合的方针,合理管控入区“驴友”。一是积极联系户外社团,对入区驴友规模进行掌控,并对其户外行为进行规范,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景观及生态系统的破坏;二是发挥“驴友”热爱自然的一面,积极推进“参与式巡护”,合理组织,正确引导,使其适度参与保护工作,发挥正能量;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法律法规,为有效管理提供手段。

3.3 规范旅游

进一步发挥太白山生态旅游联盟协调功能,科学、合理调控游客数量,加强游客行为管理,有效保护太白山生态环境。长远考虑,建议建立太白山旅游区,协调各方利益,合理区划旅游服务功能区,实施有效管理,永续利用。

3.4 加强监测

不断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巡护、监测。特别是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要不定期进行监测,查找致濒因子,实施有效保护;要不断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时开展科学防治,严防危害事件发生。

3.5 严格执法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割竹、割漆以及盗挖野生中草药资源的行为;联合森林公安开展综合执法,着力惩处林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及各类危害野生动物资源安全的刑事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任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环境保护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编委会.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志.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薛智龙(1974- ),男,陕西扶风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04

中图分类号:S759.9;Q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1.030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1-0075-03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博斯腾湖湖区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