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山谣三首》创作中的文化体现与创新发展

2016-12-17 11:33
关键词:音乐创作乐章彝族

段 微

《滇南山谣三首》创作中的文化体现与创新发展

段 微

《滇南山谣三首》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组曲,其源于云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云南的民俗特色和人文特色。作品既继承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又推陈出新,并同西方钢琴组曲的创作技法相结合,是国内现代钢琴曲中的成功之作。

钢琴组曲;音乐创作;民俗;文化

一、引言

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现象。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艺术所表现的民族、地域、时代、民俗等文化土壤。音乐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种文化思想指导着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创作的根本途径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滇南山谣三首》钢琴组曲蕴涵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展现了云南彝族民俗、民风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同时这种音乐创作也表达作曲家内心的精神活动,具有个性化创作特点。

作者张朝生长于云南南部的红河地区,那里是云南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深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熏陶。13岁时,作者离开红河到昆明的一所艺校学习,美丽的滇池就坐落在学校旁边。“我们很热爱大自然,几乎每天都到滇池游泳。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天真的孩童时代,一段让我回忆不尽的时光。”[1]青年时代,作者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学习理论作曲。

1992年,作者凭借扎实的作曲理论,将调性与现代钢琴创作技法和云南红河地区、滇南文山彝族地区、路南地区彝族支系独特的调式相融合,并在体裁上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这首钢琴组曲既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又有西方的音乐特征。该作品不仅被收录在钢琴考级教材中,还经常被应用在钢琴比赛中。[2]2002年,《滇南山谣三首》又在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中获牌,显示了作者音乐创作的才华。

二、作品民族文化的体现

(一)继承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精髓

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创作源于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汲取了云南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具有浓郁的云南人文特点和民俗特色。

1.传统民风民俗文化在《滇南山谣三首》创作中的体现

《滇南山谣三首》由《山娃》《山月》《山火》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内容相对独立,又由“山”这一文化元素将这一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深入地刻画出来,形成一个不可拆分的统一体。

第一乐章《山娃》描绘了云南彝族山区孩童活泼生动的生活形象和纯真的天性。乐曲的曲调是选用当地的童谣,经过改编后使山娃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作者将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三弦、巴乌、月琴和葫芦笙等应用在钢琴曲创作中,其中彝族弦乐的弹法用散板式装饰音的方式来模仿,使其更具民族文化特色。

第二乐章《山月》的主题材料也选自云南红河地区的童谣,曲调清新而流畅。乐曲在朴素沉静的旋律中蕴含着细腻、丰富的情感。第二乐章主题由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装饰音引出来,描写了孩童们傍晚回家归去,山林恢复宁静,月夜来临的柔美画面。曲调优美,抒情。“乐曲创作中用六连音的弹奏方式描写了月夜下的山泉,随着主题不断地重复,音乐也渐渐静下来,将月夜下的整个山林进入梦乡的场景细腻地表现出来。”[3]这个乐章,可以让我们找到童年的记忆,回到童年的世界,那是一种朴素、自然、敏感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第三乐章《山火》是这三个乐章里演奏速度最快,情绪最热烈的一首。作者采用云南路南地区彝族撒尼人火把节的盛大场面为主题素材,描写了撒尼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狂欢场面。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盛大的节日,被誉为“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火把节是希望谷穗长得像火把一样粗壮,驱除家中的田中鬼邪,保佑人畜平安。白天村民们举行歌舞表演、摔跤、斗牛等娱乐活动,夜晚村民们点燃火把,到村寨田间,边走边把松香散向火把,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佑庄稼茁壮生长。最后人们汇聚广场,用火把堆成火塔,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纵情欢乐,彻夜狂欢。作者在这一乐章将路南地区这一民俗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作品云南彝族音乐风格的体现

(1)民族节奏方面

第一乐章前五小节以全十六节奏型为主,快速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生动地表现了山娃们活泼、顽皮的性格特点。主题节奏从第六小节开始,由左手连续两个小节的八分音符引入,节奏感较强;右手节奏加入装饰音,并用小连线和跳音结合的弹法,节奏简明,轻快,将山娃的一举一动展现得非常生动活泼。结尾处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左右手连续的延长音节奏与乐曲开头部分相呼应,描绘了孩童们渐渐远去,大山又恢复了宁静的画面。

第二乐章左手小切分节奏型弹奏速度较慢,律动感较强。乐曲后半部分以左手六连音对右手四个八分音符节奏,既有左手动感的伴奏,又有右手自然的,歌唱的旋律。深入地刻画了月夜下山泉的流淌与静谧山景的映衬。

第三乐章的节奏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手法,表现了彝族舞蹈的音乐风格。乐曲中不规律的节拍变化使音乐始终处于动感之中,乐曲较多地运用托卡塔手法和切分音节奏,并配合撒尼音乐中最富特色的三、六度音程。《山火》用强烈的节奏感和特殊的节奏型将村民们火把节载歌载舞,彻夜狂欢的吉庆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二、三乐章中都运用了切分节奏,但表现的情绪却截然不同。第二乐章中的小切分节奏弹奏较慢,要柔和、细腻地配合右手主题旋律,音乐流动感较强。而第三乐章大切分节奏要有强调节拍重音,突出表现云南路南地区彝族撒尼人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

(2)民族音调方面

《滇南山谣三首》采用滇南文山彝族地区特有的音调,即主题旋律材料由独特的四音列la-do-re-降mi构成。《山娃》为羽调式,它的属音为降mi。乐曲运用双手同时弹同一调式但主音不同的重叠调式弹法,增加乐曲的民族调式色彩。《山娃》中的主题旋律就是以这一彝族音乐中特有的调式为素材创作的。《山月》的音乐旋律创作具有彝族童谣民歌特色,创作方式流畅而简明。《山火》以宫调式为主要调式,乐曲从C宫调式到F宫调式,再到C宫调式,这种创作方式使调式色彩更加丰富,烘托出浓郁的民族舞蹈多变的特色。

云南彝族特有调式的运用,使乐曲更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欣赏起来更能直接体会到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这首钢琴组曲在演奏时,演奏手法需采用一种新的技法,那就是模仿乐曲中民族乐器,从而表现音乐的民族韵味及音色技法。这样,既能准确地体现作品的内涵,又可以表现出应有的音色效果,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云南的音乐风格,使听众能从钢琴音乐中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神韵,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若要使《滇南山谣三首》钢琴组曲真正表现出其作品的民族韵味,演奏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文化功底、深厚的民族音乐素养及对民族音乐的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演奏者在演奏中也必须充分调动这些因素,体现音乐的民族韵味及独特风格,达到形神兼具的境界。通过演奏技法上的调整表现丰富的音色,强调以韵传神,情景交融,使音乐之中有形象,有意境。

三、作品对西方钢琴组曲音乐体裁、技法的借鉴

滇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艺术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要不断吸收新的元素。目前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曲还很贫乏。如何创作更多的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他族新鲜音乐特色的钢琴曲,在继承的同时发展我们的地域音乐文化,是新时期作曲家们急切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作者在扎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西方现代技法,借鉴了钢琴组曲的创作体裁,尝试将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与本民族音乐气质相融合,创作了这首具有现代中国音乐风格乐曲。

《滇南山谣三首》在体裁特点上运用了组曲的创作方式。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许多民间舞蹈和舞曲经过艺术家们的再创作,传播到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形成了古典舞、古典舞曲。把几首不同速度、不同节拍、不同风格的舞曲结合在一起,称为组曲。[4]组曲分为四种:古典组曲、民族组曲、集成组曲、标题组曲。

古典组曲由四首舞曲组成,即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在最后两首舞曲中经常加入小步舞曲,或者帕斯比叶、加沃特、布列等舞曲;民族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日益高涨,民族乐派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组曲;集成组曲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方作曲家精选歌剧、电影音乐、舞剧或配剧音乐中几段音乐,改编成一套组曲;标题组曲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近代组曲,按照标题内容构思,经常采用文学题材或自然景观,人物形象,风土景物。

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每一乐章都附有标题,并展现不同音乐形象。使三个乐章在速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乐章《山娃》是快板,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第二乐章《山月》是柔板,以描写景色为主;第三乐章《山火》是小快板,以描写民风民俗为主,都是借鉴标题组曲的体裁方式,每一部分的内容和速度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而钢琴于二十世纪初以传教的方式传入中国。这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体裁与技法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作曲家们的钢琴创作必然深受西方钢琴艺术的影响。[5]所谓“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音乐者,必在兼通中西音乐之士”。《滇南山谣三首》与西方钢琴组曲音乐体裁技法相结合的中西圆融音乐创作之路,是作曲家的必然选择。

四、作品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蔡元培说:“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6]音乐创作是改造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既不能离开中国传统音乐空谈音乐创新,又要创造新音乐,发展先进音乐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

1.作品诞生的中国钢琴组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钢琴组曲创作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随时代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最早的钢琴组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如《中国组曲》和《春之旅组曲》。这一时期钢琴组曲音乐创作以欧洲传统钢琴创作技法为基础,音乐创作内容上都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音乐创作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钢琴组曲的发展快速地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种时代文化精神引领着作曲家们与时俱进。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就创作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钢琴组曲音乐创作领域表现为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国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组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已经突破了民歌加和声的传统创作思维模式,逐步开拓钢琴组曲新的发展历程。[7]作曲家的个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各类体裁与形式的钢琴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创作出来。就是在这样的音乐创作思潮推动下,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诞生了。

2.作品创作技法的革新

(1)和声的创作技法创新

《滇南山谣三首》除了在体裁上结合西方标题组曲外,在和声技法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声创新表现在打破固有的三度叠置和弦的单一模式,应用五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以及七和弦等。如第一乐章《山娃》中前两小节和结尾三小节的延长音处有双手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弹奏;第二乐章《山月》中第十八小节至第二十小节运用七和弦,使旋律具有独特和声魅力。第三乐章《山火》这段旋律快速而热烈,节奏富于动感,作者在低音单一柱式三和弦的基础上,加入二度的和弦外音,变成五度或四五度叠置和弦,使作品民族色彩更加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2)复调创作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

复调的创作技法兴起于欧洲,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高度繁荣的时代。复调是由多个声部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对比、模仿、倒影等关系。《山娃》中第二十四小节至第三十九小节采用自由倒影的复调写法;第五十五小节至第六十二小节运用了对比的复调创作手法。《山月》中第十四、十五小节低声部中融入复调模仿的创作手法,重复主题。作者用这种创作技法打破了简单的民歌单旋律加上和声的单一形式,使《滇南山谣三首》描写生动,又情感丰富。

五、作品体现了音乐文化创新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滇南山谣三首》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云南彝族民俗文化为基础,将中西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推陈出新而创作出来的新民乐。作品既有传统音乐的基因特质,又有融合其他元素的多元性、创新性。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期间,民族音乐随着历史不同阶段的时代精神、思维形态的发展而变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领域的竞争已成了国际交往的重要方面。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将不会出现单一的普世文化,而将有许多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依存。”[8]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关系就是文化之间的关系。[9]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钢琴作品的创作,也需要借鉴和创新发展,这就需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没有古今的继承与发展,没有中外的交流与融合,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优秀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诞生。因此,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发展,不仅需要作曲家有较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修养和底蕴,还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能使作曲家们创作出优秀的、经典的传世之作。张朝的这首《滇南山谣三首》能够被编进钢琴教材、考级教材,作为各项比赛中必选的演奏曲目,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涵盖了古今中外钢琴组曲创作的特点,演奏这部作品,能够全面训练和考察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这部作品能够以其独特的创作语言走向世界舞台,是因为其文化的多元,无论传播到哪里,人们对其都有一种新鲜而又似曾相识的感觉。

音乐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需要纵向的发展,也需要横向的交流与融合。

[1]赵瑾.钢琴艺术: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与欣赏[J].2010(9):29.

[2]龙晓匀.中国音乐:追溯童年的情景——张朝《滇南山谣三首》浅析[J].2003(2):68.

[3]徐旸.钢琴艺术: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评析[J]. 2006(2):38.

[4]钱仁康.外国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7.

[5]罗浩.音乐创作:中国音乐教育的必然走向——兼评马秋华教授的声乐教学[J].2009(6):130.

[6]谭立琴.音乐创作: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探析——基于文化价值观念的视角[J].2013 (11):184.

[7]赵涛.音乐创作: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文化体现[J].2012(5):128.

[8]倪俊杰.音乐创作: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民族音乐之发展[J].2013(12):114.

[9]杨莉芝.从跨文化传播看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以萨顶顶的民族音乐分析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2012.

【责任编辑 李开拓】

Culture Expres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reation of the“Three Folk Songs of South Yunnan”

Duan Wei
(College of Music,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Three Folk Songs of South Yunnan”is a piano suite which created by Mr.Zhang Chao who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omposer,it began in the folk music of Yiethnicminority in Yunnan,and it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and humanity.Thiswork not only inherited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and folk culture,but also created a new way,it combined with the creative technique of the western piano suite,and it is a successfulwork in themodern pianomusic in China.

Piano suites;Musical creation;Folk custom;Culture

J607

A

1009-5101(2016)03-0133-04

2016-03-12

段微,北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课程论研究。(吉林 132013)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乐章彝族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彝族海菜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谱写肌肤新乐章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