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真荣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论《乌托邦》的社会建设思想
詹真荣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里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主要有:关于全民终身教育思想;关于按需分配思想;关于劳动就业思想;关于医药卫生健康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等。莫尔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当下解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依然有一定的启示。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社会建设思想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问世500周年了。500年前,英国社会正在从封建主义向重商主义,从农村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英格兰社会矛盾复杂,民众不满情绪高涨。莫尔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思考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严重的社会问题,认真研究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完成了《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在著作中,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对英国社会进行了大胆的讽刺和批评,设计了一项重新改组英国社会的计划,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英国社会对立的新社会图景;莫尔的理想社会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最初发展的产物。[1]今天重读《乌托邦》,我们认为其主要贡献是向人们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国安邦,如何办好社会福利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此,本文拟就《乌托邦》的社会建设思想进行专门分析。
乌托邦实行全民教育、终生教育。所谓全民教育,既包括普通的学校教育训练,又包括一切环境、职业、风俗和法律所提供的熏陶和锻炼,形成学习型社会。通过全民教育,乌托邦人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教养的人。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 强制普及儿童基础教育
乌托邦的孩子们在学校要学习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为了培养有素养的学者队伍,乌托邦对天智聪慧的儿童免去体力劳动,让他们潜心学习和钻研;要求“所有儿童都被引导读有益的书”[2];积极发挥宗教人士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教士负有教育儿童及青年的任务,把关心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关心他们读书求知,看得同等重要”;教士有责任向少儿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3]
注意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即使在就餐时也要做到使人们在思想道德上有所长进。乌托邦人无论男女,业余时间必须用于阅读,终生坚持学习;每天还有吸引大批听众的公共学术演讲。在莫尔看来,一个美好的社会不只是温饱问题,更是文化教育问题。
2. 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乌托邦人注重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农业是乌托邦的经济基础,乌托邦人“无不从小学农,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是到城市附近农庄上作实习旅行,有如文娱活动。他们在农庄上不只是旁观者,而是每当有体力劳动的机会,从事实际操作”[4]。
乌托邦人热爱科学,部分居民把他们一生的闲暇时间都用于科学研究,有创新精神。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训练,乌托邦人“非常适宜于各种技艺发明,以促进生活的舒适方便”[5]。经过反复试验,乌托邦人很快掌握了造纸和印刷术了。乌托邦人对星辰运行和天体运动很有研究。“他们从长期实践所发现的确切征兆能预测风雨及其他一切气候变化。”[6]
3. 坚持终生学习,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乌托邦》指出:“大部分公民,无分男女,总是把体力劳动后的剩余时间一辈子花在学习上”, “他们通过本国语学习各科知识。这种语言既词汇丰富,又发音悦耳,是表达思想的准确工具”。[7]此外,乌托邦利用一切机会吸收外来文化,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一是乌托邦人向乘船失事漂流到岸上的外来幸存者学习,“或是从得到的研究线索自己加以发现”;想方设法把外国的种种好发明变为己有。[8]二是邀请国外学者来乌托邦讲学,为乌托邦人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类科技人才,还给乌托邦带来了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历史、医学等先进的文明成果。[9]三是请外来观光客介绍国外的情况,“如果才智出众或是具有长期游历而熟悉许多国家的经验,一定受到乌托邦人的热情洋溢的欢迎,他们乐于倾听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为此,“乌托邦掌握了更多的关于外国的情况”,开阔了乌托邦人的视野。[10]
受时代的局限,莫尔没有提出他的经济理论。但是他极其敏锐地观察过他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构成近代社会主义一个基本原理,即人是他所生活的物质状况的一种产物,一个人类阶级只有通过经济状况相应的改变才能提高。[11]为此,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分配思想。
1. 揭露了私有制的罪恶,要求彻底消灭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是分配不公的根源,提出废除私有制是实行产品公平分配的前提。《乌托邦》指出:“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12]莫尔揭露了“羊吃人”社会贫富两极对立的状况——“一面穷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无度。”[13]过去那么驯服的羊群已经变得贪婪凶蛮而吃人了。“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这些不幸的人在各种逼迫之下非离开家园不可——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儿、寡妇、携带儿童的父母,以及生活资料少而人口众多的全家。”[14]其结果是国家的财富逐渐为少数人——贵族所垄断。
莫尔继续揭露这些贵族“像雄蜂一样,一事不作,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例如,靠在自己田庄上做活的佃农,尽力剥削这些佃农,以增加收入”[15]。“这岂不是一个缺乏公正和不知恩义的国家吗?所谓上流绅士、金铺老板等这般家伙,不事劳动,徒然寄生,追求无益的享乐,却从国家取得极大的报偿。相反,国家对于农民、矿工、一般劳动者、车夫以及木匠,却丝毫不慷慨,而没有他们就会是国将不国。”[16]为此,《乌托邦》强调:“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17]莫尔对私有制的批判,不仅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18]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方案。[19]
2. 主张一切归全民所有,实行按需分配
在乌托邦,没有了私有制,一切都公有;人人热衷于公共事务,全部社会物质财富归劳动者所有——土地和矿藏等自然财富、由全体公民支配的社会全部产品都是公有的;由元老院统计和支配生活必需品。为防止居民私有制观念复活,他们甚至“每隔十年用抽签方式调换房屋”[20]。
《乌托邦》认为,实行物质利益分配平等,是全体公民在同样程度上享有美好事物的基础。在乌托邦,城市与乡村每月交换物品一次;农民利用每月进城度假的机会,到城市取得农村所需要的全部物品。
每座城市分成四个大小一样的部分;每个区的中心是百货汇聚的市场;任何一户的产品都运到市场的指定建筑物内;各种货物按类存放在仓库中。每户户主到仓库无偿地领取自己和他的家人所需要的物资。乌托邦之所以能够实行按需分配,一是在乌托邦社会里,劳动是人们的应尽义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公共仓库“一切货品供应充足”。二是全体乌托邦人思想品德高尚,无须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那种多拿、多吃、多占等“坏风尚丝毫不存在于乌托邦人的生活习惯中”[21]。
在乌托邦,人人过着无忧无虑的安静生活,一切归全民所有,公仓装满粮食,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有什么缺乏。每个人虽不拥有什么东西,但却人人富有。人们不为吃饭问题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唠叨而烦恼,对当下生活满足,对未来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要指出的是,莫尔的《乌托邦》按需分配设想,包含着它是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实行的正确的思想萌芽,如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协调发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但在实际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实行按需分配,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想。
莫尔在《乌托邦》里给世人描述了一幅人人有业、人人劳动的景象。
1. 人人就业
莫尔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社会生产的问题。[22]乌托邦人不分男女都要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乌托邦的基本企业是农业和手工业,基本技术是手工劳动。所以,乌托邦人从小就要学习务农,熟悉耕作技术。城市居民轮流搬到农村居住两年,以种田为业,以此解决乌托邦人的粮食和燃料供应问题。当然,农业劳动也不乏吸引力,对农事有天然的爱好者可以申请许可多住几年。每年秋收时,成百上千的城市居民要被派往农村收割庄稼。
此外,每个公民还要学会一门手工艺技术,“这一般是毛织、麻纺、圬工、冶炼或木作”;常例是子承父业,“除了裁制衣服而外,其他的手艺都是每人学一种,男的如此,女的也是如此。妇女体力较弱,因而做轻易的工作,一般是毛织和麻纺”。[23]
2. 劳动是公民的当然义务
按照莫尔的思想,乌托邦社会里人们的劳动已经没有了16世纪初绝大多数农民和手工业者所肩负的那种繁重负担,但劳动是全体公民的自然义务。在乌托邦,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只有患病者、年老体衰者和潜心科学研究的人,才能豁免体力劳动。
这里没有富人、国王或乞丐,绝对不容许惰懒与寄生现象;乌托邦人要受劳动纪律约束,其执政官的职责是监督公民履行工作义务的情况,懒汉将要驱逐出境。即使出外旅行的乌托邦人,“不管他来到乡村中任何一个地区,他必须做完当天上午的活儿或晚餐前照例须做的活儿,然后他受到伙食款待。一个人只要遵守这个条件,可以随意访问本城辖区内任何地方。这样,他就如同仍然在那个城市中一样地作出贡献。”[24]
3. 减少劳动时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
鉴于乌托邦实现了普遍化的劳动,人人都能尽其所能,因而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乌托邦人每日工作6小时,休息8小时;其余时间由自己自由支配,而不会像牛马那样从早干到晚地拼命干活,不会有劳累过度的人。“乌托邦宪法规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开拓,他们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快乐。”[25]乌托邦人有充足的休息、睡眠和闲暇时间;乌托邦人“除每天晚餐后有一小时文娱,夏季在花园中,冬季在进餐的厅馆内,或是演奏音乐,或是彼此谈心消遣”[26]。
总之,在莫尔看来,实行短的工作日,使劳动者从繁重的劳苦中解放出来,有机会有闲暇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自我,而乌托邦社会里的6小时工作日和丰富的物资可以确保乌托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乌托邦人体态轻捷活泼,个个身体强壮。这里土地气候并不十分理想,但乌托邦人生活节制,努力耕作,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粮食最丰产、牲畜最兴旺的国家,它的人民也是体格最健和生病最少的”[27]。其原因在于:
1. 办好公共医院,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每座城市有4所宛如四个小镇的公共医院;医院内部设备完善,药物器具供应周到。在医院治疗的病人都得到特殊照顾:病人饭菜精美而营养适度;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对病人悉心照料,医患关系融洽;对不治之症患者,给予心理干预,设法减轻其痛苦;以至于“居民一染上病无不乐于离家住院护理”[28]。
2. 注重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流行
乌托邦环境优美,完全没有当时伦敦那样非常糟糕的脏乱差景象,也没有狭窄弯曲、坑坑洼洼的街道,更看不见低矮肮脏的房屋。因为乌托邦人按长期周到的规划建设城市,城市就像花园一样:建筑“排成长条,栉比相连,和街对面的建筑一样”;“街道的布局利于交通,也免于风害”;住宅舒适卫生,“每家前门通街,后门通花园”。[29]
同时,乌托邦保证供应居民洁净的饮水、食物,人们饮食适量;也“不允许将任何不洁的东西带进城市,以防止空气受腐朽物的污染而引起疾病”[30];关闭滋生不良风气的场所,乌托邦“没有酒馆和烈性饮料店,没有妓院,没有腐化场所,没有藏垢纳污的暗洞,没有秘密集会的地方”[31],从而切断了流行病滋生的“土壤”。
3. 关注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在乌托邦人看来,只要有健康,生活就安静舒适。乌托邦人的健康状况良好,是因为乌托邦人将精神的快乐看作为一切快乐中第一位的,而精神之乐主要来自行善积德、修行。“饮食可口,以及诸如此类的享受,他们喜欢,然而只是为了促进健康。这种享受本身没有令人向往之处,而仅是由于其能抵抗疾病的侵袭。一个明智人力求避免生病,而不是病后求医;总是使痛苦不生,而不是寻求减轻痛苦的药。同样,与其享乐于前,后果难堪,何如不要这种享乐。”[32]
莫尔强调,乌托邦人十分重视医药知识,杜绝有损健康的欲望和追求。他强调:“求严峻艰苦的德行,不但不尝人生的甜蜜,甚至甘愿忍受不会带来好处的痛苦,乌托邦人认为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33]
莫尔在《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了预防医学思想。莫尔提倡消除城市拥挤现象,进行体育活动,关闭一切滋生恶习与疾病的场所,以及他极其强调的普遍保健等主张,也倾向于以预防措施取代医药。这是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34]
乌托邦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得益于其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制度,有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
1. 民主共和制是有效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
在乌托邦,每个公民均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城市中每30个家庭选举一名首长或执行官(飞拉哈),每十个执行官选出一名总执行官(首席飞拉哈);每个城市的最高首领(总督)先由各区人民提名(每区提名一人)产生候选人,再由总执行官秘密投票产生;最高首领(总督)为终身职务,但如果其有专制独裁、奴役人民嫌疑则可撤换。总执行官和总督组成议会;他们每三天开会一次,邀请两个执行官列席。任何公事都必须经过会议充分讨论,才能做出决议,违者处死。其目的是为了使总执行官和总督“不能轻易地共谋对人民进行专制压迫,从而变革国家的制度”[35]。乌托邦民主共和制简单易行,官民和谐,包括总督在内的全体官员仅仅是人民的公仆。即使“总督不同于老百姓的标志并非身上着袍,头上加冕,而是手上有一束谷穗,如同主教的标志是他前面有人拿着一支蜡烛”[36]。在乌托邦人看来,全体官员只有心系民众才能存在并进行国家管理。
和内政关系一样,乌托邦人对外政治关系也很简单,他们不与外国订立条约。因为乌托邦人相信,“天然产生的伙伴关系须取代条约,能更好更牢固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是善意而不是协定,是精神而不是文字”[37]。他们自立自强,以至于邻国对他们有经济依附关系。乌托邦人痛恨战争,但不恐惧战争,因为他们坚持常年备战,随时做好反侵略的准备;乌托邦人“从接受过的专门军事训练取得信心”;“从小由于教育以及国家的良好制度而形成的正确健全观点也使他们分外有勇气”。一旦战事爆发,战士们斗志顽强,宁可牺牲,决不后退一步;他们精神昂扬,志在必胜。[38]
在莫尔看来,乌托邦是个民主社会,其阶级统治职能正在逐渐弱化,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强化,发展结果是转变为生产合作组织。
2. 严明法纪,奖惩分明
在莫尔看来,英国大量犯罪现象是由于社会安排不当造成的;乌托邦不需要惩处犯罪的严刑峻法,而是需要制止犯罪于未然的社会和司法制度变革。
首先,为了乌托邦人安居乐业,必须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乌托邦人认为不但私人间合同应该遵守,而且应该遵守关于生活物资亦即取得快乐的物质的分配上的公共法令,这种法令或是贤明国王公正地颁布的,或是免于暴政和欺骗的人民一致通过的。”[39]在乌托邦,人人精通法律。当时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释文大量而繁复,这种“用浩繁到无人能卒读以及晦涩到无人能理解的法令去约束人民,乌托邦人觉得这是极不公正的”。与此相反,乌托邦的法律不多,解释简单。他们认为,立法要慎重,颁布法律,只是为了使每个人明白自己的职责,“对法律最一目了然的解释即是最公正的解释。”所以,居民都熟悉法律,不会在解释时受到玩弄条文或钻空子的人的欺骗,“而且他们把巧于操纵案情和曲解律文的全部律师逐出。他们认为一个当事人最好把拟告知律师的事由直接向法官陈述,为自己的案件辩护。”[40]
其次,乌托邦有严明的惩恶扬善、奖罚分明的司法制度。他们对恶行罚,以儆效尤。对于罪大恶极的人,一般罚令充当奴隶,如暴力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者,破坏夫妇关系的人等将罚充最苦的奴隶。“乌托邦较为严厉地对待本国国民中的奴隶,由于他们虽受过很好的道德教育,却仍不免犯罪,这是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应该从严加倍处分,以儆效尤。”[41]乌托邦人认为这种处罚既能震慑犯人,又有利于国家,胜于处死犯人;犯罪既遂与未遂行为被视同一律。
乌托邦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对善行赏,以示劝勉。凡是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会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广场上树立雕像,以示纪念,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3. 人人机会均等
乌托邦是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全体公民,不论男女,都有平等的机会:劳动义务均等,都能获得社会提供的一切享受。
乌托邦没有世袭制。尽管在这里有各级官员、教士、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但个人职位的迁升都取决于其德才,“选拔的唯一考虑是贤良”[42]。也就是说,除国王一职外,所有职位向一切德才兼备的人(无论男女)敞开大门。凡是奔走于加官进爵的人总是完全希望落空。乌托邦人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相处。“官长不傲慢,不令人望而生畏。老百姓称官长为父,官长也力尽父职。官长受到老百姓出于自愿的尊敬,这是理所当然,绝不勉强老百姓尊敬。”[43]
4. 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
乌托邦有一条最古的制度,任何人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乌托普国王规定,法律上认可每人信仰自己选择的宗教,人们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向他人宣传自己的宗教,但不得使用暴力,不得侮辱他人的信仰。否则,他将受到流放或奴役的处分。乌托普国王制定这种法律,一方面是为了安定,另一方面是对宗教本身有利。“乌托普把宗教的全部问题作为一个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容许每人选择自己的信仰。”[44]乌托邦对各种宗教观持宽容的态度,底线是各宗教不能有反社会性质,各教派之间不许相互倾轧。
莫尔用500年前的语言宣布了后世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宗教信仰是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信仰他所喜欢的宗教,各种宗教与基督教和睦相处。通过这种治理方式,使宗教不致成为社会分化与分裂的因素,并使之成为社会团结进步的纽带。莫尔的幻想难道不是几百年来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吗?
综上所论,莫尔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初期,就已洞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为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祸害,他描绘出了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不少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励后人努力推动社会改革。在莫尔看来,乌托邦社会可以永存,因为它废除了金钱,消除了一切罪恶的根源;乌托邦“实际上就是公共的福利和公共的财富”。[45]
莫尔的乌托邦理想仍然代表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寄予的期望。莫尔主张普遍义务教育、终生学习是迄今尚未过时的思想。莫尔积极倡导人人劳动,缩短工作日,以便使人们有闲暇时间去提高文化修养已经深入人心。莫尔关于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基础上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旨在实现人人共享劳动成果的愿望。《乌托邦》对英国1601年颁布旨在社会救济的《济贫法》起到了积极作用。莫尔倡导男女平等,要求男女在政治、宗教、公民权利上平等,其实300年后才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共识。莫尔首倡预防医学,预见到环境卫生预防胜于医药与治疗。在社会治理方面,莫尔提出人人机会均等、全面发展的思想,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他对犯罪的解释及其补救办法与现代社会政策一致;他提倡的宗教信仰自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识。
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莫尔的乌托邦思想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如他不能正确说明资本主义雇佣剥削的特点,不能指出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不能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越现有的条件——转型时期社会问题解决一定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承认无神论者是好公民,等等。
瑕不掩瑜。《乌托邦》出版500年来,莫尔的理想并没有过时,莫尔的乌托邦思想不仅是新思想的源泉,而且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乌托邦》蕴含着的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对我们当下进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 乌托邦岛实际上就是不列颠岛(即英国)。莫尔想要指明,英国如果是共产主义国家,将会显出怎样的面貌,其对外关系将怎样发展。参见[德]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第288页。
[2][3][4][5][6][7][8][9][10][12][13][14][15][16][17][20][21][23][24][25][26][27][28][29][30][31][32][33][35][36][37][38][39][40][41][42][43][44]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0,109,55,85,71,70-71,45-46,81-85,85,43,22,20,17-18,115-116,44,52,61,55,65,59,56,81,62,52,61,65,79,72,54,90,93,99-100,74,91,86,110,90,104-105页。
[11] [德]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第205页。
[18][22] 高 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5,30页。
[19] 吴易风:《吴易风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0页。
[34] [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79页。
[45] [德]马克司·比尔:《英国社会主义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1页。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5-18
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度项目“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6BKS074)
詹真荣, 男, 江西鄱阳人,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
D59
A
1002-3321(2016)04-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