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的建构

2016-12-17 06:45凌云志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培训

凌云志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的建构

凌云志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要厘清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现状并分析其受限制的主要原因,需从积极推进导师培训差异化、国际化、人文化、实效化和网络化等几个方面建构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常态机制,充分挖掘研究生导师自身潜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建设进程。

研究生导师; 培训机制; 研究生质量

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目的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化和影响,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优先发展教育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建设实践中的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日趋凸现,其中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而言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有下滑的趋势”[1],而影响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研究生导师的素质,尽管“我国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但导师队伍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的提高都严重滞后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要求”[2],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素质迫在眉睫。高校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导师相比较其他教师除了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以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研究生培养指导任务,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作为他们职业权利之一的培训进修权在教育实践中与其法定权利存在一定的差距。厘清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的现状,建构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常态机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导师培训现状分析

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导师们了解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把握当前研究生的心理特点,还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除了能改善更新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外,还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截止2011年7月10日,在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过培训的有36所,约占64%,兰州大学自1998年起就开始建立导师培训制度。”[3]而在少数高校,有的研究生导师工作多年都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进修和培训;或者有的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研究生导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结合笔者调查的几所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岗前,轻在职。“只有在培养、使用和培训进修三个环节之间构建相对合理的载体和平台并形成良性循环,经过长时间不断打磨、历练和提升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师。”[4]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进修两类,从已有的调研数据看,绝大多数高校只针对新聘任的教师(导师)开展岗前培训,并且也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规章制度,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训寥寥无几,相比较中小学教师和其他行业的入职、在职培训,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在职进修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

2. 重业务,轻师德。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业务性方面的学习和辅导,由研究生院(处)领导或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招生、学位、培养、教育管理等)介绍研究生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具体情况,“作为一个教师必备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等基础性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操作也很少出现在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内容中”[5]。有的高校也可能对当下流行的MOOC、SPOC在线培训课程或者翻转课堂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师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生资助工作等方面却很少涉及。

3. 重培训,轻考核。培训是否有考核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没有考核评估的培训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而绝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往往多是走个形式,轰轰烈烈开始,潦潦草草收场,只有少数高校对参加培训的研究生导师进行诸如写总结、心得体会、小论文等形式的考核,并且规定不通过考核的研究生导师取消招生资格。当然考核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培训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影响和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能做到这点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了。

4. 重形式,轻实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比较专业(某种程度上是独特或个性)的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们希望培训专家们更多的讲授新方法或前沿研究和新技术,不喜欢授课专家空乏的谈专业,即培训内容要在以后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进一步扩大培训内容的横向体系和纵向结构。”[6]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形式主要包括专家讲座、名导师经验介绍等等,而且通常都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讲座结束以后就“各奔东西”,研究生导师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无从排解或找到答案,整个培训过程基本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导师们之间、导师和授课专家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却很少,缺少讨论和碰撞,实际收效可想而知。

二、原因剖析

探究研究生导师培训现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学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青年导师权利意识和自身的主体意识问题等。

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认为研究生导师都已经是导师了,教学科研各方面水平和能力肯定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培训进修也没多大必要,重视程度不够。从教与学的辨证关系来看,“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高校的第一大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是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而研究生导师首先是教师,讲好课才是好教师的首要评价标准,尽管有的研究生导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是研究生导师主体意识不强。研究生导师由于思维活跃、理论基础扎实、富有朝气、具备较强的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理应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占据一定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少研究生导师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主体地位,在与领导、同事、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感到茫然和困惑,特别是对自己的培训进修权这样一个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也认识不清,应该主动去要求享受自己的法定权利,当然也存在研究生导师内在需求和内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受各大排名榜单和指标体系(如ESI)的影响,再加上各高校内部政策的调控和倾向性,科研杠杆的影响日益凸显。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压力不断加大,三年(或四年)一个考核周期,“非升即转”等压得研究生导师喘不过气来。因此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进修大多数都是围绕科研为主题展开,包括项目的申报、论文的发表,成果的包装等等,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培训被“轻视”了。

四是培训基地的缺乏。只有让研究生导师静下心来全职(合理安排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到基地学习工作一段时间,“沉下去”才能“浮起来”,掌握第一手、第一线的基本资料和基础数据,熟悉一些基础流程,做好积累和沉淀,才能促进研究生导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导研究生才可以对症下药、得心应手。有调查表明:对于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和研修的地点问题,选择在本校接受培训的最多,占66.67%;选择在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接受培训的占15.55%;选择其他的占17.78%。可见选择校本培训的占绝大多数,有的高校甚至只在校内培训半天,让研究生导师感觉像开会一样,培训“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培训效果很难保证。

三、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的建构

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不仅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且是一种高增值型资本。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其自身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进程休戚相关。应建立一套较为明确、系统的研究生导师行为规范和研究生导师培训法律法规,给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提供法律规定和政策指导,涵盖研究生导师岗前和在职全时段甚至终身化。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的基础[7],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联系和建立一批有利于研究生导师健康成长的素质拓展基地、专业发展基地。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现状,建构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进一步挖掘研究生导师自身潜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一,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差异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分为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两个层次,硕士生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层次,与之对应的导师就分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可以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硕士生导师只能指导硕士生。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安排进修就不能“一锅煮”了,因为博士生阶段和硕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培养阶段存在着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各个研究生个体的活动规律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和差异性”[8],这就要求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在普适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对理、工、农、医各类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采取针对于各类专业的培训模式,“既要基于全球化理念把握青年导师的专业发展趋势,也要切合本土化特征思考研究生导师的发展模式,当然更要着重制定个别化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计划”[9]。在培训进修过程中强化分类指导,当然专业性特别明显的研究生导师关于提升专业水平的培训可以放到学院层面去进行,这样可以进一步体现差异性。

第二,推进研究生导师培训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尽管研究生导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不少导师也具有一定的海外背景,有不少“海归”,但是“在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有条件的应该继续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到国外培训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10],这样的国际化培训进修可以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导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提高他们的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去伪存真,在“国际化”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送出去”,还要“请进来”, 当然也可以邀请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有影响的专家来讲学和讨论,通过听取国外专家导师的介绍,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导师培训管理理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培训经费,也可以让培训受益面最大化,在培训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逐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第三,关注研究生导师培训人文化

人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性化、文明化,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关心人的原则。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有学者说过:“罗致好教师是学校和校长的第一责任”,尤其是研究生导师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希望所在。他们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高校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应不断强化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教学科研创造性。往往开学和期末是研究生导师们工作比较繁忙的时候,对他们的培训和进修可以安排在期中或者假期进行,适当延长培训时间的同时要考虑减少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也可以借鉴国外通行的学术休假制度,把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进修和休假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研究生导师们(特别是青年导师)有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一些,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甚至还有房贷)的生活压力较大,更期望能得到学校和部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照顾。在他们接受培训进修期间,组织上在津贴和课时等方面能给予适当的倾斜,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潜心教学科研而无后顾之忧。

第四,推行研究生导师培训网络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网络的快捷和便利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创设了全新的平台和载体,应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向维度丰富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内容,扩大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借鉴国外先进的网络培训经验,建立健全网络培训平台,定期向研究生导师培训进修提供信息支持,提供按照教学性培训、学术性培训和知识性培训三者并重的原则,可以设立必修课、选修课、网上讨论室、名师访谈、经验交流区等互动性栏目。研究生导师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制定个人的网络培训计划,网上选课,完成学习任务以后网上提交心得体会或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设计方案,接受网上考核并实行“积分制”,考核不通过还可以有补考的机会,这样研究生导师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模块,还可以向培训中心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要求,这样更切合人性化理念的设计,势必会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第五,注重研究生导师培训实效化

有关于导师问题的调查显示:“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您最不愿意面对的难题或最希望得到别人的指导哪几类问题,排在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第一,研究生经常忙于个人事务或兼职,对学习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知如何管理,占59.62%;第二,研究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心理调适能力不够,占50.96%;第三,由于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实际指导研究生较少,占31.73%。”[11]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应切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在内容的设计上,除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优秀导师的经验分享等专业内容外,还应增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导师的权利和义务、研究生心理疏导、研究生就业指导、研究生学术规范、导师自身心理调适、青年导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按照优秀导师的要求全方位、分层次、分批次,实现岗前和在职全覆盖;在培训的方式上,改变以往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可以尝试更多的采用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小组互动等碰撞性、交互性比较强的方式,甚至可以邀请部分研究生代表参与有关研究生导师培训模块的讨论,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12]建立健全双向的研究生导师培训考核机制,可适当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考核体系,分别对导师的培训效果和授课教师(培训师)的授课效果进行双向考核,另外可以尝试研究生导师培训“学分制”制度的建构等等,只有这样,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进修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注释:

[1] 王孙禺、袁本涛、赵 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状况调研报告》,《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2] 杨玉良:《漫谈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2期。

[3][12] 王建梁、魏体丽、覃丽君:《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8期。

[4] 廖惠芝:《美国大学教育培训培养的经验与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5] 李玲萍、罗英姿:《基于胜任力结构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方式设计》,《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2期。

[6] 谢明荣、管 丽:《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比较研究》,《成人教育》2013年第10期。

[7] 官明辉:《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8] 佟福锁:《浅析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12期。

[9] 赵明仁、周 钧:《教师培训的理念更新与制度保障》,《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0] 赵松立:《刍议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2期。

[11] 李建军:《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6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2-2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yd004)

凌云志, 男, 江苏泰兴人, 扬州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G643

A

1002-3321(2016)04-0104-04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培训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