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莫尔的隐喻:《乌托邦》的现实感

2016-12-17 06:45
关键词:莫尔乌托邦现实

王 力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



托马斯·莫尔的隐喻:《乌托邦》的现实感

王 力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

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的主旨不是在构建一个人类憧憬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其根本目的是以亦真亦幻的隐喻笔法,通过描述与现实对立的乌托邦人的价值观,映现现实社会扭曲的财富观、幸福观等,批判“各地一切繁荣的国家”的罪恶;更以极其婉转的方式揭批都铎王朝法律的无人性,以及君主的好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莫尔思想的深邃和伟大之处在于,他仅仅依据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暴露出的问题,却洞察到了后来发生在资本主义发育史中的贪婪、剥削、掠夺等原罪,这正是当代研究《乌托邦》的价值所在。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隐喻; 价值观

500年来,绝大多数《乌托邦》研究成果都集中在阐发那个现实与梦想对立交织的乌托邦岛的生活场景上,认为托马斯·莫尔的主旨在于构建一个人类憧憬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并将《乌托邦》视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开端。主要研究成果涉及莫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伦理思想、乌托邦与柏拉图理想国的关联、《乌托邦》对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影响等方面,其中许多论著也提到了莫尔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但没有认识到莫尔的真正目的——批判英国“羊吃人”的社会现状,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向亨利八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莫尔的莫逆之交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在1519年7月23日总结莫尔的学术研究时指出:“他的《乌托邦》旨在揭露各个国家产生不良情况的根源。这本书尤其是英国的写照,他对英国作过彻底的研究和探索。”[1]这才道出了莫尔《乌托邦》的真旨。美国学者赫茨勒也认为莫尔的《乌托邦》是“有意识揭示英国社会弊端的最早作品之一”[2]。在言论自由还未得到统治者默许的英国,莫尔又是如何揭批英国的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按照《乌托邦》中所含两部分成文的先后进行研读,我们发现莫尔构建乌托邦国家的意愿在次,揭批英国社会现实问题为先。先读成文在先的《乌托邦》第二部,即关于乌托邦国家建构部分,再读后成文的《乌托邦》第一部,我们就会发现莫尔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讲述的故事,显在的目的是建构美好幸福的乌托邦国家,而潜在的意图却是以亦真亦幻的隐喻笔法揭批“各地一切繁荣的国家”的罪恶,即“富人狼狈为奸,盗用国家名义为自己谋利”,以及富人以极低的工价剥削穷人,并假借公众的名义,“把他们的花招规定为必须遵守的东西,这样的花招便成为了法律”的社会现实。[3]在结束了关于乌托邦岛的城市结构、政治设计、生活风俗,以及乌托邦人的财富观、幸福观、战争观、宗教观等谈话后,莫尔极其巧妙地把批判的对象转向了英国现实。不仅如此,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莫尔却洞察到了后来发生在资本主义发育历史中具有原罪性的问题——贪婪、剥削、掠夺等社会问题,以对话的方式阐发如此深邃的思想正是思想家莫尔的伟大之处,也是当代研究《乌托邦》的主要价值。

一、《乌托邦》第二部以反现实的方法映现“各地一切繁荣的国家”扭曲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乌托邦》第二部中,莫尔以应然与实然的对比法描述乌托邦人与现实人对立的价值观,揭批这个颠倒的世界——一切劳动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幸福的生活。莫尔以一位人文主义者特有的视角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了现实“一切繁荣的国家”繁荣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其特别的写作方式,借乌托邦人之口,通过描述乌托邦岛反现实的风俗习惯、交往关系、生活资料的分配以及财富观、伦理观、死亡观、宗教观等,极其鲜明地映衬出现实人价值观的问题,及其人性扭曲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莫尔以乌托邦人视金银为粪土的财富观指责现实人扭曲的金钱观念。乌托邦人对金银的认识和使用主要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对于把黄金作为财富进行收集和储存的观念则嗤之以鼻。“因为,在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中,人们势不得不操许多毫无实用的多余的行业,徒然为奢侈荒淫的生活提供享受。”[4]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仅大批懒惰成性的人会消耗大量的劳动产品,而且会导致那些勤劳者无法依靠做工维持生活。令乌托邦人奇怪的是外国人极其喜欢珠宝,而珠宝的微光何以胜过太阳和星辰的光芒。更令乌托邦人觉得奇怪的是:“黄金从其本身性质说毫无价值,竟在世界各地目前如此受到重视,以致人比黄金贱得多,而黄金之所以那样昂贵是由于人力所致以及供人使用所致。”[5]正是现实人对黄金趋之若鹜的追寻和吹捧,把本属于交换媒介和交换工具的金银变为奴役人的工具,金钱可以支配一切,人竟然成了金钱的附属品,莫尔道出了现实社会的最大问题。由于金钱成为现实人的追求的最高目的,金银成为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令乌托邦人感到惊奇且愤恨的是某些人的疯狂,这些人明知富人贪婪吝啬小气却给富人神圣的荣誉,这不仅助长了人们对金银的风气,而且使社会形成了有悖人性的财富观。莫尔用乌托邦人把金银铸成“公共厅馆和私人住宅等地的粪桶和溺盆之类的用具”和“套在奴隶身上的链铐”,“使金银成为可耻的标记”[6],充分表达乌托邦人对现实人迷恋和崇拜金银的惊奇乃至憎恨,进一步揭示出现实世界错位的金钱观和财富观。乌托邦国的金银主要用于招募外国雇佣兵,对付外敌入侵,还可以用以收买敌人和离间敌人相互残杀。崇拜金钱的现实人却经由黄金成为乌托邦人的奴隶,这不能不让现实人反思自身是否已经或正在变成金钱的奴隶。莫尔的写作方法可谓匠心独运,令人叫绝。乌托邦人以金银为工具利用乃至奴役现实人,鲜明地映衬出一切热衷追求金钱的繁荣国家的人实质上已经成为金钱的工具,这也正是一直困扰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的生命价值的问题所在。

其次,莫尔以乌托邦人的伦理观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不良观念。乌托邦人把贪恋荣誉和珠宝、自认为高贵、以积聚多余财富为乐事等视为虚假快乐,更不会沉迷于赌博、打猎这种愚蠢的快乐之中。因为在他们看来,赌博、打猎等这些愚蠢的乐趣不仅不能陶冶情操,而且“由于经常从事这种野蛮的取乐而最后堕落成残忍的人”[7],更无益于身心健康。乌托邦人把快乐分为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肉体快乐又分为感官的愉悦和身心健康及和谐的快乐。现实社会的人大多追求的是肉体的快乐,乌托邦的公民体态轻盈活泼、生活有节制,以健康为先,性情温和、生活从容。他们崇尚的是“来自德行的实践以及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识”[8]的精神之乐。莫尔不仅反对现实的人追求自私贪婪的低级快乐,同样,也不赞成只为取悦于他人而过分苛求自己,求得虚幻名声的行为。“乌托邦宪法规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开拓,他们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快乐。”[9]追求自然而真正的、精神层面的快乐是乌托邦人的风尚和主流价值观。乌托邦人爱好农事、自愿劳动、不分贵贱的劳动观;遵从自然指示而生活的德行观;信仰自由、不受强制、反对宗教仇杀的宗教观;乐观向死、听从上帝召唤的死亡观,都是莫尔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厌恶劳动、奢侈无度、畏惧死亡,以及追求珠光宝气、豪华装束、华丽排场等风习的讽刺和警示,也是莫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

莫尔正是以乌托邦人“古怪”的价值观映照现实人扭曲的观念和病态的生活方式,目的是让现实人自省。莫尔以乌托邦人对现实人追求金钱、奢侈华丽、穿金戴银的惊讶和奇怪的表情,生动形象且委婉巧妙地揭示了现实国家的人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等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从价值观上揭批了现实人的问题和繁荣国家的罪恶后,莫尔把批判对象转向英国的统治者,指责英国法律的无人性和君主好战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恶果。

二、《乌托邦》第一部借拉斐尔揭批英国“羊吃人”社会惨状,分析其根源、提出解决对策

每一位新君王的登台都使许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人产生新的希望。英王亨利八世的继位也着实给莫尔极大鼓舞,莫尔曾欢呼:“这是奴隶制的末日,这是自由的序幕!”[10]他曾写下《献给英国最光荣最理想的国王亨利八世加冕纪念日》的长诗,以寄托对新国王的厚望。但是,由于亨利七世解散大量的封建大贵族的私人武装而造成的流民,以及圈地运动迫使小农流离失所等引发的英国社会问题并未因新国王的继位迎刃而解。受封建贵族旧传统影响很深的亨利八世还颁布法令极力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律师生涯始于1501年并于1504年当选为议员的莫尔深谙当时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弊端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正是基于此,莫尔对英国社会问题的批判更加精准深入,这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的责任与担当。他从出使法兰德斯这一事实切入,通过他虚构的充满智慧且不依附于权力的拉斐尔这位第三者,在讲述那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乌托邦国家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转入对英国现实的批判,目的是探寻制度优良国家。他借拉斐尔之口,以乌托邦为衬托,揭露英国因圈地运动造成大量贫民和游民,导致社会治安混乱,偷盗猖獗的根源,进而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行文神秘曲折,写作方法隐微而深刻。

第一,批判英国伪善、缺乏人道的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莫尔对英国平民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深切关怀;作为律师的莫尔在触碰现实时又觉察到英国法律的弊端和残酷。他借一个“精通英国法律的未奉圣职的俗人”引出了英国严厉惩处盗窃犯,“为何不幸全国仍然盗窃犯横行呢”[11]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只因盗窃就被判死刑,这显然是过于严厉且有悖人道。更为严重的是国家只管处罚犯罪而不去寻找犯罪猖獗原因。盗窃罪远不同于杀人罪,这些残酷、荒谬的法律不仅不能抑制犯罪,反而会让罪犯罪加一等。“当盗窃犯发现,仅仅对于盗窃,判刑竞如同对于杀人同样的可怕,这个简单的考虑就促使他把他本来只想抢劫的那人索性杀掉。”[12]酷刑威吓盗窃犯的结果却怂恿他为了掩盖罪行而杀人灭口,使良好的公民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正如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所指出:“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13]这种无人性的法律不仅不能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反而成了败坏了社会秩序的元凶。

在莫尔看来,盗窃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生活没有来源和保障。这些盗窃犯主要出自当时英国的大量游民,这些游民一部分是1497年英军镇压康瓦尔地区人民抗税和英国对法国作战致残的雇佣军人;一部分是因病失去劳动能力且无人雇佣和抚养的佃农;还有一部分确是年老懒散且衰弱的随从。莫尔借批评法国在和平时期雇佣懒散人员来保证社会安全稳定,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这些雇佣人员反而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的主因,巧妙地把批判对象指向英国,他说:“法国人和英国人想法一样,认为养一批懒散的随从是好事。”[14]紧接着,他进一步指出:“还有另一种我认为是英国人的特殊情况”[15],即“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的“羊”,“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他用“英国人的特殊情况”,开始揭露英国“羊吃人”的惨状。大量田园变成牧场,素以种田为专长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被剥夺土地后,明知法律残酷,但除了从事沿街乞讨或盗窃以至受绞刑外,几乎没有其他生路。人们为了生计,在走投无路时,“随你想出什么惩治的办法,也还是要从事盗窃。在这点上,你们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很类似误人子弟的教书匠,他们宁可鞭挞学生,而不去教育学生。你们对一个盗窃犯颁布了可怕的严刑,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给以谋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盗窃继而被处死的危险。”[16]面对盗窃成性的社会问题,莫尔再借拉斐尔之口,用英国和世界多数国家具有同样的问题,婉转地指出了亨利八世施政的错误所在,即只管用严酷的法律治罪,不管他们生活出路。在此,莫尔用“法国人和英国人想法一样”、“英国人的特殊情况”、“你们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这样平和婉转的方法指出了英国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治理盗窃问题和处罚盗窃犯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莫尔认为首先是没收赃物交还失主,而不是将被盗的财物上交给国王;其次是责令罪犯服苦役,罪行较轻的罪犯无需坐牢;再次是要维护他们的尊严,消除以剃头和穿颜色一样的犯人服等带有明显罪犯标志的措施。莫尔的根本目的是以合乎人道的方法尽可能挽救犯人,使犯人改过迁善,根除罪恶。通过对话辩论,莫尔指出“我看不出这个方法何以在英国不能采用”[17],还借红衣主教的发言,进一步确证英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治理犯罪,显示出莫尔意图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和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第二,反对亨利八世发动对法战争。1509年即位的亨利八世于1511年11月就正式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向法国宣战。1513年6月,他亲自率领军队踏足法国领土,战争对于国力并不充裕的英国无疑会影响到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战争不仅未能给本国人民带来福祉,而是带来显见的和潜在的灾难。在《乌托邦》第二部中,莫尔就已指出:“战争是唯一适宜于野兽的活动,然而任何一种野兽都不像人那样频繁地进行战争,因此乌托邦人很恨战争。”[18]可见莫尔是非常反对战争的。当拉斐尔解释为什么不侍奉国王时说:“几乎一切国王都乐于追求武功,……他们宁可不从事光荣的和平活动。他们更关心的,是想方设法夺取新的王国,而不是治理好已获得的国家。”[19]这难道不是对英王的影射吗?在拉斐尔揭露了朝廷大臣的随声附和、嫉贤妒能、自以为是的本来面目后说:“这种傲慢、荒谬而顽固的偏见,我曾在别的国家屡见不鲜,有一次也曾在英国见过。”[20]这是《乌托邦》第一部中莫尔首次把批判的矛头转向英国。

大多数国王都喜欢攻城掠地、聚敛财富,但这并不能给国内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相反由于战争“使国内的道德风尚趋于败坏,酷嗜盗窃成为第二天性,战场上的杀戮使人们敢于铤而走险去犯罪,法律受到蔑视”[21],新掠夺来的臣民经常发生内部叛乱,生活也不得安宁。莫尔认为好的君王应作一位尽职的牧羊人,而不是穷兵黩武、扩大自己的领地。

第三,提出了良好的国家治理原则和君王的政治选择。莫尔指出,作为牧羊人的国王,“其职责是喂饱羊,不是自己吃饱”[22]。要使人民幸福安康,国王本人也应勤勉宽厚,切忌懒惰与傲慢。对于国王来说,“要是一个人享乐纵欲,周围却是一片呻吟哀号,那就意味着他不是管理国家的,而是管理监狱的。总之,给人治好头病却带来脚病的那是庸医,同样,为了改善公民的生活而必须夺去他们生命中美好的东西的人,应该承认他自己对治理自由人民是一个门外汉。”[23]一位贤明的国王要以乌托邦国家为目标,法令极少而治理得宜,善必有赏,通过平均分配以消除贫富差距,避免贪婪成性,达到国民的普遍幸福。除此之外,国家还要通过特定法律,限制国库中的黄金总量,以免因国王本人贪财而压榨百姓;同时,还要立法防止国王权力过大,并因此助长国王卖官鬻爵、大肆挥霍等不良习气。

如何让国王能够重视进而采纳自己的建议,莫尔也作了精心有力的说服工作。莫尔的隐喻还表现在叙说最好国家制度时杜撰了“波利来赖塔人”(Polylerites,意指“一派胡说”),在阐述乌托邦制度优越性时杜撰了“阿尼蒙利安人”(Anemolians,意指“刮风、吹牛的人”)来掩饰他的批判。尽管如此,他还是想使自己的思想引起亨利八世的关注。他指出:“一意在相反的道路上轻率前进的人,不会欢迎向他招手指出前途有危险的人。但是除此以外,我谈话内容有哪些是不宜于或不应该到处提出的呢,的确,倘使人类反常道德观认为奇怪的一切事物,都必须作为离经叛道而置之不论,那么,我们必须装做不见基督的全部教义了。”[24]莫尔以此语气意在表明英国正走在与人类理想生活目标相反的错误道路上,必须悬崖勒马,归入正途。在谈话接近尾声时,莫尔还谈到如何在国王议事会上使自己的建议得到关注和采纳,尽管他说间接的方法也于事无补,但实质上,莫尔还是想以国王更好接受的表达方式向其献计,寄希望国王能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采纳他的建议,改善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综观莫尔一生的为人处世,年轻时就把财产分给亲友、不愿侍奉国王、不巴结权贵、不用自己厌恶的办法发迹、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拉斐尔不就是莫尔的化身吗。

三、莫尔对资本主义作出的前瞻性批判,彰显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

莫尔不仅借《乌托邦》揭示了一切繁荣国家的罪恶,批判了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在资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以其睿智深邃的洞察力穿透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预见了资本主义的原罪,可谓敲骨震髓。

在历数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后,莫尔指出了问题的真正根源。“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除非一切最珍贵的东西落到最坏的人手里,你认为这符合正义;或是极少数人瓜分所有财富,你认为这称得上繁荣——这少数人即使未必生活充裕,其余的人已穷苦不堪了。”[25]反观500年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正应验了莫尔批判,这也正是贪婪、战争、掠夺、剥削等问题的最终根源。对私有制的批判几乎贯穿社会主义思想史,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此意义上说,“《乌托邦》的现实批判,并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后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它实质上是近代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先声,是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的第一声呐喊,虽然这个声音是那样的孱弱。”[26]处于幼年的资本主义或者说骚动于母腹中的资本主义已经显现出巨大的不安分和潜在的破坏力,莫尔的批判预示着资本主义的诞生必将给人类带来巨痛。同时,莫尔也洞察到了资本主义的病根,由于少数人贪得无厌必将给英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避免这些已经暴露的弊端,莫尔则以其特有的智慧构建了一个扑朔迷离、吸引人类的美好“乌托邦”,成为500年来无数人追寻的梦想。

莫尔构建的乌托邦国人的生活景象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人文主义者唯人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和现实追求,也尽情讽刺了那些被金钱砸晕的民族和那些唯金钱至上、为金钱不惜牺牲生命的人,这对于当代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防止跌入金钱崇拜的怪圈有着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注释:

[1] 《伊拉斯谟致胡腾》(九九九号),见[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附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2页。

[2] [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27页。

[3][4][5][6][7][8][9][11][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7,58,70,68,78,80,60,18,26,20,21,18,29,94,16,17,36,38,39,42,43页。

[10] 蒲国良:《莫尔:乌托邦社会主义首创者》,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第99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26] 蒲国良:《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纪念托马斯·莫尔殉难 480 周年》,《 政党研究》 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5-18

王 力, 男, 河北行唐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D59

A

1002-3321(2016)04-0012-05

猜你喜欢
莫尔乌托邦现实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恐龙河谷:幻境乌托邦
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漫画:现实背后(下)
加男子娶27妻生145子 却反对一夫多妻合法化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