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珍++++侯凤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背景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出现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的职业者。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为广大农村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为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要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近20年来获得了较大的提高,接受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由27.7%上升到50.4%,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达到12.9%。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已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培育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文化的普及,而是使其具有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的本领,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农业,扎根农村,为农业事业奋斗的精神。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是以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为对象,以培养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的,利用2~6年时间,有目的、有针对性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常识、农业高产高新技术培训的农村新型人才培育的基础性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是高素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也应就其特殊性把握好目标体系、课程课纲、教学管理三个维度。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目标体系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
从一个地区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农民素质能力目标可以计算出所需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类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包头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养规划》的要求,包头地区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占农牧业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2%,每年培养20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牧民10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牧民500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500人。
(二)培养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涉及农民终身教育,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形成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教育培养的支撑体,形成一个特殊的培养教育新机制新模式,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包头是一个工业城市,人口270万,农业人口50多万,有四个农业旗县区,618个行政村。通过调查,就内蒙古包头地区而言,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院校主要有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包头市农广校,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是全日制农业职业教育,包头市农广校主要承担的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村干部素质提升以及农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
按照我国现行农业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充当主力军角色,协调其他部门机构,资源共享、工作结对、任务共担,逐步形成“农广校+X”的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课程课纲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因此,需要从培训大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试考核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培训大纲
1. 制定培训大纲。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以及周边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发现,目前,各地开展中职教育或农民技术培训,除少数涉农项目培训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外,基本上使用的是当地自行编印的大纲或教材。农广校“百万中专生计划”由中央农广校统一制定教辅大纲,但有些内容纲要要求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应各地区实际需要。各省、市、县在使用自编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教学方法等都无法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合理的范畴,培训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的、权威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是很必要的,这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建立实施机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教育承担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培训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广大培训教师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工作手册,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大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完整过程中。
(二)培养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发达国家农民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从培训时间上看,有短期和长期两种。在法国,20小时至120小时的培训一般称为短期培训,120小时至1200小时的培训称为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类型。
包头市农广校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对文化层次为初中以下的新型农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学员通过2~3年时间,完成一定学时数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即可以申请毕业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职业证书。从2008年起实施包头市政府“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央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对文化层次为高中以上的新型农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学员通过2~3年时间,完成一定学时数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即可以申请毕业,取得包头市承认学历的相当于大专的毕业证书。参加上述培训的100%为农牧民,他们都在农牧区最基层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通过多年的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包头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要采取了办班到村、农学交替的模式,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也满足了农民需求。
1. 办班到村模式。包头市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中,通过把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这种送教下乡进村的模式,不局限于旧有的教学形式,能按照农民的实际应用,开发成新的课程组合,不仅完成了全日制教学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职业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办学特色。
2. 农学交替模式。包头市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象大部分都是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者,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要求授课具有阶段性。把教育和农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闲时学习忙时种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符合农民文化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现实。
3. “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施“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中有80%以上都会熟练使用手机、电脑,50%以上对网络教育时间自由、课程灵活充满好奇,持有赞成态度,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探索“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是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新的突破口。
(三)课程体系
中央农广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都有综合素养课、农业通识课、专业技能课三大部分若干课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对课程的内容也就具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将每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几个模块,包括基础知识模块、现代农牧业知识模块、农村牧区建设知识模块、作物种植模块、动物养殖模块等。
分模块设置课程可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需求,满足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便于基层农广校落实教学计划,组织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员可以选择性学习,有些内容还可以合并讲授,符合职业教育灵活方式的特点,也便于农牧民系统学习掌握。
(四)考试考核
制定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理论学习考试标准、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等,能够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可以实行2~6年弹性学制,按照课程设置模块,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平时农业生产活动、参加的各种培训、互联网学习、APP终端学习、理论测试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为鼓励农民自学完成学习课程,对达到一定学时数的学员可以发放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为表彰奖励。
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一)教师管理
1. 建立师资库。按照专业研究方向,以省或市为单位建立系统师资库,资源整合共享。农广校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农民专家组成,把农牧业系统或其它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表达能力较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合作社理事长、种养大户等农民聘为农广校兼职教师和农民教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培养目标,按照专职教师专业特长和讲授课程确定研修方向,设立专职教师专业教研组,建立教学研讨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 设立考评培训制度。教师实行分级管理,设立导师和讲师等级。按照导师、讲师两个级别,分别设立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专职、兼职、农民教师的培训。
(二)学生管理
根据以往经验,能让农民安心学习、主动学习,班级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按照年级、地区、专业建班,各级校选派负责任、肯吃苦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实行班主任跟班包班制,从学员入学到毕业以及后续跟踪服务,班主任全程负责。班级成立班委,把那些为人热情、协调能力较强的学员选入班委,不仅锻炼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通过他们的管理带动其他学员,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班主任通过这些平台把大家组织凝聚起来,交流生产生活学习思想,发布一些农业生产信息,推销自己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资源共享,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
(三)跟踪服务
农民在农广校参加学习培训,不是学完就结束了,应把参加农广校学习培训的所有农民学员信息登记在册,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及家庭情况、种植或养殖信息、想接受什么培训等,学校利用网站、手机及下乡培训时机经常为学员提供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普常识,对外宣传农民创业经历,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带动示范性的优秀村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种养大户,农广校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争取机会,把他们推出去,为他们承担一些涉农项目创造条件。
(四)效果评价
制定教学效果评价表,每一次教学培训活动后,让学员进行评价打分,借此了解他们喜欢听什么内容、喜欢什么教学培训形式等等,通过统计分析评价表,可以对教学效果分析以及研究以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五)监督机制
农广校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应注重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省、市、县教学监督管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常态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