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提升”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

2016-12-17 20:15钱明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广校提升农民

钱明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业部门主管、主办,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学校,是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十二五”期间,江苏泰州地区农广校累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举办农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2万人,开展中职学历教育8510人,联合办学招生3060人。一大批学员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农村基层干部,一些优秀学员成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但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泰州地区农广校教师却感觉到农民学员越来越难教,不少农民学员却感觉到教学脱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员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员(农民)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等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的工作全部被教育者替代、包办,农民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教学对象的组织工作处于半封闭状态,供需(求)脱节。目前,农民教学活动没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发,而是由政府组织,由政府指定安排参学人员,学习成为一种政治待遇,与基层干部关系亲的,学习机会就多,而真正想学习的农民却可能没有能接受到教育培训。

二是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泰州地区现有农广校5所,其中市级分校1家、县级分校4所,共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3人、19人、23人、12人,占比分别为5.3%、33.3%、40.4%、21%),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2人、10人、43人、2人(占比分别为3.5%、17.5%、75.4%、3.5%),平均年龄51.2岁,农业专业毕业的98.3%。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年龄偏大,不少教师懂“农业”不懂“教育”,懂“过去”不懂“现在”,懂“书本”不懂“实践”,有“知”无“能”,出现了“老师讲的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需要的老师讲不了”的尴尬局面。

三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方便农民,农业部门集中农技人员采取集中理论讲课的形式下乡开展教学。集中授课具有受训学员多、信息量大、简便易操作等优点。在当时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形式确实对农民教学、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农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出现,对教学的内容、形式、实效性等方面的要求、期望不断提升,传统“填鸭式”课堂讲解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农民学习特点,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农民)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导致了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四是教学活动“利益化”。受利益驱动,一些办学机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注重利益回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轻视教学质量,培训内容方式单一,大多数以理论授课为主,因人、因时、因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现场指导较少。

五是缺乏科学性的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应该以“增收幅度”“种养规模增长”“技能提升”等客观现实的标准来评判。但事实上,为尽早实现“农民现代化”,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农民教学“大跃进”式的追求进度、数量,“农民被现代化”在当前已经成为“常态”;缩短教学学时,教学规模盲目扩张;纸质资料的完善程度成了检验农民教学质量、效果的主要标准。

化解教学脱节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等基本内容。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学员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对农广校而言,“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驾驭课堂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教学培训质量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技能的能力”,双“提升”是农广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那么,如何实现“双提升”?

一、端正办学思想

农广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应更多承担公益性职能,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应规范、科学、合理用好用足经费。农广校的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借鉴普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地位、作用、实际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教学理念,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下理念:

1. 创新教育观念。“文凭观”向“技能观”转变,牢固树立技能培养观。不少教师认为,中职教育目的就是给学员一张毕业文凭,对尚未就业的青少年而言,文凭会发挥“敲门砖”的作用。殊不知,对已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文凭背后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更需要学校领导者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这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基础。要围绕“提高学员职业技能”这一中心,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基地、评价标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改革。

2. 改变师生关系。从“教师包办”向“教师主导、学员主体、教师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员是学习的主体,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员主体作用、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满足、发展学员的需求,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注意把教学任务与学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员、教材和生产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员的掌握,让学员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次教学完成给学员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员自己补充。

二、提升教师能力

1. 2016年3-7月,泰州市农广校开展“不同教师同一班级同一内容教学、同一老师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教师同一内容不同班级交互教学”等一系列教学试验(试验情况及结果见文后附表)。试验结果表明,教师TA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教学内容对学员生活、生产有帮助,教学效果好。教师TA是乡村中学退休中文教师,大专学历,熟悉农村、了解农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文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言生动幽默,课堂互动性强、气氛活跃、案例直观,教学深入浅出、驾驭能力强;整个教学符合农民学习、认知特点;教学中采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介绍—结合理论剖析案例—案例总结形成理论—理论指导下解决新问题—总结并指导农民生活生产中的注意点”。教师TB是农广校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有一定中文基础,从事教学工作多,但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中心、忽视学员的主体地位,以书本为中心、教学脱离学员生活实际,以教案为中心、教学过程沉闷无趣,集中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2. 试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学员喜欢、并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⑴了解“三农”,特别是要了解农民需求。

⑵有较强的教学、农业专业业务水平,特别是有较强指导农民生产的能力,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⑶愿意亲近农民,和农民有感情,真心为农民服务。

3. 农广校教师需要着力培养以下能力:

⑴调研能力。通过进村入户充分调研、了解农民学员思想实际、学习能力、生产实际,准确了解农民学习需求,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讲授农民想学并对增收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

⑵指导能力。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熟悉产业,熟悉生产全过程,必须具备指导农民从事生产的能力,要能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⑶教学能力。首先,要走进农民、学习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安排教师与农民“结对攀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教师真正“接地气、壮底气、拜人民为师”,在广大农村、在人民群众中磨炼意志、锤炼品质、提高能力。包括:学习农民的语言;学习农民的思维,会用农民的方式交流;学习农民勤劳、善良、坚韧的品德等。其次,虚心向教育行家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技巧,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再次,积极开展、参加听课评课、现场模拟等校本级教研活动。第四,精通1~2种种植、养殖品种相关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部关键技术。第五,积极开展现实问题研究,实践方能求得真知。农广校教师要积极开展现实问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向实践求真知,搭建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进行课题研究,要把问题研究作为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抓手。

三、积极进行改革教学

1. 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美国成人教育界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马尔科姆·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不应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格拉顿说:“有人简单地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使成人达到普通教育的程度,其实比这更重要得多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它面临的是作为成人的人,并且设计用来帮助他们生活得更成功。这是成人教育的真正战场。”农民教学必须要遵循“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的规律。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

开展农民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原则,要坚持做到“一课一问”。 农广校教学应围绕“教什么”,完善教学布局,发挥导向作用。问题从哪里来?一是自己周边同志、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学员希望通过教学可以解决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四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通过细致归类和深入分析,从而研判出学员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主要困惑又在哪些方面。有了问题,教学工作才会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起来。根据问题制订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各班次不同特点,再细化教学计划,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坚持围绕产业办学。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学,能发展、壮大当地特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学通过产业来进行,教学的价值目标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农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一方面教学形式要注重实践性,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农民,走出教室,走进田头,走上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和示范,进行田间指导和实地操作,让农民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要从农民需求、从生产实践需要出发,围绕实际问题讲解,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 确定科学教学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农民教学要“量身定做”,根据农民的兴趣爱好、发展愿望、个人特长等制定经济、专业、细致、全面的培育方案。培育方案需要明确其发展的产业种类、规模、采用技术、销售渠道、效益预测等内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农闲、生产关键时间和农民最需要指导的时间,聘请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通过“传、帮、带”、“一对一”、个别指导、小组帮扶等多种方式进行全程实时指导,促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逐步培育成为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新型农民。

四、注重学员研究

农民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充分了解农民,了解农民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民教育规律和提升办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农民教育与全日制普通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 教育目的不同。全日制普通学员教育过程的设计是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主要培养未来的从业者、将来的生产力。而农民教育则不同,它是产业教育,是围绕一项或几项具体农业产业开展的教育,目的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因此,其教育对象是现实的劳动者,开展的是解决实际生产难题为主的“问题教育”、增产增收教育。

2. 教育对象不同。青少年是全日制普通教育的主要对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可塑性强,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教育动机、社会经验相对一致。农民教育的对象是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青年等,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生产实践经验,学习目的、动机相对明确单一,且已有的经历、经验会影响教育的过程进度和效果;由于经历不同,因此农民接受教育的需求内容呈现多样性。

3. 教育内容不同。普通教育一般以本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学员专业思维、专业技能。农民教育内容却十分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4. 教育方式不同。普通教育对象的知识理解接受、抽象思维等能力相对强,课堂教学等非直观教育教学方式对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的影响不大。农民学员喜欢现场观摩、田头示范、一线指导和实地操作等实践性强的直观性教学。有效开展农民教育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生产一线,采取一线教学法,要坚持生活化原则。

5. 组织难易不同。普通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经历等相对整齐,专业学习需求、意愿、兴趣相对接近,且实行全日制办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员组织纪律性、学习意愿、可塑性强,教学工作容易开展。但农民流动性强、组织纪律性欠缺,教学组织难。

五、富有实效的考核评价

效果的评价和认定是检验农民学习成败的核心和关键之一,要根据农民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尝试新的评价办法:一是引入结果评价法。把“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收入提高、新知识技术品种的采用率”等客观因素作为衡量农民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指标,改变过去“纸上谈兵”的评价办法。二是过程考核法。如在扩大种植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要求,提出每个生产环节的教学、跟踪指导要求和考核指标,对农民学习进行分阶段、持续、实时的跟踪评价。

猜你喜欢
农广校提升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