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游戏加点“料”

2016-12-16 12:08马燕君
考试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材料

马燕君

孩子每天都在游戏,而且很卖力地玩,从不觉得疲劳,更不会感到厌烦。很多人认为玩,只不过是孩子无聊打发时间用的,事实上,玩真的是这样的意义吗?孩子从玩乐中得到什么呢?我们该给孩子的游戏加点什么“料”呢?

一、主料:明白游戏是为成长做准备

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玩,可以帮助他反复练习这个时期需发展的能力,并为未来的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剐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常推着椅子走来走去、爬上爬下、在不同房间跑来跑去……你知道他在忙什么吗?他正忙着发展这时期的走路能力,配合手脚动作,让未来能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龄前的孩子在忙些什么呢?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发现男女有别,有了模仿的兴趣,小男生玩车、玩刀剑、玩扮演爸爸角色的游戏;小女生开始对小娃娃产生兴趣,喂娃娃吃饭、洗澡,玩扮演妈妈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意义且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不仅为孩子带来快乐,还能帮助他们发展脑神经、运动功能、感觉机能及彼此间的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玩,增强孩子的社会互动性,发展他们的自发性与创造性,并作为表达情感、思想与想象的重要媒介、途径和工具。尤其是年纪越大的孩子,他的游戏方式和类型越精巧,越有组织。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会将生活中的点滴带人他的游戏中,他会假装自己是爸爸或妈妈,这种新的玩法将会让孩子更喜欢假装且更有意义,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行为控制,会让孩子的玩产生计划性及持续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在幼儿园教育中完全采用直接控制的方式,对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游戏的这种关系,就不能使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失去了教学游戏的意义。

为了使幼儿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活动的组织结构应是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游戏的如下特征:目标对幼儿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教师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诱导幼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过程体验)。

二、辅料:帮助幼儿有趣地游戏

游戏既然有这么重要的功能,是不是要买些市售的现成玩具,或有教育意义的教具提供给孩子呢?事实上,这些现成的玩具,价钱不便宜,同时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发性、创造力的机会,减少了自己做出一样东西后的愉悦和成就感。如果真是想让孩子玩出智慧和价值,就不妨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从准备材料、解说及制作,直到一起玩的过程,孩子一定能充分享受到亲子间无可取代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例如:在艺术性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吉田胜一起走在街道上》,我们可以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涂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搜集大小、厚薄、高矮不同的纸盒,把纸盒当做楼房设计涂色,最后将这些纸盒组合在一个超级大的街道上,让绘画游戏从平面走向立体,帮助幼儿有趣地游戏。

热衷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的能力,让学习潜能得以开发。“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游戏的独特性对于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的创造力、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等的重要途径。

三、配料:让游戏材料投放有“三料”

1.一料:数量上,适宜年龄特点。

投放游戏材料要适宜,不宜太多或太少,太多将扰乱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太少对开发幼儿学习的潜力不利,还会降低幼儿对游戏材料之间意义的探索兴趣与能力。当然,在游戏中还要注意随时增添材料,确保幼儿自主选择、从容操作、持续自发地进行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连续的、多种形式的操作中积累经验,奠定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例如:音乐活动《蝶恋花》,教师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制作了不同颜色的蝴蝶挂饰,数量以多出原有人数为宜。

教师要注意游戏材料投放的种类、难易程度的适宜性,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操作经验选择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兴趣和学习速度。

2.二料:时间上,充裕合理适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适时指导和参与幼儿游戏材料的操作活动,时刻注意幼儿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协助幼儿操作较为复杂的材料,或者示范游戏材料的新方法,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材料的功能,不间断地支持并延伸幼儿游戏。

3.三料:空间上,合理分配场所。

首先,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并进行合理布局分割。据台湾学者黄瑞琴研究,儿童游戏场地面积应大于30平方米,充足的空间能够让幼儿自由地操作材料或玩具,也便于幼儿之间的友好协作。

其次,划分游戏区域并规划好各区域之间行走的通道,避免杂乱和拥挤等无序化行为,减少幼儿的矛盾与冲突性行为,保障幼儿之间持续的友好交往。而且隔离活动区域的隔板或桌子不能高于教师的视线,以免阻挡教师观察活动整体情况的视线。

再次,给幼儿选择并投放生活化的游戏材料。“研究表明,通过生活化游戏材料的操作,幼儿可以理解他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控制他们自己行为的规则,而且也能理解他人的角色和行为规则”。按照日常生活场景投放游戏材料,将材料和玩具分门别类,摆放在低矮的、开放的、不拥挤的架子上,并且贴上图示或标签,让幼儿自由拿取。合理利用便利条件,对于一些韵律活动来说很有意义。例如:音乐剧《三只小猪》《小兔子乖乖》等,将活动区域设置为人场区、出场区、主场区(表演区),提供椅子、桌子、篮子等日常生活材料,能帮助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游戏表演规则,明白角色先后出场顺序及需要经过的区域。

区域划分好以后,在区域活动中若投放合作性游戏材料,容易使幼儿结成友好的玩伴关系,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会生成新的游戏方式和新的游戏情节,进而建立幼儿之间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美术经典活动《花儿开了》,提供色纸、颜料、瓶子、胶水等,幼儿可以自取也可以合作使用。

事实上,游戏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行为与思维发生变化,还能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激发儿童继续游戏的兴趣。通过游戏材料的操作,幼儿可以从中体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利于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调料:让游戏中的情绪体验深入人心

幼儿对游戏中角色的选择出于一种怎样的动机?情感驱力动机,通过愿望的补偿和情绪的宣泄满足自我。

为什么幼儿在游戏中比在现实中表现出更强的自制力?现实中是无奈的受控者,出于一种他控,而不是自制;游戏的自主性决定了对规则的自觉,是一种内部的自我约束。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制力表现在延迟满足、控制冲动、遵守规则等方面。

游戏有助于幼儿理智感的形成,因为游戏反映儿童的优势和兴趣,好奇心激发的求知欲,游戏中的探索和发现满足了求知欲,这种认知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认知的需要,成为更高一级更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剂。

游戏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相对应,游戏的环境、材料和创造具有审美的价值,艺术是游戏的最高形式,老师要通过游戏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美术经典活动《和亨德尔·瓦赛尔一起看落日》,在活动延伸部分,呈现《用30张传真纸画的作品》,作品里有很多好玩的圆形:有的是活泼的小丑抛接球,有的是胖胖的人肚子里有蓝蓝的墨水,还有的是长满蓝色小树的屋顶,屋顶上有两个人在悠闲地喝茶……老师让幼儿欣赏作品,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体会作品中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情绪,小丑是逗乐别人的,胖胖的人是走路辛苦的,喝茶的人是坐着轻松聊天的,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根据幼儿这一主体的需要,用上主料、辅料、配料、调料,就能将游戏性的经典艺术活动烹饪出好味道。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材料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