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技术流,将影响我们的电影消费

2016-12-16 17:57贾素蕾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6期

贾素蕾

未来,我们选择一座影院、知晓一部电影和观看一部电影,都将进一步受到技术革新的影响

记者刘佳璇/北京报道

激光放映、杜比音效、120帧、圆形画面、VR和AR……2016年,李安、冯小刚和张艺谋等名导的大动作,将这些技术名词带入了观众的视野。

毫无疑问的是,技术变革正在改变我们的观影体验,也必然更为深刻地影响电影产业的未来。

票房的进一步提升,除了需要在故事创作上作出突破以外,技术流的助力也格外重要。

广义上的技术流,其实包括了在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所渗透的技术元素——创新的电影拍摄技术,数据互导实现精准营销,分众市场下发行手段的多元变革,运用技术思维创造体验式、沉浸式影城,等等。

“中国电影应该顺势而为,不断地匹配互联网技术并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互联网技术的各种‘红利。”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导演李安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拍摄现场

2016年的种种市场变化表明,未来,我们选择一座影院、知晓一部电影和观看一部电影,都将进一步受到技术革新的影响。

正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所说:“中国电影会迎来一个革故鼎新的时刻,改变已经是摆在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面前的共同课题。”

大屏对战小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场,作家胡辛束戴上眼镜,枪声响起,一点缓冲都没有,感官的冲击力就那样来了。

“信息量太大,眼睛有些看不过来,在某几个瞬间里,好像就在现场,而不是在银幕之外。”胡辛束在某直播平台分享她的体验。

这便是沉浸式观影,在杜比环绕声影厅里,由一部3D拍摄、4K清晰度和每秒120帧高规格技术拍摄的影片所营造。

对新技术的应用其实已经是一线导演目前努力的方向。2016年末,除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有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对圆形画面的运用,而张艺谋、贾樟柯正在尝试VR新技术。

风险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本身能否跟得上技术变革,观众又能否适应。

贾樟柯筹备的VR故事长片,目前剧本构思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写作阶段,这对他来说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其实这很像互联网购物,一开始谁都不看好,体验的人也不放心,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主流消费方式。”谈到对VR的应用,贾樟柯说,“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技术是好的,观众接受起来非常快。”

贾樟柯愿意尝试VR、好莱坞甘愿为李安砸钱冒险,这背后是视频网站等小屏幕不断给电影带来的危机感——尽管2016年电影观众人次增长20%,但各视频网站的观众人次增量是1000%。

两个悬殊的数字证明,电影人必须面临小屏幕迅速崛起所带来的观众分流。技术革新为观众带来大屏幕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它成为将观众从沙发拉到影院的砝码。

如同贾樟柯所说,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

“我要推动的不仅仅是在影片中采用更好的设备、工作流,更高的动态范围和帧率的成像。”作为当代电影新技术实践的先驱,卡梅隆作了这样一种畅想:“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正是观众对更极致的浸入体验的渴望,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影的变化: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方形银幕到宽型银幕、从24帧到120帧、从2D到3D,很可能再走向VR。

“技术革新永远都是一场冒险,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给未来一个机会。”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为此,博纳为李安的新片改造了一个放映厅。

大数据营销,识别千人千面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里面,通过互联网养成的消费习惯实际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微影时代副总裁杨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是技术思维影响电影消费市场的依据。

而电影消费市场的新变化在于,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伴随《百鸟朝凤》那场著名的“下跪风波”,2016年,《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长江图》等一批文艺片开始被更多观众所关注。

“我们的市场开始分层,对艺术电影、小成本电影开始感兴趣的观众也开始显现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和意义。”著名电影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说。

面临分众化的新图景,在电影产业链的后半段,也就是和消费者连接更紧密的宣发环节,数据的作用要远比在制作环节更大——此前,很多号称“运用大数据”得出观众喜欢的电影类型、题材,用最有商业价值的明星组合而成的电影项目,在2016年里票房并未显得出色。

最近一年来,电影技术流公司已经开始真正用数据说话,利用大数据对“千人千面”的识别与分析,帮助电影实现票房提升。如腾讯影业影视数据中心在《魔兽》的营销前期,通过数据分析和营销测试优化分析,对魔兽、游戏、观影和普通用户进行不同的文案投放,最终目标用户较普通用户的点击率提升78%。

目前,包括猫眼、百度糯米在内的一些在线票务平台已经可以给出未上映影片的票房走势图谱,以及影院周围3公里内用户的画像。

电影产业对这些数据的运用,将决定我们如何知晓一部电影。未来,电影消费者将有更多这样的体验:在一个恰逢其时的节点收到感兴趣的电影信息,而系统还会推荐出最合适的影院。

类似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多——通过百度糯米购影票,加1元可换麦当劳爆米花味甜筒;在麦当劳买爆米花口味冰淇淋,可获得百度糯米的影票折扣优惠券。电影产业观察者马庆云认为:“二者互相享受对方的优惠服务,这其实就是电影下一步的地面与网络的无缝对接模式。”

“影城的数据是很值钱的,应该用作与其他消费体验行业互导,即用数据互导的方式实现更多跨界的整合营销、策略营销、授权营销,等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这一切只需影城的一面扫码墙就能实现。

马庆云的预测是:“未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网络爬虫、数据集群等技术将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电影公司的标配。”

在杨丹眼中,互联网电影公司需要承担“先进生产力所要担当的责任”,让从业者拥有更多提升效率的工具。“票补”退潮后,在线票务平台在电影产业里担任的角色,应是连接消费主场景、用户和片方的重要枢纽。

当然,微影时代在2016年成立“娱跃影业”和“娱跃发行”,并参与出品《断片儿》等片的动作也表明,这些以在线票务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并不会满足于只做电影产业的服务商,而是依托技术基因,进一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渗透。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海报

分线发行或将到来

如同戴锦华所说,市场的分众化趋势下,“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上,每一类小众都不可小觑”。

就在2016年长春电影节闭幕当日,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宣告成立,全国50个城市的100个影厅成为该联盟的首批放映厅。

这被业内视作中国“艺术院线”的雏形,同时释放了一种信号:以往粗放型的发行模式很可能迎来变革,分众化的“分线发行”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分线发行”即不同的院线上映的电影不尽相同,某部影片只在部分院线上映,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考量。可以说,这是电影发行环节的一种“技术”手段。

和“保底发行”这场金融与电影发行的联姻不同,分线发行将切实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更清楚,看恐怖片或文艺片分别该选择哪个院线。

这样做对产业的好处是,大量中小成本、不同类型的国产片可以找到更合适的院线进行精准发行,提高投入产出比,而院线则可强化自身品牌。

目前,全国的48条院线还是“千人一面”,即一部电影在这48条院线中都可以上映,全国院线上映的排片表也基本一致,电影院排映的都是最好卖的电影。

“那么,把院线分48个又有什么意义呢?”UME影院管理集团董事长吴思远曾发出这样的诘问。

近日,因不满《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的低排片率,冯小刚与影片出品方华谊兄弟对万达口诛笔伐。

本质上说,这场争论和艺术电影的排片困境都指向了如今中国电影发行的渠道之争,根源都是电影发行手段过于单一。这印证了赵军对本刊记者所表达的观点:“在影院线下场景的提升和电影发行的层面,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

电影产业观察者陈昌业认为,分线发行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影片数量和类型足够丰富,二是院线的整合。

这也揭示,除了票房“震荡”导致不少影院经营困难这条导火索之外,近一年来,为何各大院线兼并收购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前四大院线市场占有率为40%。而在北美,前四大院线占比60%,韩国前三占比96%。与这些成熟的院线市场相比,国内的影院整合空间还很大。

整合后的院线,会有更强大的资本去支持影厅的技术革新,而未来院线的建设,则必然会与内容、片源相辅相成——大型商业院线成为主流,但院线会呈现更多层级和多样性。

在“分线发行”还未实现的情况下,院线设立特色厅,如IMAX厅、杜比厅、儿童厅等,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与此同时,院线也在经营技术上寻找突破。

自2014年以来,包括万达、中影、星美、大地、UME等在内的各大院线都在尝试社交化转型,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互动式的探索。比如万达2.0影院提供免费交流场地、免费老电影观看以及无线网络;中影南方旗下影院通过打通社交软件,创造链接线上用户和线下影院的社交平台。

影城早已完成从第一代单厅影院到第二代影城多厅影院的变革,而接下来,如何借助技术革新打造第三代影城?场景消费、泛娱乐消费、电影主题城消费,业内人士的说法不一而足。

“2017年,中国电影行业终端的变革进化,从内在看是技术要素喷薄而出,从外在看是商业要素新浪滚滚,大片、猛片是推手,观众人次是这场进化的不自觉的基石。”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