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拉寺的空间形态及其形成因素

2016-12-16 08:02谭雪露周露
中华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中心

谭雪露 周露

西藏色拉寺的空间形态及其形成因素

谭雪露 周露

藏传佛教作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今它依旧是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支柱。黄教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派别,因其特殊的政教合一性,它形成的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核心载体,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其空间形态成了藏传佛教思想的实体反映。色拉寺作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它所呈现出来的空间魅力及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是它的价值所在。

一、空间形态

1.概况

色拉寺,全名“曲德钦波色拉特钦林”,“色拉大乘寺”,正名“秦清林”,意为大乘洲。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因寺庙周围有许多刺蘼树环绕,状如刺蘼园,所以起名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约5公里的色拉乌孜山南麓,由释迦益西主持建于公元1419年。色拉寺规模宏大,依山就势而建,现占地约11.5万平方米,寺院以措钦大殿为中心,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三个扎仓为主体,穿插布置了32个康村。

图1 作者自绘

图2 作者拍摄

2.总体空间布局

色拉寺在总体布局上呈现出山地多院落自由组合布局的形式,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利用自然山体作为整个寺院的空间骨架,依山而建,将寺院有机融入自然环境中去。因相对完整的整体规划,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布局则依山就势,建筑群体自由随意、疏密结合,顺应地形变化,平行等高线方向布局,错落有致。色拉寺整体布局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山峦的高低走向,营造出建筑叠落上升的巍峨气势,中心主体突出,空间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寺内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寺院空间格局,全然一座宗教城市。

3.内部空间形态

色拉寺作为格鲁派思想的容器载体,虽建造年代不同,自然地形特殊,但寺院内部空间秩序却杂而不乱,等级分明。色拉寺内部以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道路作分界线,将色拉寺分为东、西两部分,早期建筑主要位于西侧,如以前的措钦大殿(现为阿巴扎仓)、吉巴扎仓、麦扎仓等,东侧主要是新修的措钦大殿及其他的康村建筑,因而主干道也为色拉寺新旧范围的分界线。新旧区域界限呈现了色拉寺由西向东扩散的空间特征,最终形成以措钦大殿为整个寺院的核心机构,三个扎仓院落为空间主体,自由穿插康村、米村等附属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态。西侧的三个扎仓院落:吉巴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均有各自下属的康村、米村,大多数以扎仓为中心展开布置,吉巴扎仓位于旧寺院区北面,地势相对较高,将阿巴扎仓包裹其中,体现了该扎仓在色拉寺中重要的地位,而麦扎仓及其下属康村等建筑则位于寺院南部地势相对较低的位置(图1)。色拉寺内部空间利用山势展开,建筑均采取竖向发展的策略,以多层建筑为主,围合成天井市院落,均采用石木结构,外墙为夯土墙,屋顶覆有阿嘎土,白色外墙上部装饰着深红色的边玛草,体现出浓郁的藏式风格空间特点。

二、空间特点

1.自由发展式的整体布局

色拉寺是自由生长而成,并未经过整体的布局规划,整体的寺院区域经由复杂的历史变迁,从西向东逐渐扩张自由形成,利用自然的山体,北面倚山,南面建筑顺应山势层叠错落,呈现出整体建筑群巍峨耸立,气势恢宏。

2.等级分明的向心性

色拉寺隶属于格鲁派寺院的寺院组织制度制约了寺院内部的等级秩序,作为寺院的视觉中心,早期的吉巴扎仓曾为寺院中地位最高的建筑,占据寺院北面地势最高的位置,而康村等等级低矮的建筑群则以扎仓为中心,环布于地势低处,烘托出中心建筑的高大宏伟,等级分明的特征呈现出非几何中心的向心性空间。后经过由西向东的扩建,现有东北部的措钦大殿作为整个色拉寺的中心,依旧体现出寺院中心偏向一侧、等级分明这一特点,同时以三个扎仓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康村,形成几乎均质化、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

3.神格空间高于人格空间

色拉寺的空间形态体现出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形成宗教、自然、人类复合的形态空间。色拉寺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其空间参照复杂的宗教宇宙模式体系,在自由布局的基础上,突出中心,辐射周边,形成中心统领全局,自由发展的空间效果。措钦大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以极大的优势统领色拉寺,同时以其恢宏的体量尺度,给人造成极强的心理暗示,将神人境界统一,达到“我即本尊,本尊即我”,象征着对“通向光明的彼岸”的神格空间氛围的追求,是宗教中神高于人的思想体现。

4.空间序列统一均衡

寺院的空间形态均遵循着传统藏传佛教的总体均衡手法,虽建设年代与自然地形存在较大的差异,寺内建筑群在体量、形态以及朝向上各不相同,扎仓与康村、米村之间形成的空间院落也不尽一致,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是对佛教和而不同的完美诠释,街巷、院落、广场节点等空间(图2),与相似统一的建筑细节,形成了统一均衡、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

三、空间形成因素

1.历史与自然因素

最初修建的色拉寺主要为大慈法王弘扬中观思想。选址似于中国传统人居空间的选址,色拉乌孜山麓四周柳林处处,地势高低起伏,与寺院的宗教空间氛围良好契合,诠释了宗教信仰与自然宇宙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后因僧侣人数的增加、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以及政治教派的突变等历史原因,原有三大扎仓规模已不能满足需求,经历代的增修扩建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规模。

2.传统文化与宗教因素

色拉寺作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在寺院选址、建筑营造方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思想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色拉寺依靠健全完善的宗教组织机构形成对建筑等级秩序的制约,集齐“佛、法、僧”三宝,按照“喇吉”、”扎仓”、“康村”三个等级依次区分建筑,最终呈现以“措钦大殿”为中心,边界完整的内敛式空间效果,藏传佛教 “曼陀罗”式的空间格局与传统风水的“背阴抱阳”、“风水佳穴”内敛式盆地空间不谋而合。色拉寺利用藏式的粗犷与细致,如稳固夯实的外墙,梯形的牛角窗,多彩的窗檐及深红色的边玛草屋檐,形成丰富统一的空间层次,与汉地院落式布局统一了寺院的整体风貌,是中原文化与藏族文化的深层次渗透。

四、结语

色拉寺作为格鲁派思想的容器载体之一,历史变迁,世事变幻,它所营造的场所、内部空间作为其宗教思想的实体反映,它不仅仅是一座宗教机构,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与记录者。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寺院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Fantasy and reality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