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青云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基本策略
文/涂青云
“绿色”发展,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尽管正式提出时日不久,但却一语中的、提纲挈领,契合时代召唤,符合历史潮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绿色”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乃至更为高远的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当然,“绿色”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三言两语无法全面深入解读,有鉴于此,本文侧重于就森林这种绿色产业如何发展谈谈个中见解,以至于进一步说,推动以森林资源为客体的森林康养(疗养,下同)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和树立以下若干基本策略性的思维。
回顾中华的五千年文明史,尽管我们有过许许多多的科学思维和伟大创造,但我们对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崇敬自然恰恰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软肋,所造成或潜在的贻害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有的还是未来的。因此,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必须树立崇尚自然的思维。
1.要改变过去我们不同程度存在的那种藐视自然、漠视自然、忽视自然的观念和思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经度跨度大、海拔落差大,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差异巨大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自然与环境的类型和特点在我们国家里几乎是一应俱全。这就客观上让过去的人们形成了“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思想观念,而在主客观上,由于长期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体制,统治者那种“顾小家而不顾大家”的思维使然,再加上战争、动乱、自然灾害,还有包括人们好用土木材料诸多传统习惯等等因素,再加上不乏有只顾开发、不重保育,只顾索取、不想留予,只顾局部、不念大局,只顾当下、不管子孙等思想意识和不具科学的实践,在大自然面前总是以征服者自居,总是被所谓的“人定胜天”的思维所支配,导致我们的疆域内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很是有限,且还有建设萎缩的趋势;导致我们的森林资源比较贫乏,而森林资源的品质却难以提升;导致森林生态功能良莠不齐,而其功能的利用和运用又缺乏主动和科学性等问题。
2.树立崇尚自然的思维,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在自然规律面前,首先要敬畏自然。自然往往是天成的,是特定的,又是固有的,因此山水龙脉、物种繁衍,包括人对自然的适应性、互通性、互补性皆不能轻易更改,只能选择多一些敬仰、多一些畏惧、多一些顺应。其次,要因应客观规律。例如“适地适树”、“精耕细作”等等,应该立足不同的地方最大化地打造区域特色,培育优势资源,营造个性化产品及其功能,毅然决然地摒除强扭的、糊弄的、不合时宜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有的意念和做法。再次,要有美学思维。要在因应自然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大胆地进行修复、改造、维护、修补、繁育、培植、加工、提炼、升华,在培育产品最大功能效用的同时,还要非常注重景观、形象、艺术、鉴赏等等的美化,或称艺术化。因为人们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功能化的,而且伴有强烈的文化与审美的精神需求。
毋庸讳言,重拳治理土壤、水、大气污染当然重要,它们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对绿色产业而言,还远远不够,换言之,东西南北中的绿色结构、绿色因子、绿色功能、绿色潜质有些是共性的,但也客观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可塑性、延展性、代偿性。就如森林康养而言,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之不同内涵以及效用功能各不相同,比如海岛、水岸、山地、平原,热带、亚热带、温带,低海拔、中山、高山、极地等等,且由所处的每一个地方所能发挥的功能效用在不同时节时段都可能不尽相同。从森林康养角度,具体举例说,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杨树林、桦树林、红松林、云杉林……它们有各自的不同作用与功能,更何况,它们功能对人体又可分“治”与“疗”、“养”和“健”,凡此不一而足。
但是,从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来看,有些地方或者具体从业者,科学严谨的观念并未完全具备,所以带来一些“异想天开”“无中生有”“蒙蔽是非”等等乱象。因此,绿色发展,以致具体的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以科学为前提,要遵循和运用科学的技术、设备和方式、方法来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哪怕是一个具体的运营机构或是一个具体从业者,都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
绿色发展既是有形和具体的,又是无形和无界的,更是一种身心感受和心灵感悟的新业态。单从森林康养而言,它的效用和功能始于植物学乃至生物学原理,不同的植物群落、植被因子结构、环境气候、时令季节、病情病因、辅助方式方法等等,其结果对于一个病人或者顾客是否有效,也肯定不会是相同的。何况,森林康养产业,其属性已经包括一产、二产和三产,甚至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一、二、三产进行升华与突破,是一种复合型的综合性产业形态,是一种更为先进、契合人性与自然的产业形态。
正因为这样,绿色发展以至于具体的森林康养业来说,一方面没能做到跨界融合发展,则结论是不能把它培养成为一个产业,因为它必须直接面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人类社会的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有著名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创建医学林学”的观点,如果仅此而言,那肯定是大错特错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如果能够做到跨界融合发展,比如与个性化药品的研制运用、保健饮(食)品的研制运用、康体健身用品的研制和运用,也包括人体内外在的体验、运动、禅修、养神等有形运动,或是无形的感受、感悟、体验、娱悦……从而设计并培育并融合于旅游、观光、休闲、鉴赏、娱乐、康养等丰富多彩的产品,那就是这一产业发展,同时又助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来应有的终极目标。在这种共同的目标下,需要不同的学科、领域、行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推动、融合发展。
今天,文化创意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现在的很多实践都在积极有效地做“文化创意”之文章以至于事业。“文化创意”的魅力,在于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史以来的文化积淀,用比较通俗的话可谓表达和传承对人类已知的思想、观念、意念、行为。事实上,“文化创意”还有一个魅力在于科学地,至少是合理地、逻辑地虚拟和构想人类对于未来、对于未知的理想、精神和追求。就绿色发展,对森林康养产业的文化创意而言,上述道理同样适用,换言之,森林康养离不开文化创意。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或者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人间天堂”、“世外桃源”、秦始皇孜求长生不老、隐士达人苦炼仙丹神药等等。
诚然,森林康养业的文化创意,一是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有所底线和边界;二是必须立足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的优秀文化、人性的优秀文化、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三是文化创意可以运用感受、感悟、联想、想象等诸多智慧和翅膀而展开,但是伪科学的、迷信的、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是要持反对态度和抛弃的,至少力求避免,力求净化人们的身心。
绿色发展,已经在呈蓬勃生机、如火如荼之势,对于我国而言,这种发展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刚起步、刚涉足,而森林康养同样是刚起步、刚刚触及,制度体系同样还没有建立。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或者是一个伴随动态发展需要逐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制度体系,就本文而言特别界定有三层基本内涵:一是构建科研体系及其体制,二是培育企业家队伍及其激励机制,三是建立标准及评价体系。就研发体系而言,一是建立相应的专业或综合的科研机构,要培育一大批科研人才,用于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科学问题、包括消除政策障碍、为发展而松绑,要建立一套适应发展和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设立学科或课程以及方法途径,下大力气培养、培训一大批专业人才、实用人才和从业人员;三是要建立跨界联合、融合的科研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共赢共享机制。
就企业家队伍而言,企业家没有天生的,也没有备选的,但是就发展而言,企业家是最敏感的,是站在发展浪潮最前沿的,企业家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导向是最敏感的、反应最迅速、创造性也相当的强。因此,基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决策本是科学的,我们不用担心吸引不了人们的投资和创业,转向也好、白手起家也好、腾出手来也好、拓展领域也好,我们的政策是欢迎有志者加盟这一产业的发展的,只是单有愿望还不够,我们要因应产业发展之需,用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驱动,积极构建一整套加重支持、引导投资、企业成长的方法、途径等支持扶持政策。总之,企业家队伍远未形成,其培育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森林康养这一产业的发展进程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主体及其力量是否强大。
关于建立标准和评价体系。因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要求是“科学性”,因为这一产业对我们而言刚刚破题、刚刚起步,因此,为了让这一产业能高起点、高品位健康持续发展,哪怕是为了具体的一家企业,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建立在“科学”这一基础之上,也为了明确昭示此举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严又从快、系统又具体地积极探索制定整个产业,或者业界之分门别类地制定其标准、评价,包含规划、建设、运营为基本内涵的完善的体系,让主导者、创业者或从业者有严明的规制和评判的标准。
(作者单位: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责任编辑/鲍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