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安学院,福建福安,355000)
“一村一”《农村环境保护》课程 “导学讲座”尝试
——基层电大教学点一种新形式的面授辅导课
李长青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安学院,福建福安,355000)
以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公共基础课 《农村环境保护》为例,提出 “导学讲座”的概念,并详细介绍其实施要点。包括 “导学讲座”应该达成的目的;影响讲座效果的两个难题;保证讲座效果的四个要点、五个具体措施:口号法、大声朗读法、设置矛盾冲突法、浓缩内容稀释化、教学难点阶梯化;讲座内容取舍上的独特体会等。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授课教学任务主要由国家开放大学、省电大指定的责任教师承担,并以多种媒体的形式传播。基层电大承担的面授辅导课主要以导学、答疑等形式进行,而且课时很少。
多年来,福安电大为一门课程安排的面授辅导课是1~6次(每次合3个课时)。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公共基础课《农村环境保护》通常就安排了3次(9个课时)的面授辅导。
有限的面授辅导课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用法。
有的教师用于讲解重点,却将开放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
有的教师用于形成性考核题目的讲解,这不但不能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甚至演变成单纯提供答案的形式;
科学的用法应该是用于导学解惑。然而教师面对的几乎都是未经自学预习的学员,无惑可解;用于导学也同样遇到难题:以教学大纲为主线的导学,那就是一副“骨架”,缺乏“血肉”,内容令人索然寡味,使到课率每况愈下。
福安电大近年提倡以“导学讲座” 作为“一村一”面授辅导课的主要形式。本文以《农村环境保护》为例,介绍其实施要点。
顾名思义,“导学讲座”兼有“导学”与“讲座”双重含义,它既有“导学”紧扣教材、梳理知识点间关系、从易到难阶梯引导的特点,又具备“讲座”的前沿性、趣味性、行业权威性、知识拓展性。
可见,“导学讲座”是一种充分照顾学员已有知识水平的、以课程内容为主、以导学为主要目的、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扩展相关知识的讲座。
“导学讲座”要达到的目的:一是点燃学生的兴趣;二是理清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解析难点;四是知识延伸、拓宽视野。
本文所述“导学讲座”的方法技巧,尤其适用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与所有的其他讲座一样,尤其由于学时的%%%%
因此,除了普通课堂都要强调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巧等外,还需解决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保持学生长久的注意力,消除疲劳;二是如何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
(一)口号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良好的开头
实践表明,成人在上课后的开头5分钟,注意力未能完全集中;6~15分钟后进入状态,听课效果渐达高峰;16~20分钟后开始疲劳,注意力渐渐分散。[1]
据此,我们的设计是,每一讲都以一句标志性的口号作为开头。这句口号应该是本讲座特有的、内容相关、每讲重复的。它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严肃性,将注意力从课外状态吸引到课堂内容中来。
如我们对《农村环境保护》设计的口号是“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这个方法的灵感来源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强培训大师王汉武老师的《精准制导品牌运作》系列讲座,他的标志性口号是“精英治邦,品牌报国”。
(二)大声朗读法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疲劳
每间隔15分钟左右,根据讲座内容设计一次机会,让学生放开喉咙,群体大声朗读一次。
朗读内容可以是概念、要点、操作步骤等。
实践表明,当人们放开喉咙大声朗读时,对身心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大合唱,需要运气调息,需要调动身体相关肌群。这是一种有氧运动,使心跳加速,消除脑疲劳;
朗读时机应该安排在所朗读内容刚被教师讲解过之后,以一种归纳性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时。此时,学生才能做到流畅、准确、有理解的朗读。
而流畅、准确、有理解的朗读才能充分调动眼、口、耳、脑各部分的协调作用。使朗读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特别是群体大声朗读产生的声波,撞击耳膜,可以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经常性的大声朗读,还能锻炼并提高朗读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力。[2]这对“一村一”学生尤其有意义,因为他们大都承担乡村的管理工作,语言能力和表达力对他们是很重要的。
应用此法需要事先与学生达成共识,课前还需要再次提醒学生。
(三)保证学员听课思维不掉队的四个要点
为了学生能跟得上教师的演讲节奏,以下四点很重要:
1.PPT上尽可能用图片代替文字,而且讲课进程必须紧扣图片;
2.教师的每句话,在合适的位置必须设置停顿。两个停顿之间的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10个字以内为佳。这一点由一些优秀的视频讲座可以证明。例如《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第37集《非常君臣》,全集37分钟,易中天老师的演讲词两个停顿之间的字数只有一次是12个字,其余都在10个字以内。
也就是说,一个较长的句子,在解说时,必须在中间加适当的停顿。如“他还必须处理好(停顿)蜀汉政权当中(停顿)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停顿)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停顿)之间的关系。”
3.语速、音量适中。每分钟160个字左右为佳。例如《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纪晓岚的身世与特异功能之迷》等,均如此。
过高的音量会造成听众的听力疲劳。要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自信中带着幽默。易中天老师的风格就是这样的。即使堂下不安静,也不能用提高音量的办法解决。
4.每句话都能让学生听懂。一是要口语化,不追求语法的完整,听得懂就行,越短越好;二是要预先对教材中的浓缩内容稀释化、教学难点阶梯化。
(四)浓缩内容稀释化、教学难点阶梯化
1.稀释化:对知识点密集的内容要分解后讲透。
如《农村环境保护》中,关于“给洪水以出路”,教材所叙措施中的内容过分浓缩、包含知识点密度太大:“(1)……;(4)加强分蓄洪区建设;(5)……”。
其中仅“加强分蓄洪区建设”这个措施,就需要教师展开解释什么是分洪,什么是分蓄洪区。更何况,这两个概念本身又包含了多个需要解释的知识点:
“分洪:为了保障保护对象的安全,对将超过保证水位或流量将超过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有计划地分泄。”
“分蓄洪区: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
因此,教师应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稀释分解后,再讲解:
*……,称为保证水位;
*……,称为安全泄量;
*……称为超额洪水;
*……是分蓄洪区;
*……是分洪。
2.阶梯化:按上述稀释分解后,按前驱知识点、后继知识点的顺序逐级讲解。
如上例,“保证水位”、“安全泄量”是“超额洪水”的前驱知识点,“超额洪水”是“分蓄洪区”的前驱知识点,“分蓄洪区”是“分洪”的前驱知识点。
故它们之间的讲解必须按前驱、后继的顺序设计。即:
保证水位、安全泄量→超额洪水→分蓄洪区→分洪
(五)设置矛盾冲突,吸引学生注意力
影视作品的灵魂,就是矛盾冲突的设置。[3]矛盾冲突是吸引观众(听众)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导学讲座”应该尽可能借鉴之。
例如《农村环境保护》“导学讲座”中,关于“资源型缺水”,作者设置了连环的层层递进的三层矛盾冲突:
第一层:
“全球水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
但是,水资源又是紧缺的,这是为什么?……
(答案:97.3%是不能利用的海水,淡水只占2.7%)”
第二层:
“如果这2.7%的淡水都能够为人类所用,还是很多的,可惜不是这样的……
(原因:扣除冰川、地下水等形式后,方便利用的淡水不到0.01%)”
第三层:
“这不到0.01%的淡水资源,若能平均到每个地区、每个时间段,而且都不要浪费了、不要被污染了,那也还是够用的,可惜还不是这样的……”
由于学时的限制,肯定需要舍弃部分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但不能因为学时限制而一味的压缩内容。反之,正如前述稀释化的例子:原教材8个字的内容被扩大成了200多个字。
因此,讲什么、不讲什么,粗讲什么、精讲什么是很关键的。
作者的经验:课程的全貌、教学重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讲透”或者“提及”;其他内容只能舍弃,留待学生自学。
所谓“讲透”是指:凡难点需要稀释化、阶梯化;趣味性内容应该充分发挥、挖掘;有现实案例者尽可能延伸;
其他内容为了课程条理性、逻辑性、完整性的需要,应该“提及”,但不必深入。
这里所谓的“提及”,就是告知学生有这么一回事,在教材中的某某页面,自学时或者未来工作中需要时参考之。
如作者将《农村环境保护》的十章内容组织成“导学讲座”的六个模块,即:
1.水资源与水污染;2.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3.大气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5.生物多样性丧失;6.循环经济。
帮助学生理清全书脉络——就是解决五大环境问题:水、大气、土地、生物多样性丧失、固体废弃物。
五大环境问题都要分别讲清三个内容:
1.现状;2.成因(污染源、污染物);3.对策。
其中五大环境问题针对性的对策分别在各自的模块中讲解,共同的对策统一放在第六个模块的“循环经济”中讲解。
而“循环经济”主要应从生态农业、能源开发、清洁生产三个方面重点讲清解决五大环境问题的原理、具体方法、案例。
凡不影响达成上述讲座目的的内容,可以舍弃。如生态农业、能源开发、清洁生产,本身都是大课题,纵然教材中各立一章篇幅事实上也还不足详尽。因此,选择其最能服务于讲座目的的内容讲透即可,其余留待学生自学。
鉴于“一村一”学生主要是农村管理型人才,有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内容如“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工艺类型、工艺条件”,在“导学讲座”中提及即可;
有些浅显的学生能自学的内容,提及即可。如“室内空气污染的污染源:生活燃料、吸烟、居室装修等”,只需要PPT上配上图片,就一目了然,无需多言。
阶段1.梳理知识点(2011.3-2012.7):基于“一村一”《农村环境保护》教材,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了解重点、难点。为此,我们使用了自己研制的在线概念图工具。知识点梳理结果参见:http://fartvu.cn/gnt;
阶段2.确定“导学讲座”内容(2012.7-2012.9):根据阶段1的结果,结合本文的取舍原则,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取舍,形成“导学讲座”内容;
阶段3.处理“导学讲座”内容,编制课件、教案(2012.9-2013.9):根据阶段2的结果,将难点稀释化、阶梯化,充分挖掘趣味性内容和案例,形成初步成果(教案及课件第一稿);
阶段4.实施初步成果(2013.9-2015.3):在13秋农经管的《农村环境保护》面授课中实施,实施过程发现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讲座的语速保持在平均160个字左右,才能保证听课效果;二是研究并借鉴一些企业培训的经验,采用口号法、大声朗读法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听课疲劳,解决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的问题;
阶段5.实施成果第二稿(2015.3-2015.7):在14春、14秋农经管的《农村环境保护》面授课中实施,获得较好的效果。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本成果参加福建电大首届“教学创新奖”比赛,获得一等奖。
“导学讲座”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教师对学科内容的充分把握、高超的教学技巧、幽默风趣的风格等。极端地,假如教师都具有《百家讲坛》的水平,则电大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1]朱娜.关注成人心理,提高课堂效率[J].现代企业教育,2013,(3):65.
[2]高霞.朗读神经传递及心理过程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5-261.
[3]易雨橙.电影艺术中冲突和悬念的研究[J].作家,2011,(14):193-194.
[责任编辑:杜嵩泉]
G4
A
1008-7346(2016)02-0080-04
2016-03-15
李长青,男,福建福安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安学院培训处主任,高级讲师。限制,“导学讲座”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言堂”的。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互动较少,讲课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