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礼雄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试论完善组织廉洁文化推进廉洁政治建设
涂礼雄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组织廉洁文化是廉洁政治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文化支撑。建设廉洁政府必须大力倡行廉洁组织行为文化,提高廉德价值内生动力、严肃理念纪律组织文化、培育公正廉洁法治文化,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 “三清”政治环境,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建设进程。
组织文化;廉德价值;软实力;廉洁政治
政治文化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政治文化的变化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1]组织廉洁文化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以稳定的廉洁政治价值观约束党员干部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培养廉洁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决反对腐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廉洁政府政治目标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建设。
廉洁是政治的生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清正廉洁,建设廉洁政治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政治目标。
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了考核官吏廉德的标准:“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政、五曰廉法、六曰廉辩。”[2]官员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的官德,均要以廉为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说的就是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行使权力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子产说“为政必以德”、“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他认为“德”是国家之根基,国君及官吏只有修德,才能确保国运长久。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管仲将“廉”与“礼”、“义”、“耻”并提为治国的四大方略,作为支撑国家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的核心,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等。宋朝吕本中在其所著的《官箴》中提出的“清、慎、勤”为官“三要”一直被官场当作信条。历朝历代涌现出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人。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就坚守廉洁建党,树立建设廉洁政府目标,并一直为此不懈奋斗。1941年5月,毛泽东在对中共中央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进行修改时就亲笔增写了“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的第八条。他在党的七大所作政治报告明确回答:“我们的具体纲领即中国人民的现时要求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惩办贪官污吏,实现廉洁政治”。1949年3月,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为保证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廉洁性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警惕居功自傲和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并把共产党进入北京组建新生政权喻为“进京赶考”,警示全党无论如何不能重犯李自成起义军的错误。对进城后极少数意志薄弱者如刘青山、张子善等经不起腐蚀,被“糖弹”击倒的,坚决打击清除出革命队伍,从而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自觉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江泽民强调,“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胡锦涛重申,要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纯洁性,建设廉洁政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方针。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从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反对“四风”;到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政治,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大亮点。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追求,党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在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战略布局”关键时期,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与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四个全面”的坚实政治基础与前提。
组织廉洁文化是一个组织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由深层的清廉价值文化、中间层的廉政制度文化和表层的廉洁行为文化为主要形式构成,是先进政治文化在组织文化中的表现。一定的政治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是政治的基础和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治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廉洁价值、行为和制度文化,以廉洁的政治文化涵养推动廉洁政治建设。因此,清白价值文化、清廉行为文化和清正制度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政治重要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支撑。
(一)清白价值文化是干部清正的思想根基
干部清正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执行者,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官德先于民德,官德建设重于民德建设,党员干部的官德关乎国家的盛衰。而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清白价值文化就是以清清白白做人为人生价值观,把廉洁当成做人成事的最基本道德品质和价值准则,是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价值观的核心。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人生价值观上出现了混乱,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人民信金钱,个别人经不住权力、金钱、美女的诱惑,为政不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如果我们不坚持和提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会使一些党员干部失去精神支柱,使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只有思想品质廉洁高尚,确立了清白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率领人民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清白价值文化让党员干部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以为政,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党性纯洁,促进党员干部思想清正,从政廉洁。
为此,清白价值文化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思想品德基础,解决了党员干部的个体廉洁问题,为廉洁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干部人才基础,才能解决组织廉洁问题和制度廉洁问题,实现政治清廉和政治清明,最终实现廉洁政治。
(二)清廉行为文化是政府清廉的行政导向
清廉行为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具有并遵守的清正廉洁价值行为体系,形成目标一致的政治行为。建设廉洁政治的关键在于政府清廉,要求全体公职人员把清廉行为要求贯彻到公共权力行使中去,形成用权讲官德的自觉行为,着力解决组织廉洁问题。当前,由于我国长期的思想教育不足和文化涵养薄弱,加之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近年来尽管反腐力度很大,但腐败现象仍然一发再发,尤其是在明知腐败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官员以及组织内部仍出现“前腐后继”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组织中腐败文化的盛行,形成不洁的行为文化,渗透到公职人员工作中,影响到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模式,致使公职人员价值失衡、道德真空,腐败盛行,政府不廉的行为。如果任其蔓延,最终将会是执政党为人民抛弃而政亡人息的结局。腐败导致政亡的危险,实质是腐败文化导向政治组织衰落的演变过程。
因此,要保持政府清廉本质,需要有一个清廉的组织行为文化,必须用先进的廉政文化来抵制腐朽的腐败文化的滋蔓,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形成廉荣贪耻的廉洁组织文化氛围,引导全体公职人员自觉抵制腐败,让个体不洁行为无法在清廉组织文化中存在,为打造廉洁政府营造廉洁组织行为基础。
(三)清正制度文化是政治清明的法制基础
清正制度文化是现代政治治理与秩序维护需要的廉洁公正的组织文化规范体系。廉洁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清明。政治清明从制度层面上说就是国家治理的法制化和治理的现代化,是一种长久的制度状态。历史上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人治”体制,虽然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却难以成为成熟的法制国家。一个国家社会,只有让法律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他权威服从于法律权威,国家的治理才能是真正法治行为,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人民权利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权力的运行才不会被滥用,政治才可以达到“清明”。[3]
与此同时,现代法治离不开社会价值文化的约束,制度确立后需要有敬畏制度的理念和遵从制度的习惯与文化与之相配套。遵从制度规矩即是法制行为,制度文化是一切法制行为的内生动力。现代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知识、信仰和普遍认同,当文化与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相一致,形成制度文化的时候,就能够保证制度的自觉遵守和执行,实现制度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制度化,形成制度文化的长效机制,发挥出文化的长久约束力,达到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奠定政治清明的法制基础。
建设廉洁政治离不开完整的组织政治文化为基础,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廉洁文化创建,从个人价值、行为规范与制度约束等不同层面努力解决我国转型期社会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和法治无序等不廉不洁问题,为廉洁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弘扬传统优秀廉政文化,以修身律已提高廉洁价值内化
为政之要在于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将廉洁政治视为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把廉政摆在从政重要位置。儒家提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注重“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强调“以德化民”“唯俭可以养廉”“公生明,廉生威”等主张,其中核心都是以廉政作为道德规范和诚信的要求。古人还非常重视修身,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通过学习,端正思想信念,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先人圣贤价值榜样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个人理想精神境界。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当前转型期社会的新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大力倡导传统优秀廉政文化的同时,不断弘扬发展,赋予其全新时代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充分发挥传统优秀廉政文化的引导教化作用,利用个体修身自省,不断增强个人道德修养,强化律已意识,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将廉洁“内化”为全体公职人员思想品质与人生操守,消除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根源,奠定党员干部官德修养基础与文化涵养,始终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为廉洁政治建设提供人力基础。
(二)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以理想纪律夯实组织行为文化基础
文化核心在纪律,纪律是文化的精髓。1948年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题词时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4]党风政风即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正则社风清。要增强廉洁政治组织建设,当前要特别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严肃党的政治纪律,整顿党的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要以廉洁价值理念为导向,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公职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和从政道德为切入口,尊崇党章,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项纪律”,时刻提醒自己经济上清楚、政治上清醒、生活上清白、作风上清廉,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一个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成为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者,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践行者,为廉洁政治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三)培育现代法治理念,以公正廉洁内核建设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廉洁政治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学者们认为:“文化决定法治,是法治之源,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状态。”建设法治文化的基础是建立组织与组织人的现代法治理念,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当前,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的要求,[5]切实有效地开展法制教育,树立宪法高于一切的法制观念,树立并贯穿公正廉洁为核心的法治理念,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党政机关良好的组织制度文化,带动并通过公民信法、守法、用法、护法而形成全社会全民族的社会文化,让公正廉洁为内核的法治理念约束人性的自我,遵从制度的规则,学会理性思考,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与行事,渐趋成为法治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破除至今仍然顽固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人治”思维,解决由于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和法治观念淡薄等法律信仰贫乏造成法治进程滞后的现状,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廉洁政治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世界范围看,凡是腐败案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廉洁文化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钱穆先生认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6]在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只有高度重视组织廉洁文化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正风肃纪、倡行廉德品行,营造“三清政治”良好政治环境,才能建设廉洁政治,完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王浦劬.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207.
[2]汉郑玄.周礼·天官冢宰上:四部丛刊初编(3)[M].上海:上海影印厂,1989:22.
[3]韩永红.法治视野中的政治清明[EB/OL].(2012-11-23)[2014-10-9].http://csr.mos.gov.cn/mos/cms/html/122/389/201211/ 24644.html.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12-4)[2014-10-9].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2-12/04/c_113907206_2.htm.
[6]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1981:3.
[责任编辑:陈晓蔚]
D62
A
1008-7346(2016)02-0060-05
2016-03-18
涂礼雄,男,福建闽清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