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兵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综合服务中心 361100)
闽南乌龙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梁兵兵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综合服务中心 361100)
分析闽南乌龙茶产业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栽培、制作、营销及茶产业转型等方面提出闽南乌龙茶的发展建议。
闽南乌龙茶;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是产茶大国,无论种植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红、黄、绿、青、黑、白六大茶类,而乌龙茶即是青茶的别称。
乌龙茶因其滋味醇厚、香气丰富,回味无穷而引领翘楚。乌龙茶从制作区域上划分,有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潮汕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四类。
乌龙茶的制作是在清康熙年间,安溪西坪峣阳乡的一个名叫“乌龙”的茶农兼猎户在无意间发明的,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乌龙茶”,其后乌龙茶制法逐渐传遍闽南地区,其产地涵盖厦、漳、泉三地区,统称“闽南乌龙茶”。相比其他茶类,闽南乌龙茶的品种繁多(铁观音、白芽奇兰、黄金桂、毛蟹、本山、梅占、佛手等),品质特征则是以香气见长。其中安溪铁观音香气最为优雅,平和白芽奇兰香气高锐,还有黄金桂、毛蟹、本山、梅占、佛手等品种也各具特色。从加工工艺上看,闽南乌龙茶发酵程度较轻,茶汤青黄,因多经包揉工序,外形为卷曲形或圆结形。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两大产区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96%以上,在福建省茶叶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曾风靡全国,名扬海外,铸就了茶叶营销史上的神话。
然而,当前国际经济形式上升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不景气,茶叶市场竞争激烈,闽南乌龙茶市场受到挤压,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把准闽南乌龙茶产业的特色,发挥其独特优势,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对策,积极促进闽南乌龙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对闽南乌龙茶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从栽培、制作、营销及茶业转型等方面对闽南乌龙茶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1.1 主产区概况
闽南乌龙茶产区主要在泉州市的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厦门市的同安区,漳州市的华安县、南靖县、平和县和龙岩地区漳平市(隶属龙岩,毗邻华安、安溪,也炒制乌龙茶,习惯将之划入闽南茶区)。其中安溪为传统产茶大县,乌龙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华安县、漳平市则是2000年前后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根据各县(市)2015年数据统计,闽南茶区茶叶种植总面积8.56万hm2,总产量14.2万t,总产值140.5亿元,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值的60%~70%,占全国乌龙茶总产值的25%~30%,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发展现状
1.2.1 地域特色凸显 2000年以后,闽南茶区蓬勃发展,除安溪等传统茶区外,华安、漳平、南靖等周边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制作乌龙茶,十几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品牌,如华安仙都铁观音、漳平水仙、(漳平)永福台式乌龙茶、平和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品种丰富多样,地域特色凸显。
1.2.2 标准化水平提高 十几年来,茶叶企业迅猛发展,比较知名的茶企业和品牌有华祥苑、八马、日春、凤山等,促进乌龙茶行业标准(2014年6月22日乌龙茶新国标颁布实施)的健全和推广,带动茶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升了闽南乌龙茶整体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2.3 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闽南乌龙茶从业者产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茶叶产品安全建设和示范工作,如乌龙茶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乌龙茶食品安全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同时,还积极开展QS、无公害、有机、绿色、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闽南乌龙茶总体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2.4 市场营销水平不断提升 地方政府重视茶产业发展,通过茶博会、茶王赛、茶论坛、茶文化节等形式,扩大交流,推介地方茶叶品牌,“政府搭台、茶农唱戏”,茶企、茶农从中受益,在政府的引导下,地域特色品牌成功注册和推介,如华安仙都铁观音、漳平水仙、(漳平)永福台式乌龙、平和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一些茶企和茶农也积极申请和注册商标,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茶都、茶叶批发市场、品牌直销店、网店等渠道多元配合,营销水平不断提高。
2.1 存在问题
2.1.1 各自为战,茶叶标准化建设推广受阻 大多数闽南茶区仍以一家一户独自种茶制茶贩茶为主要生产模式,乌龙茶的标准化难以全面执行。
2.1.2 市场低迷、竞争加剧,茶农生产积极性受挫 几年来国内各种名茶,如红茶(闽北红茶、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大红袍)、黑茶(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白茶等相继进入市场,群雄争霸,乌龙茶市场明显萎缩,价格下跌,茶农制茶积极性受挫,有的茶农干脆放弃茶园外出务工。
2.1.3 茶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够 闽南茶叶龙头企业多,但大都致力于企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对周边散户(茶农)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不够。因此,直接导致茶叶标准化发展不均衡。
2.2 原因分析
2.2.1 客观原因 主要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水平放缓,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趋于理性。
2.2.2 主观原因 ①种植区域和面积发展太快,地理标志不明:几年前,一些县(市)大面积种植铁观音,质量参差不齐,茶叶产地混淆,地理标志不明,影响了闽南乌龙茶的整体质量。②品牌意识不强,品质参差不齐,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完好,渐失产品信誉与客源。
2.2.3 茶农分散经营,标准不统一,品质与安全意识不强 茶农各自为战,乌龙茶标准化推进受阻,施肥用药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农残超标问题难以杜绝。
闽南乌龙茶要在困境中求发展、求突破,应从栽培、制作、营销及茶业转型等方面进行改进。
3.1 鼓励茶园流转承包
现在在闽南产茶区,很多茶农都外出打工,只有采茶季节才回乡采茶制茶,平时茶园疏于管理,对制茶也是应付了事,导致茶叶质量不断下降,有的茶农已经放弃茶园,留给本村人管理。但是留守的多为上了年纪的人,难以承担繁重的劳动,导致制茶粗制滥造,品质没有保证。因此,应鼓励一些知名的有实力的茶叶集团和茶叶企业向茶农承包茶园,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和运作,这样茶叶质量才有保证。政府可根据实际承包面积给予企业一定补贴。
3.2 全面推进有机栽培战略
几年前,农药残留、稀土残留等问题成为闽南乌龙茶的硬伤,而这些问题多出现在零星种植茶叶的小户。目前,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茶园已逐渐实现无公害栽培,但离有机栽培仍有差距,应在茶企业种植的茶园率先推行有机栽培。因此,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茶企业向茶农承包茶园是首要之举,只有进行公司化运作,有机栽培才有保证,只有生产安全放心的闽南乌龙茶,在市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 制作技艺向传统方法回归
近十年来,闽南乌龙茶制作已基本采用轻摇轻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茶叶香气清鲜,而口感淡薄,失去了传统乌龙茶的风味,导致失去一些老客户。闽南乌龙茶应回归传统制作技艺,即采用重摇青重发酵的方法制作,在揉捻解块过程中,杜绝人为将茶叶边缘搓碎,使茶叶能保留绿叶红镶边的外形特色,这种方法制成的乌龙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符合喜爱乌龙茶老茶客的口感需求。此外,在制茶过程中应保留和增加人工的成分,切勿全由机械代替手工。几年前,盛行大型的茶青快速压制机,一次投放杀青叶50~75 kg,几分钟便可快速压制成四方块,再经解块机解块,再压制,反复十来次,历时一两个小时便完成揉捻工序,而原有的平板揉捻机、包揉机被废弃不用。制出的茶叶外形不紧,一冲泡即散开,极不耐泡、香气轻飘、口感淡薄,且带有轻微油渍味,品质较差。因此,建议停用这种压制机,重新使用平板揉捻机和包揉机,注重人工与机械的结合,才能制出好茶,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
3.4 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品牌与包装
闽南乌龙茶要摒弃粗制滥造的陋习,转为精细作业,导入精品理念,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打造品牌,结合地域特点打出特色品牌,如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平和白芽奇兰、漳平水仙、(漳平)永福高山茶等。同时应注重外观包装的档次与美感,增加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5 做好市场调查,精准营销
闽南家家户户饮茶是习俗。在2010年以前,90%以上的闽南人家都喝闽南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主)。根据笔者近年来在闽南同安、安溪、龙海等县(市)的走访和调查,这一比例已锐减至40%~50%。造成喝闽南乌龙茶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老茶客相继老去,而年轻人求新、求鲜、求时尚,接受并喜欢上各种非本土的茶,如红茶、绿茶、黑茶等等。闽南乌龙茶的主要客源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即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针对这批人对传统闽南乌龙茶口味、口感等的喜好和要求,生产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乌龙茶产品,即做到“准确定位,精准营销”。
当前形势下,茶叶市场日新月异,群雄争霸,闽南乌龙茶应找准趋势,把握时机,在危机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在栽培、制作、营销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严把质量安全关,重塑品牌形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黄金泽)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t of Oolong tea industry in South Fujian
LIANG Bing-bing
(LianhuaTownComprehensiveServiceCenterofTong’an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100)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olong tea industry in Fujian was analyzed. An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olong tea industry in South Fujian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on, product processing, marketing and the transition of tea industry, and so on.
Oolong tea in South Fujia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
2016-05-18
梁兵兵,男,1975年生,农艺师。
10.13651/j.cnki.fjnykj.2016.0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