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鲜
【摘要】愉快、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去主动地寻求快乐、享受快乐,那么学习的效果会不会更理想呢?音乐恰恰具有这个功能,它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音乐与语文教学有着久远的渊源。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为音乐辅助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可能。音乐可以作为语文课堂导入创设情境,可以为朗读伴奏,可以在学生思考问题或默读课文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可以延展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创美兴趣。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激趣 冶情 启智 创美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28-02
正文:
有人曾说:音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有辅助价值和意义的媒体。诚然如此。翻开古籍文献可见,音乐与文学始终相伴而行。《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现代文学当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光未然《黄河颂》,戴望舒的《雨巷》都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文学总是和音乐相约相伴,关系密切,渊源深远。因此,在课堂上渗入音乐,有利于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调动音乐这个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让语文课靓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以激趣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美学观点看,人的心理与外部世界有两个“场”在起相互作用,形成“心理场——物理场”。 这里的“心理场”可以看作“情”,而“物理场”则可视为“境”。一堂语文课就是一次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的感知,而感知则需要不断丰富知觉组织的结构。【1】当音乐与教学文本的情感结构“同构”时,便唤起了学生对这类情感的体验。如《安塞腰鼓》教学作这样的设计(导入部分):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一遍);学生陆续进入课堂教师便播放激越的“安塞腰鼓”曲。学生在通读文本时,对文本(或者说“安塞腰鼓”)有了一个粗浅的感性认识。正是在这粗浅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越粗犷的鼓声冲击着学生的听觉,震荡着学生的心灵。“情”和“境”完美结合,完成情境的创设。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身心都被音乐牵引着,求知的欲望得到刺激,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课堂有了良好的开头,这堂课成功了一半。
二.配乐朗读以冶情
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也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因此,如果将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为一体,进行语文教学,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起到很好的效果。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武陵春》,用《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作配乐朗读《武陵春》。凄婉、忧伤的乐曲轻缓地在课堂上流淌,教师则和着乐声深情低吟易安的《武陵春》。声情并茂的朗读,凄凄惨惨的配乐将在座的师生都感染了。眼前是一个身负家仇国恨,孤寂无助,愁满溢蚱孟的女词人。这样的教学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配乐朗读形式多样:教师配乐朗读。学生个体配乐朗读。一些可以轻声齐吟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齐读,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带动下,深情地低吟。因此,在读课文时,加入音乐这一有声的艺术手段,正好弥补了文学语言缺少的形象直观。这样,在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课文的整体意义。音乐媒体的介入,是对情感方式的一种补充。
三、辅助思考以启智
音乐对开发人的智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和诗(也指其他文学样式)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一些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如:默读文本、思考问题、写作业、写作等。这种时间是相对安静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是,实践证明,适合的音乐是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如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时,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将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在这样的乐声中静心默读文本,愚公的顽强精神自然在心底涌起,人物的形象不断得到丰满。
其实,学生在做比较机械的抄写或记忆练习时,播放一些轻音乐也是有利的。因为轻音乐能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紧张和疲惫,从而有利于学生记忆。保加利亚的专家曾研究将音乐与记忆结合起来的学习法,实验表明音乐介入语文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因此,即便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时候,播放适合的音乐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发展。【3】
四、音乐拓展以创美
现代音乐中有相当多的元素与语文教学有关。尤其一些古典诗词,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东坡的《浪淘沙》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多被今人谱上曲,广泛流传。正如上文所述可以利用帮助理解文本,把握文学形象。还有一些音乐则可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菊花台》里经典句子“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以拆字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这些歌曲由青少年崇拜的歌手周杰伦来演绎歌唱,大大拉近了古诗词与青少年的距离。当他们为这些歌痴迷时,教师加以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他们喜爱的歌曲原来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时,学生的创作欲望将被极大地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浓了,平时的写作练习也常常作一些活用、引用古诗词的尝试。【4】因此,语文教师课余也可以留意一些流行歌曲,如果适合的不妨引入课堂。只要合理地使用。学生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音乐与文学联系紧密,渊源深远,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流淌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当前,现代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为音乐这一有效的媒体介入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音乐这媒体,一定能让语文课堂靓起来。
参考文献:
[1]《教室里也有春天》李玲慧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2
[2]《学学名师那些事》孙志毅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2
[3]《教育勇气》帕克 帕尔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4]《名师课堂经典细节》詹明道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