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一般地说,蚕发病后是很难治愈的,故对蚕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尽管在养蚕前对蚕室、蚕具、卵面进行较为严格的消毒,然而蚕儿在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在养蚕期间务必加强蚕病的防治工作。
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的常见病有很多种,但近几年影响我省柞蚕产量的主要病害是柞蚕脓病、柞蚕软化病和柞蚕微粒子病。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一、柞蚕三大主要病害
1.柞蚕脓病
柞蚕脓病即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而引起的一种柞蚕病害,我省各柞蚕主产区都有此病的发生。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可达50%左右。
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创伤传染两种,养蚕生产中则以经口食下传染为主,核型多角体病毒附着在卵面或柞叶上,被蚕食下后,多角体在蚕的中肠内经碱性中肠液溶解,其内的病毒粒子释放出来,随血淋巴循环而侵入血细胞、脂肪体细胞、气管上皮细胞及体壁真皮细胞等,裸露病毒可以通过收蚁、移蚕等操作不慎造成的伤口而进人体内引起发病。通过放养观察,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蚕期一般发生在2~5龄,特别是在蚕眠前后及营茧前。由于发病的龄期和时期不同,病症也不同,常见的有:水眠子、半蜕皮蚕、嫩起子、黄烂病、老虎病、里倒山等。
该病的共同症状表现为:蚕体全身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
蛹期发病后表现为蛹体失去原有光泽,体色深暗,体壁脆弱,颅顶板变成黑色,一经触动即皮破流出脓汁,浸透茧皮成为油烂茧。有的病蛹其脓汁在茧内慢慢变干,成为空瓤茧。
2.柞蚕软化病
柞蚕软化病即柞蚕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一类病害,在我省柞蚕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可达20%~30%,严重的年份可达70%。软化病发病原因很多,其种类有空洞病、败血病、吐白水病等。空洞病的传染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卵面附着传染,一种是食下传染。患病较轻的蚕能够营茧化蛹、羽化,随着蚕的变态,柞蚕链球菌从幼虫中肠转移到蛹的中肠中,蛹的中肠不适合病菌的繁殖而呈潜伏状态,随着蛹的羽化,病菌从中肠进入蛾的血淋巴中,通过血淋巴循环扩展到生物体的组织中,由于病菌不分解脂肪和淀粉,不液化明胶,蛾的血淋巴又呈酸性,所以病菌在血淋巴中不能大量繁殖,蛾体不发生病变。在卵巢管成长时,病原菌浸入,大量繁殖并粘在卵壳上,当卵产下时,再覆盖一层粘液,这样产下的卵孵化时,蚁蚕通过咬食卵壳而食下病原菌。链球菌还可通过污染柞叶而引起食下传染。败血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伤口浸入体内引起发病。引起败血病的细菌种类有很多,这些细菌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柞叶、蚕具和野外昆虫的粪便、尸体里,通过麻蝇等飞虫传播到蚕儿皮肤的伤口上,就进入血液而大量繁殖,引起蚕儿内部器官组织病变。病蚕死亡后,尸体大多发软,这种病传染很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剧烈发生,是我省危害较重的病害。总体症状表现为:蚕体虚弱,发育缓慢、吃叶不整齐、行动呆滞、蚕体发育开差大、排泄稀粪、死后尸体软化。
3.柞蚕微粒子病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微粒子病是世界蚕病检疫的对象,多年来严重威胁着蚕种场和蚕业生产的发展,给蚕业生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微粒子病的病原物来源很广,从根本上讲来自受微孢子虫寄生的蚕、蛹、蛾的尸体和病卵,病蚕、病蛾的排泄物(如粪便、蛾尿等),病蚕、病蛾、病卵的脱离物(如蚕蜕、茧壳、鳞毛、卵壳等)。野外与柞蚕交叉感染的患微粒子病的昆虫及其尸体排泄物、分泌物、脱离物。此外还有被微粒子孢子污染了的蚕场,蚕室和蚕具。
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胚种传染是主要传染途径。微粒子孢子能侵入卵黄膜、卵管膜、包卵膜,也能侵入卵巢,寄生于卵原细胞内,当卵原细胞分化为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时,卵原细胞内的微粒子孢子虫就可以转移到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内,通过病蛾产下的病卵传染给下一代。食下传染是卵壳和柞叶上有微粒子孢子被蚁蚕卵化时咬破卵壳或食下带毒柞叶传染致病。
二、柞蚕三大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柞蚕病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是预防蚕病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蚕体、环境和病原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综合防治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蚕体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改善蚕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使柞蚕生产无病、优质、高产。
1.选用良种,增强蚕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因此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病能力强的杂交种,是柞蚕病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不要购买未经检验的个人种茧。
2.彻底消毒,消灭病原,预防传染。柞蚕的脓病、软化病、微粒子病都是由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这些病毒、病菌常随着母体或制种过程的排泄物和脱离物,如蛾毛、蛾尿、粘液、灰尘等物质粘附着于卵面上,使蚕食下卵壳后,在蚁蚕期就开始发病。因此必须要按要求把卵面消毒工作作好作细,减少和杜绝卵面传染。蚕室蚕具是蚕病原存留的场所,是扩散传染的病源地。在制种前,对制种室、保卵室、蚕具等都要在洗刷基础上彻底消毒。如果用污染的蚕场放养小蚕,则必须用漂白粉或新鲜石灰消毒。控制病原物扩散也是预防传染的有效措施。在蚕期和蛹期,病蚕和病蛹要妥善处理,集中在一起深埋或烧掉。
3.柞蚕幼虫是由蚕卵孵化而来,其上一代种茧不可能粒粒都是优良种茧,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而且经过一冬的保存,也必然会有转弱的现象,这些不足之处可以在出蛾时表现出来。
通过选蛾,可以把秃头卷翅、弱小蛾、小肚蛾、杠蛾、渣点蛾、灰尿蛾全部淘汰掉,提高优良蛾率,减少传染源,提高柞蚕群体的抗病能力。方法是在串上选蛾、提对选蛾和拆对选蛾三个环节都不能放松。特别是选蛾,这是经过长时间总结出来的预防蚕病夺取丰收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柞蚕病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4.坚持“精工细放,适当稀放,适时剪移,良叶饱食”的原则,是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暴发性传染,减少损失的有效手段,是柞蚕放养增产的有效措施。要严格掌握暖卵、收蚁卵的厚度和蚕儿在各把场的稀密程度,严防过厚过密导致通风不畅而伤热,抓伤,缺食、劳累、滚蚁、灌蚁,更不能让蚕儿食底层叶,要及时匀蚕剪移。
5.柞蚕病菌病毒有较强的扩散传染性。而且这些病毒病菌大都能在野外存活2、3年的时间,为了逐步杜绝蚕场、用具等存在的病源物传染,要及时收集、销毁病蚕、病蛾、病卵、油烂茧。要及时深埋或销毁,盛装过病蚕、病蛾、病卵的用具,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6.收蚁窜棚是出蚕的场所,要求通风良好,避光,如遇闷热天气要作好降温补湿工作,严防窝风伤热。
7.剪移时要松装筐,快运蚕,快破蚕,防止伤热、抓伤。
8.浴卵阴干后,可以用8倍的蚕得乐药液浸卵,使药物干着于卵面上,出蚕吃壳后,将药食下,起到较好的壮蚕防病作用。如果在蚕期发现有少量脓病和软化病发生,可选择好天用8到32倍的蚕得乐药液逐墩进行喷洒,有较好的壮蚕、预防发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