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2016-12-15 09:21任冬梅李春来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改革开放

任冬梅 李春来

[摘 要] 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也是其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共有高频词和变迁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州经济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二次创业”“第三次跨越”。这两个阶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其中也呈现出一些变化状态和阶段性特征。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阶段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 温州发展;党代会报告;字词分析;改革开放;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46-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温州通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1]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温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温州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第二次创业”转向“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温州自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创业”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呢?

通过观察行动者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归纳其特征、推测其动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意味着: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正确地分析行动者的外在语言,我们就能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总结以前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方针政策,是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就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是党组织的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执政逻辑,我们选择对温州市七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然而,经验性认识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就是意识形态优先,宣传色彩和教育色彩浓厚,很难把它作为学术性的研究。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学术化,这里我们引入字词计量分析的手法,来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党代会报告的词汇逻辑以及表现形式都相当规范,每次党代会报告的字数也相当一致,这为我们通过语词频率的计量分析党代会报告提供了可能。本文将通过分析语词,比较党代会报告中语词的情况,获知哪些语词是七大到十一大的共有词,哪些语词逐渐隐遁,哪些语词较为稳定。为了达到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研究目的,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分析历次报告的共有词和变迁词,并分析其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

一、共有词分析

在分析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坚持寻找历次党代会的新声音、新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求新,要建立在对报告文本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与变迁的情况。共有词是指在历次报告中一直保持高频率的语词。它反映出的工作是长期以来温州发展的重中之重,表明较长时期内由于其核心地位和持久性而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继承与维系。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七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中前15位的高频词汇(见表1)为代表进行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以每个报告为单位,从七大到十一大5个党代会报告中都出现(即出现5次)的共有词有“温州”“经济”“加强”“社会”“发展”;出现4次的高频词汇有“建设”“改革”“城市”;出现3次的高频词汇有“产业”“企业”“工作”;仅出现1次的高频词汇,有“领导”“干部”(出现在七大党代会报告),“现代”“现代化”(出现在八大党代会报告),“教育”(出现在九大党代会报告),“创新”“和谐”“农村”(出现在十大党代会报告),“文化”“生态”“转型”“公共”(出现在十一大党代会报告)。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高频词汇在报告总词汇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我们先把七大到十一大的历次报告合并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总报告,再统计出这个总报告的前15位高频词汇,最后分析各高频词汇词频的比例份额,可以看出共有词的比例分配状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发展”“建设”“经济”“产业”“企业”“市场”等词汇的词频在七大到十一大总报告的高频词汇中占64%,“社会”占9%,“城市”占7%,“改革”占6%。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工作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注重对城市和社会领域的关注。“继承性”是温州历次党代会的首要特征。

通过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温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二次创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次创业”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遵循循序渐进的改革原则,因此就全国而言民营化的过程是渐进型的;而温州由于其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在市场主体的民营化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方式。因此,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农村大体采取集体企业形式的情况下,温州基础脆弱的集体企业在改革初期自动消亡后,长期存在的自发的民营企业就成为普遍的市场主体形式。这种市场主体形式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其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更加具有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温州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制度性优势,从而实现迅速崛起。经历了80年代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专业市场的形成,到90年代初温州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但由于原先的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少数地方甚至存在严重的假冒现象,温州信誉出现严重危机。同时,90年代全国各地农村集体企业也逐步实行集体产权向个人产权转变的民营化改革,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深化改革也缺少突破性的进展,发展出现一个“时间滞差”。在当时,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发展最缺的已经不是“私人产品”的生产,而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最需要的不是微观领域的改革,而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解开了长期困扰温州经济的姓“资”姓“社”问题的思想束缚;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也为温州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对温州市场取向改革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温州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信心。面对这一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温州市委正式提出了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所谓温州“第二次创业”,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以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技兴市、质量兴市,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次飞跃[2]。从词频统计来看,七大、八大、九大的高频词汇都将“市场”包含在内。七大、八大尤为显著。“市场”一词在七大报告中共出现75次,其词频位列第8;在八大报告中共出现72次,位列第7;在九大报告中共出现33次,位列第19(见表2)。

经过改革开放15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已经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灵活机制。温州作为改革试验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许多改革具有超前性,但对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还不大。在“第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七大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90年代后半期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快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七大报告提出“九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建立产权关系明晰、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承担风险、组织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企业”一词也被纳入七大高频词汇,共出现45次,位列第15。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造就一支敢于改革、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成为重点工作。同时,“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因此围绕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展的论述也成为当时七大报告的重点。这两个原因造就了“企业”高票当选成为七大的高频词汇。

根据十五大“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八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构架,首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开放格局”。因此,从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等方面入手,报告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列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第三次跨越”:凸显“城市”和“社会”建设

经过“第二次创业”后,温州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面对这一现实,为了实现温州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07年温州市十大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新目标。从词频统计来看,“发展(212次)”“建设(166次)”仍然高居榜首,成为十大词频最高的两个词汇;“城市(104次)”“社会(85次)”“产业(59次)”紧随其后,在十大词频列表中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九位。如图1所示,“城市”和“社会”也是七大到十一大报告的高频词汇。对“城市”和“社会”的关注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由于十一大提出建设“三个温州”战略,并将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作为其途径,因此对“城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报告指出,中心城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支点。要通过构筑“三大通道”拓展城市空间、建设“三大新区”优化城市布局、培育“三大中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三大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突破“三大难题”来加强城市管理,从而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对“社会”一词的突出,则主要是归因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变迁词分析

共有词表示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围绕着某一点进行,表示在某个方面政策的连续性特征。变迁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特定语词在某次报告中的出现或隐遁,反映了该语词表达的工作过渡性或暂时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型和变迁。另一方面,某个特定的共有词词频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的变迁,也反映出报告工作重心的转移。

我们以位于历次党代会前15位的高频词汇作为分析对象来统计变迁词汇。首先统计出其词频存在于某次报告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前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由于我们选择七大到十一大作为分析对象,所以七大和十一大缺乏相应的“之前”或者“之后”的比较)。用同样的方法,统计出存在于某报告的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后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最后再比较这两个词序列,在此前报告和此后报告都没存在,唯独出现在该次报告的特有词,就是此次报告特殊性的关键词。用这种方法我们统计出了七大到十一大的变迁词(见表3)。

从上述的统计可以看到,八大、十大、十一大是新词的爆发期,七大和九大处于相对平稳期。七大的特有高频词汇是“党”“干部”“领导”“我市”;八大出现“现代”“现代化”“城市”三个高频新词;十大出现“创新”“推进”“和谐”“农村”“努力”“大力”六个高频新词;十一大出现“文化”“改革”“工作”“加快”“生态”“公共”“转型”七个高频新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高频新词?高频新词的出现是各个时期温州工作重心的集中体现。对于七大的4个高频新词,从当时的背景我们发现,这时正处于温州“第二次创业”的初始阶段。面对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温州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进行新的改革。由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的欠缺以及其对当前利益的顾虑,因此很难由企业自身来进行“自我革命”。这个改革的推动者必须认识到改革的势在必行,同时由拥有强大的改革能量的主体担当,才能真正开启“第二次创业”。这个主体毫无疑问就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同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强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强政府”也是现阶段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体制特征。而“强政府”能力的有效发挥,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七大报告一再强调在“第二次创业”中“党”和“干部”的“领导”作用。

“现代”“现代化”“城市”作为八大的高频新词是在八大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新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21世纪,在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愈显突出,主要是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工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发展领先而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相对滞后,这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温州市更快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加快现代化步伐来缓解以至解决。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温州市委提出了现代化导向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到实现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上来。八大报告就是围绕这三个现代化而展开。产业现代化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城市现代化就是要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人的现代化则主要落实于“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温州文明”上。

十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为“创新”“和谐”“农村”。“和谐”一词来源于温州这一时期创建三个温州的基本战略:“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而“创新”是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和谐之要,是推进温州发展实现“活力温州”“实力温州”的最大动力。对“农村”的强调则基于十大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点是协调发展,这也是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的“平衡轴”。协调发展首先是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方法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报告的标题来看,十一大的工作重点在于“改革”“转型”以及“生态”。与之相对应,我们发现十一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也是“文化”“改革”“生态”“公共”“转型”。其中“文化”一词在十一大报告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共出现67次,是十一大高频新词中词频最高的语词,同时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前15位高频词中。这也反映了温州在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的重视。十一大提出以建立“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幸福温州”为奋斗目标,作为高频新词的“生态”也反映了十一大报告的这一重点。“生态”在十一大报告中共出现44次,位列第十三。结合十一大报告文本我们发现,报告首次将文化和生态文明相结合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十一大报告的一大特点。报告提出着力在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特点,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形式。其目的是倡导生态人文精神,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化素养,培育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

“转型”一词也是十一大报告的高频新词。十一大报告指出,当前温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社会转型相对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社会建设与管理任务繁重;经济转型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快。

要全面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改变“低小散”的现状,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00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9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4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99亿元,增长8.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81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044美元),增长7.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9:50.3:46.8,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3]。

全面转型还包括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即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整体性转变。这就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也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4]。社会转型意味着人口与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资本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社会转型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的出现,社会结构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现发展不平衡、变化不协调,阻滞社会分系统以及社会大系统功能发挥。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的是空间上的全方位、时间上的加速度、内容上的多层次和内涵上质的飞跃,意味着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变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传统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被打破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等问题,成为处于这一社会阶段的温州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因此,为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市十一大提出必须实现三大转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以此来缓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 论

计量分析最有用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每5年一次的党代会报告给人们提供了“定点观察”进行预测分析的机会。笔者通过对温州“第二次创业”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与特点。就其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温州经济社会经历的两个阶段:七大以来的“第二次创业”、十大以来的“第三次跨越”。就其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对共有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阶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体现在“市场”“社会”“城市”“改革”“产业”“企业”等方面。第二,通过对变迁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两个阶段中,工作重心呈不断变化状态,并呈阶段性特征。从七大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第二次创业”到八大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奋斗目标,从十大“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到十一大“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各阶段的工作重心。在党代会报告中的变迁词汇表明党委的关注点,并通过党代会报告的形式形成新的机构话语,这些新话语反过来引起社会主体对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简言之,社会主体将新的关注点带入工作报告并形成新的话语,同时这些新的话语反过来影响话语的接受者以及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他们引起和促进社会变革。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当前阶段的政策有关。今后温州经济社会将呈现什么样的特征,不但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紧密相关,同时也考验着我们今后的政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仁寿.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3).

[2]邱明柱.三次思想解放与温州经济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4).

[3]温州市统计局.2013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27.http://wzstat

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

kbkw&id1;=z0h8lo51at&id;=46583.

[4]童正荣,翟玮玮.论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责任编辑:肖偲偲]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