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豫章中学(330006)
王 鉴●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南昌市豫章中学(330006)
王 鉴●
导研式教学是指高中学生在教师给予的认知策略和探究支架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或是同学间的合作探究,主要经历的过程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内化反思问题、灵活掌握知识以及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因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效果较差提出的.当前高中生总是花很长时间来学习数学,做大量的数学题,但是高考中的数学成绩依然不理想,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还是很弱.即便是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会是只懂做题的工具.面对以上现实的问题,教学工作者会在思考,教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怎样做才能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
1.基本概念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主要指学学生在教师所给出的认知策略和探究支架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是学生间的相互探究,在自主条件下提出、解决、拓展、内化反思问题,并在以上过程中掌握知识并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提高学习的效率.
该方法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数学性、条理性的思考数学问题,学会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和能力,教师教的最佳境界是导,学生学习的最好在状态是研.高中生已经具备主动建构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充当的是引导者和“助产士”;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研究的过程,学生是数学问题的研究者,教师是研究者的助手,是研究框架的搭建者,是保证研究效果和速度的保障者.课内外一体化,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向新知识的延伸,延伸的内容就是学生的课下探究的任务.该形式可以很好的突破高中数学作业的传统模式,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导研式教学注重的是非传统的传递式教学,重在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导研式教学模式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会引起教学目标、思想、形式、评价等多方面的变化,它是一种新颖的发展新的教学.
2.导研式教学的基本特点
导研式教学的特征有问题性、自主性、指导性、探究性、优质性的特点.问题是探究的主要动力,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有绝对的自主权,教师要积极的发挥鼓励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导研式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得到培养.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他探究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实现的: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内容学生学习活动内容提出问题结合问题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素材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供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适当控制问题难度.感受研究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整理问题使问题变得系统化、结构化、具体化,将问题控制在最近发展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和问题解决相关的准备;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探究的支架,为学生解疑释难.结合问题对需要运用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和回顾;明确探究的方法及策略,独立自主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自主提取数学知识,总结数学结论.问题内化和迁移提供概念总结或是知识结论的相关素材;提供变式训练的习题资料;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对问题的概念和结论进强化记忆和理解;开展变式训练;把握问题的本质,感受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拓展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时间,明确需要反思的目标;总结到位,全面的树立教学的关键点和结构;指导学生掌握类似或是相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回顾复习知识,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从新知识中寻找新问题,新突破;试着在课外拓展中利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报保证师生之间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才能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导研式教学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其次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抛弃教师的作用,高中生在这一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知识水平不是十分的高,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才能充分对自主探究中的新知识进行掌握.三是要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安排的探究和讨论环节中深入的展开学习.教师在导研式教学开展的初期肯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教师和学生要不断的从教学中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不断完善导研式教学.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准备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充分保证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会收获快乐.
本文对导研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经过,最终提出导研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各类问题,希望对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使用作出积极的帮助.
[1]顾剑峰. 高中数学“导研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14-25
[2]孙希文.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 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2014, 02期.
G632
B
1008-0333(2016)30-0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