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个人能力的视角

2016-12-15 06:05马伟杰
关键词:适应性工科表达能力

马伟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个人能力的视角

马伟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通过对576名工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个人能力视角对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从业道德修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对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有显著性影响。

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个人能力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已经引起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目前,学者、专家对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研究的成果多为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的定性描述与分析,且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的科学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进一步改革工程教育,使其培养出的工科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个人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1]。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研究选择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大学、许昌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大学的工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工作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受学校教育影响较大,3年以上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和工作单位时间较长,学校教育经历对其适应性的影响较弱。为了减少研究中的误差,笔者选择毕业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工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

(二)问卷设计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可能影响职业适应性的因素,之后将访谈条目与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设计了《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共有66道题,其中基本情况9道,分项适应性问题56道,总体适应性问题1道。统计时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分别代表极不适应、不适应、一般、适应和非常适应。[2]

(三)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1.效度分析

为了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调查量表,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样本进行了采样充足度(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值

表1显示,影响因素量表KMO采样充足度0.936,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表明样本大小适宜进行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正交最大变异法(Varimax)旋转,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根据因子负荷大于0.4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归类,得到7个维度,笔者将其总结为交流表达能力等,结果如表2所示[3]。

笔者将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职业基本技能、从业道德修养4个因子称为工科毕业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将工程实验基本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问题实践能力3个因子称为工科毕业生的工程能力。7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9.489%,表明公因子问卷的有效程度较好,各个维度较好地解释了整个问卷的方差。

表2 各维度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

2.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reliability),就是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常用的检验信度的方法为L.J.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α系数值介于0—1之间,一份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用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α)大于0.70,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通过问卷回收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4]。

表3 量表的信度系数

综上所述,本次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以作为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测量工具。

(四)研究假设

本文将验证七个假设,具体见表4。

表4 本文的研究假设

(五)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文中选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中的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方法作为本文的回归分析方法。逐步回归首先根据方差分析结果选择符合判据且对因变量贡献最大的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向后剔除法,将模型中F值最小的且符合剔除判据的变量剔除出模型,重复进行直到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均符合进入模型的判据、模型外的自变量都不符合进入模型的判据为止[5]。回归模型如下:

(1)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与分析

表5和表6列出了工科毕业生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5 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水平情况统计

表6 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水平描述统计

表5显示,有效样本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平均得分为4.021,呈现出较强的积极趋势。这说明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基本达到了办学方的要求,但是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表6显示,职业适应性一般、适应和非常适应的工科毕业生比例高达88.24%,适应和非常适应的比例为53.29%。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工科毕业生是适应现在的职业的。这说明,通过大学学习,毕业生基本掌握了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加了自信心,能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7]

(二)相关分析

为了研究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及工程能力对其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关系,笔者按照前面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将各因素包含的项目得分标准化处理后,作为该因素的取值。笔者采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方法对各个因素变量与职业适应性变量做相关分析,来测量它们之间的关系[8]。

1.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相关分析

对有效样本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表7列出了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相关分析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具体为与职业适应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工科毕业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其次是进取发展潜能和职业基本技能,最低的是从业道德修养。这说明工科毕业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越强,进取发展潜能越大,职业基本技能越强,从业道德修养越高,其越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

2.工科毕业生工程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相关分析

对有效样本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表8列出了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相关分析结果。

表7 工科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相关分析

*表示显著度≤0.05 **表示显著度≤0.01 ***表示显著度≤0.001

从表8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的工程能力与职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具体为与职业适应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其次是工程设计能力,最低的是工程实验基本能力。这说明工科毕业生的工程问题实践能力越强,工程设计能力越强,工程实验基本能力越强,其越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

表8 工科毕业生的工程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示显著度≤0.05 **表示显著度≤0.01 ***表示显著度≤0.001

3.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检测变量共线性的问题,诸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9所示。

表9 影响因素相关系数矩阵

*表示显著度≤0.05 **表示显著度≤0.01 ***表示显著度≤0.001

由表9可以看出,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776,没有超过0.8。这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回归预测能力会比较高。[9]

(三)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依据相关分析的结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分析法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数选入与删除的准则是:F值的显著性≤0.05时,将自变量选入预测模式;F值的显著性≥0.10时,将自变量从预测模式中删除。表10和表11分别列出了分析结果和回归变异系数[10]。

表10 诸因素对职业适应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11 职业适应性逐步回归分析变异系数

*表示显著度≤0.05 **表示显著度≤0.01 ***表示显著度≤0.001

表10和表11分别列出逐步回归所产生的5种模式。模式1的预测变量只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模式2的预测变量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和进取发展潜能,模式3的预测变量分别为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和从业道德修养,模式4的预测变量分别为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从业道德修养和工程设计能力,模式5的预测变量分别为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从业道德修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实践能力。5种模式调整后R平方分别为0.544、0.630、0.647、0.650和0.653。R平方为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这一比例越大,说明模型越精确,回归效果越显著。从表10可以看出,第5种模式下R平方值最大。这说明在第5种模式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最强,所以本研究采用第5种模式[11]。

表11中的总数平方和是指所有因变量Y的平方和,回归的平方和反映了总平方和中已被X与Y的回归直线所解释的部分,残差平方和是指偏离回归直线的平方和。由表10和表11可知,在第5种模式中,F(5,284)=124.990,P<0.001,估计标准差为0.3828, P<0.001,表明回归方程有意义,即所有自变量整体对因变量具有预测作用,它们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调整后R平方为0.653,表明职业适应性的变异中65.3%可以被这5个变量(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从业道德修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实践能力)的变异所解释。表12列出各因素对学业成就感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的系数[12]。

表12 职业适应性逐步回归模式系数

由表12可知,5个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08、0.150、0.119、0.136和0.099。我们可以通过此回归模式推出,如果工科毕业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强、进取发展潜能大、从业道德修养高、工程设计能力强、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强,毕业生就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根据上述结果,本研究得出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基于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5所大学的工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从工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因素对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通过对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工科毕业生的总体职业适应性一般,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中,工科毕业生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同事的关系)较为融洽,工作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但可以承受,处于良性状态;工科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硬件设备较为满意,但是对岗位的工资福利和所从事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很满意。初入职场的工科毕业生大多数已经在工作中获得表彰或奖励,反映出其工作业绩较好,较能满足职业对其的要求。但是,工科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一般,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才智及发挥才智的程度感到不是很满意。

第二,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工科毕业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进取发展潜能、从业道德修养、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对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有显著性影响。现将各研究假设成立与否列于表13。

表1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表13中不成立的假设,只表明相关影响因子对职业适应性没有达到(在F值的显著性≤0.05时)统计意义的显著性影响,而不表明职业基本技能、工程试验基本能力对职业适应性没有影响。从前述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知道,这些因子与职业适应性具有相关性,同时它们与交流表达能力也是相关的,所以它们还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13]。

(二)提高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建议

笔者通过以上数据研究,结合收集的工科毕业生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议,回顾自身的工程教育经历,参考教育专家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初步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二是重视并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4];三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5]。

[1]胡旦.变革环境下我国公务员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291名公务员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7.

[2]杨蕾,金蕾.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障碍及其指导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2(12):12-14.

[3]张代明,刘荣佩,史庆南,等.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测评体系与测评方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6-59.

[4]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130-133.

[5]陈薇静.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科学教育,2004(10):81-82.

[6]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7]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8]贾晓渡.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3.[9]房保俊,陈敏.工科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8-83.

[10]OWA T.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requirement[J].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04(1):18-21.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Vocational Adaptability——Perspective of Personal Ability

MA Weijie

(SchoolofComputerScience,ZhengzhouUniversityofAeronautics,Zhengzhou450015,China)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s from 576 engineering graduat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is exploited from personal ability perspective,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ng and expressing, enterprisi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ethical cultivation,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oblem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engineering graduates;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influential factors; personal ability

2015-10-10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JKGHC-0102)

马伟杰(198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

G647.38

A

1674-3318(2016)04-0090-05

猜你喜欢
适应性工科表达能力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