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灵感思维的培养

2016-12-15 09:05张海防
学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钱学森形象思维研究生

张海防



研究生灵感思维的培养

张海防

灵感思维是人类用于获得灵感认识、创新性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兼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而又高于二者,是理性直观或者是柏格森所说的“创造性直觉”。研究生中不乏聪慧过人、学术悟性很高的人才,但是一些研究生仍然局限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方式,缺乏灵感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以至于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鲜有闪光点。我们认为,高校培养研究生灵感思维的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转换研究生培养模式,变“知识灌输型”为“学术讨论班”模式,诱发研究生养成灵感思维方式;二是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德性转化为灵性,激发研究生的灵感;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人—机交互”的智能系统,催生研究生的灵感。

研究生 灵感思维 培养路径

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事业,需要研究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超人的思维能力。因为科学发展史早已证明,任何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思维方法革命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历经数十年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招生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过,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个性能力以及学术素养的养成;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而忽略了创新性思维、灵感思维能力等,以至于一些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带有形而上学的直线性、片面性,甚至死板、僵化等特征,使得一些研究生缺少学术灵性和灵感,鲜有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成为专业领军人才。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创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①可见,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灵感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解决研究生教育中“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灵感思维释义

传统认识论把人类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形式,传统认识论缺陷的主要根源,是将人类的思维简单化为二元对立模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说:“长期以来,反思性思想及哲学都注重二元关系。干与湿,大与小,有限与无限,这是古希腊贤哲的分类。接着出现了确立西方哲学范畴的概念:主体—客体,连续性—非连续性,开放—封闭等。最后则有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能指与所指,知识与非知识,中心与边缘。难道只是两个项之间的关系吗?始终有三项关系,始终存在着他者。”②1980年钱学森发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首次提出了灵感思维概念,他认为人的思维并不仅限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两种形式,还有第三项、他者,即灵感思维形式。钱学森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文艺工作者要有灵感,科学技术工作者也要有灵感,它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③人类的思维形式“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所以思维学又可以细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和灵感(顿悟)思维学三个组成部分”。④可见,灵感思维是人类用于获得灵感认识、创新性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兼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而又高于二者,是理性直观或者是柏格森所说的“创造性直觉”。钱学森说:“抽象思维为思维的第一层次,形象思维为思维的第二层次,而灵感思维为思维的最高层次。”⑤

研究生灵感思维缺失的原因

在我国一些著名学术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数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本科生,其中不乏聪慧过人、学术悟性很高的人才。但是从总体上看,多数研究生仍然局限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方式,缺乏灵感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以至于一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着“六多六少”现象:阐释、叙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观点多,有独创性的观点少;走别人学术老路、搞重复研究的人多,自成一家、独辟学术道路的人少;伪学术成果多,有学术灵感的成果少;论文字数多,有奇思妙想的观点少;编纂、制造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多,具有发明性、创造性的成果少;论文的结论、观点多,用以支撑结论、观点的科学数据少。总而言之,因为研究生灵感思维缺失,所以毕业论文缺乏灵性,带有“八股文”色彩,缺乏独创性的学术成果。事实上,造成研究生灵感思维缺失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学术氛围等外部因素,也有理想、信念、个性特征以及家国情怀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灵感思维缺失的条件,内部因素是灵感思维缺失的关键,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

从外因上看,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这种模式隐含着一个前提,即科学知识是绝对真理,教师是权威,研究生是被动的教育客体。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知识,研究生也懒得动脑,乐意充当装填知识的“容器”。在“知识灌输型”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没有怀疑意识,提不出问题,更看不到知识的缺陷。一些人头脑僵化,思维停留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阶段,难以跃升至灵感思维。其实,科学知识从来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而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因为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性、非至上性,所以它是有缺陷和问题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才提出了“证伪”理论,他认为只有能被“否证”、“证伪”的知识才是科学,反之,都是伪科学。因此,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来说,掌握科学知识的缺陷、问题,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重要。研究生只有看到了知识中的缺点和问题,才能凭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产生灵感。另外,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来不是什么权威,也是有缺点的人。教师和研究生之间是平等关系,研究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甚至挑战。相反,如果研究生一味仰视、顺从教师,就不能形成灵感思维,更不会突然灵感出现而获得学术创新,不过是一个缺乏个性、丢失了自我的书呆子。

培养研究生灵感思维的基本路径

首先,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变“知识灌输型”为“学术讨论班”,促使研究生养成灵感思维方式。

其次,高校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研究生的灵感思维。

最后,高校要构建“人—机交互”的智能系统,催生研究生的灵感。

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存储于大脑中,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让人变得聪明、智慧。自古以来,人们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培养灵感思维,诱发灵感的。不过,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一些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学习和遗忘,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不足以激发创造灵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成为人们处理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计算机与人脑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二者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具有存储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不同之处是,计算机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大,而形象思维能力低下,人脑恰好相反。钱学森设想,如果高校能把“学术讨论班”建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计算机的抽象思维能力,借鉴专家的心智和经验,集古今中外人智慧之大成,就会培养出具有超常灵感思维能力的人。

①张瑜:《正确解读“钱学森之问”》,载《红旗文稿》2013年第4期。

②潘可礼:《社会空间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88-189页。

③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④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⑤冯国瑞:《钱学森对思维学的探索》,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⑥刘奎林:《灵感思维与科学发现》,载《求是学刊》1983年第4期。

⑦周治金、陈永明:《灵感及其实质》,载《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1期。

⑧冯国瑞:《钱学森对思维科学的探索》,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⑨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56页。

〔责任编辑:吴 明〕

张海防,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南京,210046

猜你喜欢
钱学森形象思维研究生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钱学森的家风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