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月 陈鹏龙 赵魏珵
发明专利对产业后续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晓月 陈鹏龙 赵魏珵
本文以江苏省的产业绩效和发明专利产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与产业的后续绩效作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后续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发明专利拥有量对产业后续绩效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还得出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发明专利拥有量。
发明专利 产业绩效 相关性分析 后续效应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产业的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在2014年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利用好专利,加强产业以高价值专利赢得市场控制力和竞争优势,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目标①。研究专利与产业绩效的相关性对于探讨如何加快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进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专利与绩效的相关性已进行了较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和理论依据。
首先是专利与微观企业层面上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较多。从研究绩效的关注点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专利与当期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Henderson(2000)提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收益的重要手段②,D Bosworth,M Rogers(2001)通过对60家澳大利亚企业的研究,证实R&D投入与专利活动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③。国内对知识产权的研究起步较迟,所得结论也有所差异。李柏洲,苏屹(2009)通过格兰杰检验,证明了发明专利数对企业利润有正向影响作用④;徐欣,唐清泉(2012)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专利与盈余关系的考察发现,新增专利对盈余有促进作用⑤。赵远亮(2009)等通过对我国上市医药企业的研究得出发明专利对中药企业的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影响⑥。而王美凤,陈坤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授权专利数对绩效没有显著相关性⑦;刘小青,陈向东(2010)在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面板数据验证研究中也证实了,企业销售收入更多地受专利申请而不是专利授权的影响⑧。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专利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并对后续绩效也有正向影响。但是,他们都采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对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皆高于我国,所以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否能适用于我国国情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证实。国内学者们由于研究方法、采用数据的不同,所得的结果有所出入,尚无权威性的结论。并且,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企业绩效的研究,专利与整个产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尤其是专利能否提高整个产业的后续绩效,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部分
专利的价值在于创造利润,专利的经济效用就是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销售价格,最终带来的超额收益大小。并且专利的经济绩效还在于它能促使创新投入的边际收益产生递增效应,在有效提升当期绩效表现的基础上对后续绩效仍有促进作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一个消化吸收、工艺准备、生产和销售的复杂过程,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再到销售产品获取利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创新过程的时间间隔,充分考量专利对于下游经济性能参数变化的影响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理论,存在一个“知识生产函数”对此因果关系作出诠释,即专利活动导致后续绩效的更改,如销售额或利润的增加。
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专利对后续绩效的促进作用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前人的研究中,由于所研究国家的不同,专利对后续绩效影响的持续年份也不同(一般在2至5年之内)。本文综合考虑了近年来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和我国发明专利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认定如果在未来2年内(包括当期)发明专利产出仍对产业绩效产生影响,就表明专利对产业后续绩效有影响效应,也就是说专利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发明专利申请量对未来的产业绩效有持续性影响
假设2:发明专利拥有量对未来的产业绩效有持续性影响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GB/T4754-2011),纳入工业统计中有41个行业。本文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科技统计年鉴》2012-2014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数据和相关专利权数,剔除没有专利产出和个别年份缺失经济数据的产业,从而得到35个行业。江苏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本文以江苏省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江苏省不管是工业规模还是专利产出,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
2.变量设置
本文采用产业的利润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便能直观地观察发明专利的经济效益。之所以选择利润总额作为产业绩效的标准而不是主营产品利润,原因在于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从抵押、转让等多种方式提高利润。
本文选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解释变量,来分别探究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拥有量对于后续产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资产投入和综合技术水平。本文选定产业的资产合计作为资本投入,将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作为两个控制变量。
3.建立回归模型
Profitt=α1+β11×Patentat(Patentt)+β12×Sizet+β13×Employt+ζ1
①
Profitt+1=α2+β21×Patentat(Patentt)+β22×Sizet+1+β23×Employt+1+ζ2
②
Profitt+2=α3+β31×Patentat(Patentt)+β32×Sizet+2+β33×Employt+2+ζ3
③
其中,Profitt表示当期产业利润,Profitt+1为滞后一年的产业利润,Profitt+2为滞后两年的产业利润;Patentat表示当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Patentt表示当期的发明专利拥有量。Sizet,Sizet+1,Sizet+2分别表示当期产业总资产,滞后一年的产业总资产和滞后两年产业总资产;Employt,Employt+1,Employt+2分别表示当期产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滞后一年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和滞后两年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α1,α2,α3常数项系数,βij(i=1,2,3;j=1,2,3)是自变量的待回归系数。ζ1,ζ2,ζ3是误差项。
实证研究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最大值为4506,最小值为1,标准差为1154.62;2012年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最大值为8456,最小值为1,标准差为2089.22。可见不同产业的技术含量与科研产出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产业的技术含量不同。产业总资产的标准差在变量中是最大的,体现了江苏省不同产业的产业规模相差很大。
表1 描述性统计变量
2.相关性检验
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量与产业总资产的相关性较大(0.8603),大于发明专利拥有量与产业总资产的相关性系数(不到0.7654)。并且Pearson相关系数值超过0.9就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在表2中,解释变量与各控制变量的相关性系数都在0.9以下,证实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表2 相关性检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3.1软件对各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与后续的产业绩效分别作了回归分析。
表3 发明专利申请的滞后影响
注:*:p<0.10,**:p<0.05,***:p<0.01。
表3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绩效影响的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3的数据可以得出,发明专利申请量不仅对当年的产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未来两年内的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假设1得到了证实。但相关系数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所减弱,当期、滞后一年、滞后两年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059、0.043、0.040,表明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是逐渐减弱的过程。而且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绩效提升作用的显著性也逐渐减弱,对当年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滞后1年在5%水平上显著,滞后2年在10%水平上显著。
表4 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滞后影响
注:*:p<0.10,**:p<0.05,***:p<0.01。
从表4的回归结果中看,发明专利拥有量对当年产业绩效的促进效应在5%水平上显著,但回归系数只有0.018(远小于发明专利申请量与产业绩效的相关系数),对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且发明专利拥有量对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说明发明专利拥有量对后续产业绩效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不成立。
从表3和表4中也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发明专利拥有量,并且发明专利申请量对当期产业绩效影响的显著性高于发明专利拥有量,而在后续绩效中,只有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性的影响。此外,回归结果还证实了产业绩效与产业总资产有极为显著(皆在1%水平上显著)的相关性。
4.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实结论的稳定可靠,本文作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采用2010年的发明专利数据,并截取2010至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按照上述模型作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表明:发明专利申请量与产业绩效正相关,并对未来1至2年的产业绩效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发明专利拥有量仅对当年的产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对后续的产业绩效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于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和持续性都优于发明专利拥有量。
针对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企业三者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高校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专利实现市场价值,提高专利的经济效益。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对专利进行有效的运营管理,着力延长专利的经济效益,力求将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大化。
3.改进相关的法律、司法制度,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在立法上,注重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我国目前的专利侵权赔偿最高在100万元以下,而美国的专利侵权赔偿平均每笔高达800万美元,我国的专利侵权惩罚力度对不法商家的威慑力不足,专利侵权赔偿金额要适度的提高。在司法上,加快对专利诉讼案件的办理效率,减少企业维权的时间成本,谋求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便利化和高效化。在专利审查上,增加发明专利审查人员,减少发明专利公开后实质审查的时间,提高发明专利申请审查效率。
①杨晨、王杰玉、蔡芸:《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机理》,《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7期。
②Battiste M A, Henderson J Y. Protect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Heritage: A Global Challenge,JournaloftheEnergyInstitute, 2000, 381(2):124.
③Ernst, H.,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ResearchPolicy, 2001. 30(1): pp.143-157.
④李柏洲、苏屹:《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期。
⑤徐欣、唐清泉:《专利竞争优势与加速化陷阱现象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专利与盈余关系的考察》,《科研管理》2012年第6期。
⑥赵远亮等:《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4期。
⑦王美凤、陈昆玉:《专利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时代金融》(中旬)2011年第4期。
⑧刘小青、陈向东:《专利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⑨Pakes, A., Griliches, Z., 1984. Patents and R&D at the firm level:A first look. In: Griliches, Z. Ed. , R&D, Patents and Produc-Ž. tiv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pp.55-72.
⑩Brockhoff, K., 1999. 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 Planung undKontrolle, 5th edn., Oldenbourg, Munchen.
〔责任编辑:蒋秋明〕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联盟内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项目号:71473120)、江苏省软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关键问题研究”(项目号:BR2015055)的阶段性成果。
张晓月,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鹏龙,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教学教研中心研究人员;赵魏珵,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南京,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