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浏晴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试分析高校翻转课堂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的重构
罗浏晴*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翻转课堂教学是新课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碰撞的产物,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定义和优势,探析了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及进行课程重构设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课堂教育中,取得不错成效。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赋予了课堂教学全新活力,大大提高了高校课堂教学效率。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学生在课堂前结合教师提供的视频进行自学,并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更多的就是学生之间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个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加深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展示。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体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深受我国中小学和高校教育的欢迎,自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首先,打破传统教学,学生学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改变,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教学由学生主导,教师更多的辅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体现了先学后教的优势,学生通过教材视频先行进行了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中则是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关解答,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态度的转变。
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完成的,在与同学不断的交流沟通讨论中,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举数得。
(一)高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时间较短,究竟在高校中应用实践是否可行,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针对其在高校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从社会需求、学生、教师、设备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是为社会提高人才的主要阵地,为了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就需要强调知识、能力、思维、创新等各方面的培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应运而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更有优势。
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进行教学视频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能抵抗网络的诱惑。大学生身心相对成熟,自有一套学习计划和目标,能理智的对待网络诱惑,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是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人性化特点。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学术造诣深,且信息素质更高,因此能很好的完成翻转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的重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高校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较早,具备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系列教学设备,为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及课程设置重构的要求
结合我国高校教学特点,组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主要涉及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课前自学、课内深化、课后升华是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逐步层层推进,加深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翻转课堂教学对课程设置重构的要求。
1.构建课程群时,注重能力培养
高校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严密、系统、逻辑性。因此在设置重构课程群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鉴于此,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当逐渐淡化专业课程的比重,加重综合课程的设置,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确保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打破课程时间限制,利用考核突出学生的能力
众所周知,高校课程设置具有学期、学年限制,每门学科都会定期进行考核。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重构时要打破这一惯性,实现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联动。同时,课程重构时要偏重对过程的重视,包括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协作讨论、交流互动等,让知识内化成为具有个性的过程。在考核上也要有所改变,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进行考察。
3.用知识和问题重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翻转课堂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学生对自学知识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分小组,彼此协作讨论,共同探讨解决之道,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中当仁不让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知识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存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在不断的讨论互动中创新发散思维,寻找最佳解决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用知识和问题作为中心对高校课程进行重构设置很有必要
在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和课程的重构设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当加以实践应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2]张德成.高校翻转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3]杨菲菲.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6.
[4]岳松.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罗浏晴(1994-),女,河南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