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琴
摘要:地方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现,大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很重要,希望得到学校培养;对自身创新力评价不高,缺乏具体行动;对创新能力认识模糊,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渠道;喜欢科研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创新能力,但缺乏相应条件。要培养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可以从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制度体系,改变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全国2542所高等院校,90%以上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大学①,河南省的高校多数属于地方院校,就是要发挥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的作用。应主导、引领和促进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联系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安排,较好地解决地方院校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问题,而不是大量毕业生去到发达城市,使人才外流,无益于地方发展。地方院校应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坚持“行业+区域”的培养地位,设置需求专业,实事求是地做好本校的远期规划和办学定位,促进当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永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没有出现强势,基本上都处于中等水平;高校科技创新还完全没有走出特色之路,适当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还没有拉开;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发展不均衡,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的协调局面还没有出现。地方高校尤其是河南省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处于较弱状态,还存在投入、产出和效益的不对称问题②。
1.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状况
河南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会影响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明白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自身对自己的创新能力评价不高,对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有没有重视和规划,缺乏具体行动;从学校视角出发,学校普遍没有形成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奖励机制、保障机制,没有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没有形成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认识的普及和宣传;从社会视角出发,学生在之前所受的中学教育中多是应试教育,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也缺乏对创新重要性的刺激和影响。而且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影响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
2 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2.1综合因素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地方院校的学生生源来自本地和附件的较多,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学生更多的都是河南省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接受着中规中矩的应试教育,依据老师和教材给出的标准答案获得没门课程的高分数,如果偏离了“标准”,就难以取得高考的高分,考取大学,所以,从学生心理上来讲,虽然创新意识时有萌发,但主导他们的仍然是“标准”的禁锢。另外,学校和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使学生习惯于接受这种老师知识的方式。这中现象也表现在初入大学的学生第一学期往往成绩不及格,他们不适应大学老师不留作业、不划重点、不随时督促的教学方法,往往大学的自由就成了他们的“放任自流”,学习没有自制力、没有计划性,到考试时才手忙脚乱,结果第一学期就大面积不及格。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冲击,使得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只满足于循规蹈矩的模仿,而缺乏向无人问津的领域进发的勇气;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知识层次模式的合理转化。都势必会阻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成创新惰性的形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规范化,思维方式模式化,实践过程标准化,最后导致创新意识淡化③。
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多是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工涌向城市的“打工潮”,也是很多学生是在“留守儿童”中度过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靠祖辈的“吃饱、穿暖”的总体要求中实施,对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很多家庭难以涉足的方面。及时跟在父母身边的学生,能有意识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家长也是少之又少,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都是难以触及的方面。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虽然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整体来说,人们的观念并不如南方灵活,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着“小富即安”、“随遇而安”的意识,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他们在求学时代虽然致力于要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但传统的家族观念并不会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质疑”精神,也难以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不足和学生个人培养缺乏有效指导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生从意识中认识到需要培养创新意识,也认识到将来要有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在现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的广泛宣传下,学生基本接受了个人需要培养创新意识的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但具体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能力,如何具备创新能力等概念是模糊的,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老师来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他们只是从大概念上了解,具体的并不清楚。多数学生也表示自己是很希望能有创新意识的,很想有老师能指导和带领自己去探索去培养。在学校里,不知道如何选择能指导自己的导师,不知道那些资源是可以利用的,甚至有了一些创新想法的时候没有办法施行,遇到问题没有人指导自己如何解决,所有,很多学生空有对创新意识的向往,没有具体实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行动。
2.3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培养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体系
地方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有没有研究和创新意识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言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改变这一错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我国举行大众教育,应该高校对每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结合地方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领全校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毕竟在各个工作岗位,在各类生活环境下,人都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应有成绩,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所以,地方高校也应该重视每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培养当做一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按照这一办学定位,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相应的师资,并制定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系列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教师和学生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乐于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切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造一批科技创新的成果。学生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仍然是学校大范围的推动和要求,这样才能解决人才培养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视,而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
3.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3.1明确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面临着转型的发展的趋势,以往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定位也要结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这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航向标。创新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法学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3.2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科技创新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有利于师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参与各类创新竞赛获得奖项的师生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立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成立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建立实践培训基地,建立培训机制。三是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设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使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创新能力培养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重组优化实践(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单独开设的系列实验课程,完善本科导师制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管理制度的落实。
3.3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性人格。更新教学内容,将国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开设绿色植物养殖、生态教育、创新教育的公选课,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生态知识,了解前沿生态文明发展的状况。尽管近年来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看重的是高分数、升学率,由此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关注不够。所以要从教育目标中,改变重知识积累轻能力提升的现象。另外,教学内容只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3.4激发学习主动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首要基础,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塑造个人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中的“灌输”,使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讲授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少,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以本为本”的学习模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模式,锻炼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都是个性鲜明、自主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精减课程内容,除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外,要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自学的时间与空间。
3.5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广泛宣传,营造人人要创造的氛围。特别,在师生评价方式上,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要素,要结合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程度和成果,改变单一、刻板的旧评价方式,对有创新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合适的奖励,激发和带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髙等教育,2000(21)
[2]覃蔚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3(01)
[3]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02)
[4]詹小颖;姚高华;卢振坤,新常态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6(2)
[5]黄建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10,27(3):292-296.
注释:
①高有祥,地方院校应有的独特气质与使命[N],光明日报,2015年12月
②刘永,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诊断性评价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比较分析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③杜宇波,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8期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2016—qn—010);(SKL-2015-2471),科技厅软科学:142400410233,教育厅重点项目:15A18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