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调查研究

2016-12-14 21:26靳利波曹恒涛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问卷公益大学生

靳利波++曹恒涛

摘要:微公益随“微时代”应运而生,是传统公益形式的补充升华,本文通过对两所高校大学生的分层抽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现状做了实地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加以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引言

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微公益顺应了“微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慈善方式与大众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使传统的简单的公益活动平台信息化并以网络信息的方式渗透至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传统的公益相比,“微时代”下的微公益以其独特的慈善方式,基本实现了公益大众化、透明化、草根化、互动化。可以说,微公益是人人的公益,是传统公益意义上的一次强有力的升华。

1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现状调查

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识及参与情况,同时呼吁广大在校生积极投身微公益,培养公益意识,形成良好公益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公益的爱人助人育人作用,我们此次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对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在校生的分层抽样调查,在涵盖各年级各院系的基础上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98份,其中有效问卷797份,回收率达99.6%。

1.1大学生微公益理念淡薄,参与热情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以及不太了解微公益的学生比例高达54.3%,而非常了解的仅占1.7%。同时,平时关注微公益的学生占1.8%,而完全不关注的占40.7%,42.6%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微公益,而持续参与微公益的学生仅占1.6%。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微公益缺乏了解,不感兴趣,无简单的参与渠道,认为微公益不靠谱没意义”是多数大学生不参与微公益的主要原因。

1.2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主要为实现自我价值

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实现自我价值(23.4%),对微公益很有兴趣(21.6%),参与途径简便易行(18.9%)。对大学生而言,68.3%的学生参与微公益旨在帮助他人,17.7%的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目的在于扩大交际圈,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12.2%的学生为了加深对微公益的理解而投身公益。而出于对功利因素的考虑,认为参与微公益积累经验并利于将来工作的学生仅占1.1%,其他0.7%。总体表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主要是为了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目的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从众性或功利性的。

1.3大学生微公益信息来源单一,主动发起者为少,响应者居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通过调查,大学生微公益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微博与微信(63.4%),少数学生(36.6%)通过社区、网站、论坛和专栏等获得信息。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主动发起微公益者较少,而响应者居多,其中响应最激烈的为支教和助贫捐款(约占总人数的32.8%)。种种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途径单一,整体处于被动状态,微公益宣传力度与社会反响力亟待提高。

1.4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具有反馈性与慕名性

对曾获得过社会资助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微公益。与此同时,大学生趋于响应社会知名人物发起的微公益,相比之下其对身边师生朋友发起的校园微公益反响平平,仅16.9%的学生表示十分关注普通校友师生发起的微公益。可以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具有明显的反馈性与慕名性。

1.5大学生表示微公益需要更简便易行的参与平台,对微公益效果反响一般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微公益的参与意愿较强,对微公益呈积极态度,仅8.2%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微公益。而参与过微公益的学生对微公益效果反响平平,他们表示微公益需要更简便易行的参与平台,由此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公益,更好地完成微公益爱人助人育人的终极目标。正如调查结果所示,多数学生喜爱转发公益微信、关注公益微博以及网上捐款助贫等操作简单的公益方式,而选择实地捐款捐物、为公益出谋划策的学生只占10.1%。

2对微公益的一些建议

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公益理念淡薄,有较强的参与意愿但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参与微公益热情总体不足,其参与微公益具有明显的反馈性与慕名性;其微公益信息来源单一,多数大学生渴望更简便易行的微公益参与方式。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我们对微公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2.1健全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可靠性与活动运行透明度,加强宣传力度,丰富活动形式,保证可持续发展微公益项目成功运作后,应成立专门机构规范管理,保证机制的合理性,信息的可靠性,活动运行的透明性。与此同时,微公益所特有的大众性、草根性要求其满足大众需求,要求其具有简便易行的参与方式与丰富灵活的活动形式。继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后,传统公益的公信度迅速降低,人人可参与的微公益发展前景趋于良好,健全体制将有效促进微公益发展,微公益理念深入人心的愿景终将实现。

2.2有效引导,建立大学生微公益分享平台,开展校园微公益,促进微公益与传统公益有机结合

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识与了解普遍不足,高校的引导能有效地促进微公益传播。加强高校引导需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引领大众建立大学生微公益分享平台,合理开展校园微公益,使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渠道多样化、简单化、可信化。以郑州大学“思源之家”、“筑梦基金”为例,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微公益活动,开设微公益微博账号等一系列方式,以“行动+传播”的形式号召全校师生践行公益,积极投身微公益。高校对微公益的倡导与监管无疑将促进传统公益与微公益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师生参与微公益成体制,成习惯,成风尚。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尚征.青年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探索与研究[J].赤子,2013(12)

[2] 宋来,钱嫦.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J].青年探索,2008(5)

[3] 龚益.公益“浅说”[J].科学术语研究,2006(3)

注: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项目编号:2015-sz-164)成果论文。

猜你喜欢
问卷公益大学生
公益
公益
公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公益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