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菁
摘 要:从分析原稿与校样上的两类差错入手,阐述校对两种基本功能的具体内涵,论证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编辑出版;校对功能;校异同;校是非
1 校正的简述
我国的图书编校工作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可查的,是在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王时代。校正,古代称为“校勘”或者“校雠”,它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
2 书稿中出现的错误
在书稿中出现的错误,可分为“无心之误”及“有心之误”。现代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指出:“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三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据此,可得知:“无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其错误明显,易被发现;“有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错写或校正者、编辑主观臆断造成的错误,不明显,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不易被发现。
3 校正在书稿中的功能以及实际中的运用
针对书稿中出现的以上两类错误,校雠学界的专家提出校正的两个基本功能:校异同和校是非。最先由清代校雠家段玉裁提出。什么是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什么是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由此可见,“校异同”针对的是文字材料中的“无心之误”,解决的方法是将不同抄本或刻本加以对照,找到他们的相异之处,“择善而从之”。而“校是非”针对的是不容易发现的“有心之误”,主要是指原稿本身的错误和编校者漏改或改不误为误的。
传统校正是指19世纪末期铅字排版时代的校正,现代校正是指20世纪90年代时期电子排版时代的校正。在铅字排版时代,作者把纸质稿件交给出版社,编辑加工整理后,交印刷厂排版,编校工作者将印厂打出的样稿同原稿对照,依照原稿修改样稿,保证将原稿准确无误地转换成印刷稿件及其在出版过程中不被损害、破坏。此时校对的基本功能是“校异同”,校正工作者主要采取对校法(折校、点校、读校),准确地再现原稿,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或标准)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不改,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订正。校样与原稿相异,是图文排版过程中出现差错而造成的。原稿与校样的异同,包括语言文字、版面格式、思想内容方面等的异同。通过校异同功能的发挥,将校样与原稿对照,发现校样与原稿不一样的地方,按照原稿的样子修改校样,消灭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将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差异转换为相同,使得校样与原稿一模一样,就使出版物质量有了基本的保证,所以校异同又称作“机械校”“死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普及、深化、提高,电脑排版制片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作者交给编辑的是磁盘,编辑在磁盘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在磁盘稿上修改再进行版式转换,打印出来校样。校样上可能出现的差错有:作者录入和写作时产生的差错、编辑错改、排版人员修改磁盘稿时的错改漏改、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这些错误除了后两类错误可以用核红、对校方法发现外,其余均以是非形式存在于校样。校对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进行校对,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差错。校对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凸显了,这成为现代校对的基本特征。这时,“校是非”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者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要发现原稿本身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正,使得稿件达到出版要求。此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校对方法,同时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相当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借助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质疑,请编辑解决。所以,校是非又称作“活校”,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现代校对的校是非功能,有五方面的任务:第一,发现、改正常见错别字;第二,发现、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第三,发现、改正违反语法规则、逻辑规律的错误;第四,发现、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错误;第五,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总之,凡是非录排造成的、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都属于“校是非”的范畴。目前,出版社大多使用黑马校对软件配合人工进行校是非的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在校对工作中,改正原稿错漏时要保持作者的创作思路,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将编辑的工作加以完善。只有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才能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使书稿具备印刷出版的条件。做好校对工作,既是每个校对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出版界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好读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异同和校是非是校对工作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大环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二者共同服务于作品,服务于读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校对整体工作之中。为了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名称职的校对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把错误找出来并请编辑进行修正。
4 结语
其实,校异同与校是非本质上都是文字编辑工作,二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相互间具有渗透融合性。校对工作在客观上监督检查了作者、编辑、排版人员的各项工作,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应成为编辑工作的延续,努力协助编辑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所以,校对工作者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校好每篇稿件,这样才不辜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读者对我们的希望,从而尽量将所有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以此保证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M].
[2] 陈垣.校勘学释例[M].中华书局,2004.
[3] 叶德辉.藏书十约·校勘[M].
[4]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M]. 2004.
[5] 孙旭明.校对的学问[M].浙江教育出版社.
[6] 张永智.校对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把关作用[J].出版科学,2014,22(3):46-48.
[7] 蒋元卿.校仇学史[M].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