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的社会导向

2016-12-14 01:06黎美君林浩旋关晓辉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庙会

黎美君 林浩旋 关晓辉

摘 要: 《时事画报》以引导百姓为己任。庙会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分析画报中的庙会图像有认识画报媒体对民间社会的导向作用,认识以绘编者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思想。

关键词: 《时事画报》;庙会;社会导向

1 对先进性的追求:对传统庙会风俗的批驳与西方概念的引入

《大良赛会》图出自《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图中央有一座石桥,桥上正有一支舞龙的队伍走过。其前方有数人演奏乐器,后面有两人高举彩幛,龙队紧跟其后。舞龙吸引了两岸的百姓驻足观看。而前景更热闹,此建筑物张灯结彩,门前更是围满人群,应是在欣赏四周的表演。河上有数只船只,船上之人纷纷走出船舫往两岸看去,精彩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远处带有装饰的建筑应该是天后庙,庙前的空地正进行酬神演戏,周边还有数人在舞鱼灯,应是龙队的一部分。

庙会场景热闹非凡,但画报的绘编者却并不买账,认为这是“野蛮”的举动。而“西人赛会,视为巨典,万邦莅止,逞奇斗能,赛会实文明之举动也”。同时进一步质问中西赛会的差异,并总结为“以迓神庥”和“以兴工艺而已”两方面,指出中方赛会中媚神和过分注重工艺的缺点。最后认为“以此精神财力,研究种种科学,几何不勃然兴也”。绘编者点出了中方赛会的缺点,细致描述了赛会中过分精致的花灯鱼灯,也指出了应将这些精神财力研究种种科学。但研究何种科学却并未指明,对于赛会媚神的指责也并未细说。

《运动会》图刊登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五期。图中可见有台上有人舞瑞狮,旁边则是乐队敲锣打鼓助威。台下则是成群的围观百姓。绘编者认为舞狮与“运动会”的用意一样,都“悉有桥段在内,习技击者,一望便知优劣”。之后绘编者没有继续讨论两者的异同,直接指出舞狮容易导致私斗,而且是“不知教育之害”。确实,舞狮运动也有体育竞技的性质,但突然点出舞狮容易导致百姓私斗滋事并认为这是“不知教育之害”,值得深思。同样地,文中点出了舞狮的桥段,未对运动会有所介绍,与运动会的异同也未作深究。指出“不知教育之害”,却未指出需要何种教育、如何教育。

“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庙会多半依附于特殊的节日,代表了民间的“忙与闲”的时间节律,是民间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民间生活的集中体现。[1]绘编者以庙会事件切入,其实是对民间生活的敏锐把握。绘编者报道庙会事件的理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庙会这种传统的事物为基础,让百姓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比新的事物、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就更为容易、更有说服力。其二,利用百姓对庙会的熟悉,改变民间社会对旧事物的认识。其三,提高新事物的出现频率,对新事物进行普及,提起百姓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批评和引介基本都停留在形式上,对民间的思想观念未有直接的批判和引导。这种停留在庙会形式和规模、个别工艺技巧上讨论,其实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画报绘编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 传统的泥淖:不能摆脱的旧身影

《祝诞纪盛》图刊于《赏奇画报》丙午年(1906)第十九期。《土地诞》图刊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祝诞纪盛》中描绘了香山县小学庆祝孔子诞辰的情形,说明文字介绍庆祝活动主要有运动会和“演放日本烟火”。图正中央的就是当时演放的日本烟火。烟火下方有人举着旗帜“恭祝圣诞”的旗帜,附近有鼓手领队,应是进行阅兵仪式,四周则是围观的人群。如果将此图像和文字中的活动与庙会活动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现象。《土地诞》图中的就有百姓抢花炮,而此处庆祝孔诞的诞会则有“日本烟火”,两者形式多有相似。抢花炮有“抢”的竞争性仪式,而孔子诞会中也举行了竞技性的运动会。孔子诞会中的列队巡游与《大良赛会》图中百姓迎神出游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此次诞会持续了四个小时,“参观者约千余人,日夜演放日本烟火,极一时大观”。上文介绍到的赛会中也同样场面盛大,热闹非凡。无论如何对比,孔子诞会不过是更为“文明”,换了新形式的庙会。但有去的是绘编者对此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恭祝圣诞,以本年为最盛,遐迩学界,均表同情,亦足征国民之渐富于宗教思想也。”此处直接将“宗教思想”指代的应是“儒家思想”,画报绘编者认为举行庆祝孔子诞辰的诞会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代表国民思想的进步。相似的形式,同样耗资巨大,为何绘编者的态度差异如此巨大?

这种态度的差异原因可能分为两方面。第一,这可能与庙会的主题有关。古有“正祀淫祀”之分,被国家承认的如孔诞,就是正祀,反之不受承认的,如民间自发的土地诞,则可被认为是淫祀。[2]这一正一淫之间,呈现的是儒家礼教体系与民间宗教的角力。第二,与庙会的形式有关。《土地诞》等图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庆祝方式,而孔诞则用了运动会、日本烟花等新形式。此两方面原因前者反映着绘编者根深蒂固的儒家礼教思想,后者则暗含“中体西用”的思想。无论何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生菜会》图刊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图中左边是泊满船只的码头,正是一番“画舫塞河”的场景。中间一直延伸至远处的观音庙的小路上挤满了各式男女。部分人选择光顾庙前的小店,有人干脆坐在地上就吃刚刚买来的生菜包。图上文字介绍他们大多专门从广州乘船来此地参加生菜大会,以求得彩头。右边是几间简陋的草棚,店家正在忙碌地招呼前来吃生菜包的客人。对于生菜会,绘编者同样发起批判,其一是其添丁的迷信说法,其二是其“男女杂沓”,是为“无遮大会”,败坏纲纪。前一种批评已见于上文多幅庙会图像,而后面针对女性过于“自由”的论调也见于《好一般自由女》等多幅画报图像之中。传统女性有其“三从四德”,女子轻易抛头露面是败坏纲纪、有违儒家礼教。清朝俞正燮其实已开近代女性解放之先声,维新派对女性平等问题也十分关注。[3]与其说画报绘编者对这些思想并不知晓,不如说他们仍然无法抛弃传统儒家礼教的伦理纲常。

不论是庆典仪式还是伦理礼法,图中评述都隐含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依赖和潜在的认同。上文画报图像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都出自传统的儒家礼教。绘编者表面上推崇新的事物,但骨子里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其实始终围绕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其实较为普遍。而且这些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中也包含女子三从四德、“中体西用”等相对较为落后的思想。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作出两个推断:一方面画报绘编者对新事物和西方文化都是基于儒家文化作出“选择性的认同”。另一方面,百姓假如接受了画报的思想,也就等于接受了拥有西方生活形式的儒家思想。这其实只是画报绘编者换个形式进行儒家文化和传统礼教思想的宣传。由此可见,画报绘编者通过庙会等旧事物引导的“新的生活方式”,其实充满传统文化的影子,其构建和导向的理想的民间生活也是包含着落后观念的新旧思想的矛盾产物。

3 总结:有益的尝试,未彻底的进步

晚清岭南的画报其实都支持新政,不过有的如《时事画报》一般高调,有的如《赏奇画报》一般低调。但无论是哪种画报,它们都积极引介新事物,引导民众走向新的生活形式。但画报绘编者在批判庙会的同时只是提供了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却并未引介新的思想观念进行取代,甚至到头来只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再次强化。考究绘编者的身份背景都可见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创办者之一潘达微本就出身官绅之家;画家伍德彝曾祖父便是十三行首席行商伍秉鉴,其父亲与张之洞等也多有来往;多位画家师承居廉。[4]所以绘编者身上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起普通百姓,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肯定更早,解读先进文化的能力也更强。但他们对西方文化选择性引介和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潜在认同,其实影响了新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也表现出他们与新事物、新文化的距离感。位于新旧文化冲突顶端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信息接收速度滞后的下层百姓的闭塞和守旧更是可想而知。当时的百姓可能会接触不到画报,也可能接触到但对内容不以为然。然而即使是受到画报中新事物打动的最后一部分人,也不过是接收了以新形式包装的传统儒家思想。社会文化进步之艰难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绘编者对庙会风俗的艺术性和民俗学价值的忽视也值得注意。令人意外的是,从1907年(丁未年,与上文引用的大部分图像是同一年)起,《时事画报》开始关注画报的学术性和艺术性。丁未年五期连载中英对译的《珠江井》,1908年戊申年九到十二期连载《美术概论》。[5]虽说在此之前画报也分“庄部”和“谐部”,但“庄部”基本不会出现此类文章。此相关的刊载明确表现出绘编者对于画报艺术性和学术性的追求,也证明了在此之前的刊载确实在学术性和思想性上有所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实用性(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追求高于学术性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就是绘编者自身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基于传统儒家礼教标准而对其刻意回避。

以庙会风俗进行的社会导向,终究是对百姓生活方式的导向。画报中还包含着大量其他类型的图像,涉及各个阶层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画报绘编者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是全方位的。单就庙会一事,画报的内容和思想其实就已表露无遗。可以判断,其实这些当时站在潮流最前端的大众媒体,现代性依然受到巨大制约,整个民间社会更为落后。时代的制约无法摆脱,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凭借先进的传播方式,大众传媒对民间社会的导向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小田.传统庙会与乡土江南之闲暇生活[J].东南文化,1997(2):100.

[2] 彭栋君.简论儒教的“淫祀”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6):20.

[4] 魏祥奇.辛亥革命与广东画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 陈平原.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J].文艺研究,2013(4):119.

猜你喜欢
庙会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洋庙会写趣
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