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完善了教育环境,转变了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活动特征也与时俱进发生了巨大变化,复杂多变的矛盾在校园内层出不穷地爆发,建立有效的学生危机管理预警体系可以使危机事件发生概率降低。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提出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预警体系理念和原则,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体制。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警体系;预警理念
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无预见因素突然发生,大学生个人、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警理论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西方学术界早期对于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处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方面。随着各种不同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范围向不同的领域扩大,研究的领域也逐渐地延伸和扩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如何从立法和制度等方面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不仅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法》,还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美国几乎每个州都设有专门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构,这些机构在如何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善后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研究,专门编制了突发事件的自救及预防手册进行派发并定期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突发事件预防的培训和应急培训演练等。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日渐完整,向系统化和科技化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相比于发达国家对突发事件管理预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理论阶段,缺乏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科学系统管理。早期国内针对此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应用管理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系统管理,没有形成从突发事件预警、突发事件评估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以及相应善后工作的系统模型,导致我国目前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和干预对策的研究仍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缺乏实证性,可操作性不强。
探索突发事件的应对及预警不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实需要,同时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得出的研究成果对其他高校进行相关研究时有借鉴意义。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预警理念
目前,诸多高校在处理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模式已经从“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对症下药”的模式发展为以预防为主、准备充分、迅速反应、协调应对的综合性系统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或缓解是现代突发事件管理的必要趋势。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模式的时候首当其冲是要有科学的理念作指导。绝大多数的校园突发事件,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因此校园突发事件预警的根本就是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入手,避免在校学生的生命受到冲击和伤害或尽量减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伤害,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坚持三个原则,即以保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尽可能完善学生在校生活环境,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处理突件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
2 坚持预警的规范原则
2.1 依法处理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任何预兆,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有一系列的“副作用”事件出现,这种突发性和紧迫性就要求高层管理者必须以依法处理为主要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作出应对决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心理层面尚处于未成熟阶段,滥用警力和警械等强制措施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一定要慎重。对突发事件中极少数学生出现的打、砸、抢等违法违纪行为,学校要及时疏散其他同学,联系公安机关介入处理,为首者带离依法处理。学校也要弄清事实真相,找到事实证据,合理定性事件,恰当处理事件及安排后续工作。
2.2 与多方联系密切
这里的联系有两种含义:一是学生作为突发事件中直接受到伤害的受害者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二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需要作为突发事件管理者和负责者与外界的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以及学生家长协调,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
3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组织的构建
为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类似的管理机制。它应当是不同于常态下的管理机制,应当符合高效、快速反应、结合学校实际的要求,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短期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3.1 组织框架及部门职责
突发事件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处理校内突发事件的管理小组,由校园内的常设机构和校外专业人员组成,拥有可以在特殊时期越级处理上报,限定时间内任意调用学校资源的特权,精简传统处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冗长的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根源上减少迟报、漏报甚至瞒报、伪报等情况的发生。另外学校本身臃肿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明确校园内各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优化校园管理机制,设立奖惩制度规范校园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因责权不明、奖惩不公、互相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提升反应能力和水平。
3.2 人员素质要求及结构配备
在学生管理中往往面临着很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因此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基于经济、实用的原则,突出一线辅导员的雷达作用。结构配备上可由以下两方面构成:第一,专家群体,主要包括管理专家、法律顾问、公关专家、心理专家等。这些组成人员都是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客观地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或对出现的隐患给予相关方面的咨询建议。第二,操作人员。操作人员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力,包括负责学生管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医生、后勤管理人员、保卫处等,他们的责任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制定监控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维护,尽可能早地发现征兆,实现有效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对校园内外的反应情况进行监测,减少情况恶化的可能性,实现有效善后。
3.3 应急培训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许多学校无论是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显得非常被动,欠缺应对措施和能应对能力,来自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们在面对学生的恐慌与不知所措,只能给学生一些言语上的安慰。所以针对高校学生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迫在眉睫。培训包括很多方面,针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本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方面的训练、沟通技巧的训练等。中高层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深刻理解已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和学习各种处理危机的指南性资料等。
本文从突发事件现有理论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对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的现状,依据国内高校现状分别从预警理念、预警原则、预警组织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预警机制的对策,望为友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Coombs.P.H.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
[3] 陈淼.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构探索[J].管理观察,2011,35(35):64-65.
作者简介:解颖(1979—),女,辽宁营口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