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研究

2016-12-14 20:29张雯靖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摘 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近几年来更是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推行文化现行的发展战略,因此文化建设成为了当前我国各个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中原城市来说,需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推进其公共艺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它关乎着民族的兴衰。文化可以为民族提供价值方面的指导和行为规范、奋斗目标等,是一个民族的活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根本表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就中原地区的城市发展来看,现代化的设计使原本多样化的城市类型变得单一,逐渐丢失了城市的公共艺术。因此,怎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地域文化因素,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成了现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背景和文化内涵

1.1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背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份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了要和东盟国家一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者被合并称之为是“一带一路”,这个新概念在被提出之后就得到了中国国家的关注以及沿线国家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跨越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走廊,以中国为起点,途径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甚至也覆盖到了欧洲的部分地区。东部连接了亚太经济圈,西部联系了欧洲经济圈,所惠及的人达到了44亿。它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起的经济体,处于良好的发展上升期。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转型升级等哪个方面来看,各个国家之间有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满足了当前各个国家发展的需求。

1.2 “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所推行的是文化先行的发展战略,主要为了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古丝绸之路,都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不同文化交流发展的向往,需要依托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古代时期中国许多的文化和物质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几乎涉及几十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涵盖了风格各异的文明,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文化发展在整个“一带一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的文明取得更好发展。

2 中原文化特征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2.1 中原文化特征

中原地区可以算得上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和摇篮,在中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通常情况下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与此相近的地区。黄河被称作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以黄河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也成为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原文化的制约。由于中原地区位置特殊,和周围的文化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原文化有明显土著性。中原地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人类,是其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因此,中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之前。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一直到晚期的安阳小南海文化,这两者之间几乎相差了近百万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文化甚至没有出现中断和异化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直流传下来,一脉相传的。中原文化的创造者也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因此中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明显的土著性,这是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最为根本的区别。

(2)中原文化具备了融合性。文化的发展本就需要不断的和其他的文化进行融合和渗透的,这样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才会更丰富,这也成为了中原文化发展的传统。不管是哪个朝代,中原文化都会积极的吸取和借鉴其他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原地区也成为了人才济济的地方,成为古代时期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原文化之所以具备了明显的融合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3)中原文化具备了先进性。古代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种类繁多,而大多数先进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原。由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良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原地区也是我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发祥地。从夏朝到周朝来看,中原地区的发展程度的确是国内最发达的地区。之后从秦朝到清朝,几乎都是在中原地区建设都城,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内涵的丰富。

2.2 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几乎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地区的城市在形象和街道的景观方面呈现出严重的同化现象。[1]从表面上看这是城市在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失误,但从根本上来看,这是因为城市文化的缺失。这种文化缺失现象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盲目的追求国际化,忽视了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无瑕估计城市文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开始注重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对城市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以现实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主线,自觉地把艺术设计和环境理念相结合。公共艺术始于欧洲,它本就是和建筑相结合,附着于建筑物之上的,比如喷水池上的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讲究的是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也需要考虑到公众。但是当今社会的公共艺术都是独立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它无法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公共艺术绝不是单一的个人行为,而是数人或者大众进行合作交流的结果。

3 中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应用

3.1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需考虑地域性

由于西方国家一些观念的渗透,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对于民族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成为了建筑师们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2]当然公共艺术建设也是不例外的,也需要面对本土地域化创作的问题。对于公共艺术家而言,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是可以把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来进行表达。但是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民族地域化,还需要适当的融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这样的话才不会使公共艺术的发展脱离了现代审美观念或者是民族地域文化。公共艺术的创作不管是在怎样的状态下,都不应该脱离了大众存在,从某个方面来说,公共艺术的建设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当然也是一些社会意识形态的浓缩。[3]就某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当地文化所形成的认同感,所以公共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运用到地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艺术品,让人们和公共艺术作品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

对于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自然也需要在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地域性和民族性。不要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设计,如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地域性和民族性,必然使城市的发展出现严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同质化现象。中原地区的城市有着浓厚的中原文化,这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民族性文化,将其运用到城市的建设中,使城市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2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对中原文化的具体应用

中原地区的城市众多,很多城市都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如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原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应用,必然会起到好的作用。[4]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中原文化在郑州市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为例,来探讨中原文化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历史古城中对中原文化的应用。中原艺术色彩观念在延续历史传统观念的前提下,用色既重视视觉美,又重视色彩的心理效应,其用色从总体上遵循色彩的应用原则,合理利用色彩的象征性,同时又讲求视觉上的对比、调和的合理搭配。比如: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非常注意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常用红、黄、青三原色,用色总数高达十种之多。民间色彩设计俗语常说:“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色衬托少不了”。又如洛阳牡丹广场的设计就地取材,选择了在葱兰的衬托下广植牡丹,作为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色彩对比强烈、鲜艳醒目,不但烘托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热烈气氛,而且为古都洛阳增加了活力与亲和力,将中原文化中的古都名胜文化深入人心。

(2)郑州城市雕塑中对中原文化的应用。郑州城市的雕塑中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它位于郑州黄河游览区。雕塑的主题是“哺育”,位于梅花状的水池中,高有五米,重有12.5吨,乳白色的汉白玉雕塑,雕塑的造型是一位低着头的母亲,在怀中抱着一个熟睡的小婴儿。整个雕塑的造型给人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雕塑比较行动和形象,人物的表情很栩栩如生。这个雕塑所象征的是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整个中原甚至是整个中国的人,以此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情。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位于黄河岸边的“大禹耒”雕塑,这个雕塑的设计灵感和创意也是来源于悠久中原农耕文化,雕塑的造型来源于古代所使用的农具“耒”。整个雕塑的形象都十分传神,不但表现出了中原地区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而且也具备了现代设计的美感。使中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继承。

4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加强调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中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珍贵的设计灵感。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城市文化缺失严重。就中原城市发展来看,需要融合中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才能促进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 刘文沛.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3.

[3] 吴嘉振.论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1(08):112-114.

[4] 李博.浅析中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以郑州市为例[J].艺术品鉴,2015(01):14.

作者简介:张雯靖(1982—),女,河南人,硕士,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方面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