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玉
摘要:随着近年来媒体融合趋势加剧,出现了多样化、分向化、演进化特征,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与传统报道形态截然不同的新新闻报道特征,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文梳理了网络社交直播报道形态、交互新闻报道形态、交互视频报道形态、R场景报道形态、智能化新闻报道形态等五种新新闻报道形态,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融媒、新新闻报道、形态、趋势
2016年“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专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用H5这一新形态产品,结合语音、视频功能传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讲话内容,一改传统新闻传播形态,形式活泼新颖,传播效果良好。随着近年来媒体融合趋势加剧,出现了多样化、分向化、演进化特征,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与传统报道形态截然不同的新新闻报道特征,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文对此做一总体描述,以求对其有所展望。
一、网络社交直播报道形态
直播原是广播电视媒体所独专,数字化与网络化新媒体采用直播,并与社交媒体结合,出现了新形态。
(一)手机直播。半岛电视台专门成立了移动报道部,研发相应的手机应用 App,装备他们在世界各地的记者。在现场的记者除了要用广电设备进行报道外,还要用手机进行直播。这种方式对于报道一些持续进行的新闻事件是非常有效的,记者在电视里出镜可能只有几十秒或者几分钟,但是事件可能会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而观众对持续性新闻可能更为关注。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已经装备了数十个移动报道App,这将帮助他们在融合新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二)视频直播。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央视北美分台新媒体在 You Tube 上同步直播出访的重要活动情况,成为第一个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习近平主席抵达视频的中国媒体,并在客户端建立“中国政治”板块,在微博、Twitter 和 Facebook 上推出“习近平访问英国”等标签。
(三)手机自拍新闻。2015年,“手机+自拍杆”模式开始出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成为报道素材。2015年除夕夜,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主持人康辉在“春晚”筹备现场,首现全程1分13秒“手机+自拍杆”拍摄画面,康辉同期声解说,视角切换自如,让观众亲身近距离直击现场。2015年3月,山西科教频道《都市110》节目,外景记者将手机拍摄的画面传输回演播厅实时播出,实现了“采、编、播”一体化。
“手机+自拍杆”的信源采集模式灵活轻便,拍摄功能强大,便于携带,简单易学,可随时随地完成采访、报道和传回,将大大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智能手机已实现专业摄像设备的多种功能,连接互联网、视频通话技术,具有海事卫星直播传输画面的效能;而自拍杆代替三脚架和摄像师;也许不久,记者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场电视新闻报道的直播了。
(四)慢直播。2016年春运开始,澎湃与腾讯联手进行视频大直播,全程跟踪一组普通人的返乡征程。这场视频直播是一次慢节奏的记录,真实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从返乡归途之路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腾讯新闻客户端后台数据显示,截至联合直播启动第100小时,共有超过2100万人次收看,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达20万。
网络视频慢直播是伴随式的,用户一边在弹出窗口中看视频直播,一边还能处理其他的事情,当视频中实时更新的内容达到某个高潮的时候,用户就会迅速回到直播中,甚至转移到社交网站去讨论。与电视直播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慢直播可以为用户提供多路信号切换,用户可自主选择观看视角。网络直播能够为用户提供分享、评论、弹幕等功能,使每个用户都能成为直播的一个节点,这些都使网络直播比电视直播更具优势。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认为:视频直播,在移动时代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潜力。
二、交互式新闻报道形态
交互是网络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独门利器,在新媒体向社交媒体演进过程中,一种H5交互式新形态报道产品也在涌现。
H5是的一种展示页面,由HTML5简化而来,它通过微信社交平台广泛传播。H5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链接等多种形式,丰富的控件、灵活的动画特效、强大的交互应用和数据分析,高速低价的实现新闻传播,非常适合手机端的展示、分享。腾讯新闻发布的《这是马航MH370客机消失的第365天》、网易新闻打造的《昂山素季:完美囚徒的涅槃之旅》、《习近平奥巴马夜游中南海》等代表性H5报道产品,在微信社交舞台下大放异彩,借势“移动+社交”,释放出报道的能量。
H5产品形式主要在商业营销中运用,如模拟主要领导人发红包、来信息,以及直接借用他们的卡通形象、虚构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采访表达等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新闻报道中,应用这种新技术、新手法,把握交互性,突出体验感,着实推动了时政新闻、严肃内容的报道手法的创新。
三、交互视频报道形态
(一)短视频新闻。2015年,互联网上一段5分多钟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用动漫形式讲述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把领导人以卡通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短短几天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社会反响很好。人们发现,新闻越来越复杂,而电视则要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这种“新闻懒人包”式的新闻形态就是通过几分钟的画面和解说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并易于被普通受众理解,而这种新闻也利于在网络上传播。
这类形态的新闻多采用动画、信息图以解读重要新闻。央视新闻在2015年推出“V观”系列产品,将重要事件第一现场的同期声制作成视频,并第一时间推送给新媒体用户。新华社短视频APP“新华15秒”推出了秒视频如“南方过年有哪些习俗”、秒评如“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讨厌走亲戚?”,给春节报道加了一把火。
4G通讯给移动终端观看视频新闻以可能,短视频平台突破了网速与流量的限制,1分钟内短视频让用户直接拍摄并上传分享。2015年“两会”出现了记者直接拿手机现场拍摄、上传的情景,实现零时差视频报道。
(二)实时交互视频新闻。2015年“两会”期间央视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等新闻报道,室内场景迅速切换到动漫形态的菜市场,新闻主播从三轮车上抓起一把豆芽菜,与虚拟动画进行互动。这种场景互动模式使观众感受到科技的神奇,也增强了报道的生活气息。
四、R场景报道形态
场景,原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泛指情景;R场景报道是指借助各类虚拟与现实技术,在报道中提供新闻事件角色的活动与表演的场合及环境的新型报道形态。
(一)VR(虚拟现实)场景报道。2015年11月7日,《纽约时报》第一次对外提供了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Engadget等报道,纽约时报这个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名为“NYT VR”,这是《纽约时报》第一次推出虚拟现实新闻产品。向100万周日版用户发放谷歌纸板眼镜;发布关于3个难民儿童的纪录片;报纸推出了一款专门的VR电影APP,希望人们下载。这意味着新闻行业进入“浸入式报道”时代。
从行业生态的角度,VR行业大致可划分四类。一是眼镜盒子,比如手机端VR眼镜、PC端VR眼镜以及一体机。二是交互设备,比如手势识别配件及体感控制配件。三是应用,比如虚拟影院、内容平台以及SDK。四是做内容,比如游戏、全景视频。据报道,《华尔街日报》也推出了“360度视频体验”、苹果公司与VRSE合作进行虚拟现实MV的制作。国内,2016年4月,网易传媒VR报道《不要惊慌没有辐射》正值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网易原创团队耗时两个月踏上去乌克兰采访的征程。面对满目疮痍的曾经,荒芜和贫瘠的死寂,网易新闻用文字、图集、H5、VR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向人们展示“死城”的现状。VR全景视频报道为新闻的展现形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提供读者不同的新闻体验。
网易新闻利用VR全景技术,拍摄视频,配合红外线还原了“死城”普里皮亚季以及切尔诺贝利的一切,受众带上VR眼镜即可进入到虚拟现实中,以第一视角触摸遗迹,感受灾难现场。该视频支持裸眼观看,360度转动着手机,即可感受小镇的人来人往。
(二)AR(增强现实)场景报道。AR,英文Augmented Reality,它是一种能够实时的计算出摄影机影像位置及角度,并通过电脑将相应的辅助图像或者虚拟图像附加上去的技术,做到将虚拟和现实同时显示出来,通过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互补/叠加来提升人们的感官体验。
(三)MR(混合现实)场景报道。MR,英文Mix Reality,混合现实。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3日参观美国微软公司总部,体验的Hololens是一款混合现实设备,MR技术更有想象空间,它将物理世界实时并且彻底数字化,同时包含VR和AR设备功能:通过数字模拟(显示、声音、触觉)技术等,让人根本感受不到二者差异。它既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指的是融合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如今,Google投资的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概念技术,将把图像直接投射到人的眼睛直达视网膜,通过这种方式,让大脑认为它是真的,模糊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
这类R场景技术将人类带入了“三维”甚至更多纬度的信息情景,全视角、宽场域来观看这个世界,给人沉浸式的感觉。多运应于影视、比赛、风景、新闻等,融合交互、游戏等要素,如VR游戏可以追踪你的移动、步态、眼球、下蹲等等。VR场景和人物是假的,把人的意识代入到虚拟世界场景;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把虚拟的信息带入到现实世界中。AR设备强调复原人类的视觉的功能,自主跟踪并且对周围真实场景进行3D建模。典型的AR设备就是普通移动端手机。
(四)3D新闻。“动新闻”以互联网、有线电视为传播载体,以3D动漫技术模拟新闻场景。2009年11月16日,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苹果日报》官网推出“动新闻”板块,将平面媒体内容以动画形式在网上“演”给“读者”看。2015年7月,“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发生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连续推出“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为何不直接整体打捞”等多部3D动新闻作品。新京报动新闻通过现场照片、动画、旁白、音效等多媒体元素的融合,全面细致地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过程或关键点。可视化的报道形式和视频传播路径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受众新闻信息消费方式、渠道的转变。
五、智能化新闻报道形态
说到智能形态新闻报道,很容易让人想起最有争议的机器人写新闻。人工智能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用机器人生成了一条关于这件事的消息稿,让人惊呼“记者要失业了”。这里讲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采集、播报等环节的运用形成的新形态报道产品。
(一)人工智能技术播报电视新闻。2015年12月22日,东方卫视《早新闻》板块天气预报是由智能机器人小冰完成的。这是国内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视新闻播报,它有三项技术突破:一是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的技术突破;二是基于智能云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三是通过微软“情感计算”框架,实现对天气数据的即时点评。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度知识学习、网络大数据分析,以及实时大规模线上线下并发互动等方面,可以与人类主持人相辅相成。人工智能机器人介入新闻播报,将解放更多主持人与记者,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播报或撰写更具有深度的内容,利于提升新闻呈现水平和传播效率。
(二)传感器新闻。“传感器新闻(sensorjournalism)”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类型,而是指将传感器作为新闻信息采集与数据搜集及加工的工具而形成和传播的新闻。传感器新闻2002年首先在美国出现,近三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2013年5月,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提出,当今的新闻媒体机构可以运用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撰写新闻报道。专业记者和自媒体运营者通过传感器收集和利用海量信息与数据来“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具有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采集海量数据的强大能力,在包括新闻业在内的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一项常用工具。其中,传感器新闻的基石就是用传感器收集数据。
媒体机构巧用传感器的四种途径:一是借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传感器“众筹”数据。有名的案例是,纽约公共广播电台邀请听众一起用温度传感器做“蝉鸣”的联合实验报道4。二是利用公共设施传感设备,如公共空间的监控摄像头,环境监测设备等。三是根据需要采购或自制便用的传感器。案例如BBC探索频道记录鸟类飞行时声音的报道;国内电视利用传感器进行现场演示,或将采样带到专业研究机构,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检测。四是传媒机构与专业的传感器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低成本传感系统。
传感器新闻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手段与新闻生产的进一步融合,已被视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常态”。
(二)无人机、热气球航拍、无人车、无人船。近年来兴起的“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是传感器新闻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小型无人机可以被视为一种“飞行传感器”,可以装载各式各样的传感设备,从而拓宽信息采集的范围,提升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目前,专业新闻机构和自媒体运营者使用无人机装载的图像传感设备来收集照片和视频,在突发事件直播、灾难报道、纪录片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2014年4月27日,一场龙卷风袭击阿肯色州梅弗劳尔市,摄影记者布赖恩(Brian)用无人机记录了这一画面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但被联邦航空管理局职指责为“不合法”;2014年9月25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授权6家影视传播公司使用无人机,3个多月后,11家新闻机构也被正式授权开展无人机新闻采访活动,标志着无人机新闻正式进入美国新闻传播业界。2015年3月7日,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讲师、计算机科学家、原《华盛顿邮报》视频部主任、编辑史蒂文·金(Steven King),带领他的视频组学生奔赴非洲马拉维(Malawi)试飞无人机,并把它运用到纪录片拍摄中。
2015年是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无人机拍摄元年。在“东方之星客轮沉没”“天津港特重大爆炸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中,无人机航拍在静态新闻摄影中大显神威,拍摄的新闻画面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人工驾驶航拍相比,无人机航拍在安全风险、性价比、地理环境适应性、拍摄角度独特性、新闻时效性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可以为电视新闻提供更加直观和震撼的影像资料,尤其是在交通、农业、自然灾害、事故、大场景活动等重要实时报道和现场连线直播中,无人机拍摄都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六、结论与思考
(一)新新闻报道形态,给新闻媒体专业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手机+自拍杆”,小巧灵活,功能强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效率极高,一个人就可以“干全活”了。
(二)新新闻报道形态是媒体融合进程的产物,进程正在加快,形态尚未定型;融合化与分向化并存,现实性与游戏性共在。从融合化角度看,首先是报道内容采集手段、媒体符号形式融合,如访问+无人机航拍+视频、图片可视化内容+权威部门交通路况、气象预报、拥堵指数等数据,呈现多角度丰富资讯维度;其次是传播主体融合,重大事件直播中,PGC和OGC、UGC联合,形成社会整体参与的新新闻报道情景。从游戏性角度看,场景形态报道给观众进入某些新闻事件现场参与其事,干预进程,在游戏中体验报道的艰辛和乐趣,强化了体验感,无疑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新新闻报道形态对传媒人的创新创意是巨大考验。由于呈现形式生动无穷,就更需要内容的策划与创新。新新闻报道对媒体人提出了具有用户意识的互联网思维+数字化逻辑的科学思维+创意呈现的艺术思维新要求。
(四)新新闻报道形态也使得新问题不可避免。如无人机在环保调查报道和纪录片航拍中优势明显,但潜在的问题如可能侵害隐私权、泄露机密、伤害人身财产安全、抢占航行,以及不法分子借以偷运毒品、制造恐怖袭击等问题,还需学界、业界和管理界共同探索解决。其他如新闻真实性的呈现、新闻伦理的挑战、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等。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微博客传播形态与舆论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60006)”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新闻懒人包”是美国一个叫做“Newsy”的网站创办的一种新闻业务。它由专人收集当日新闻,把同一条新闻的不同报道来源组合起来,由一位漂亮的主持人播报,制作成两三分钟的短片。它能帮助普通人在最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最热门新闻。来源见《北京晨报》2011年9月23日。
2. 刘胜男,展畅.3D动新闻:从带你回到“七七事变”战场说起[J].中国传媒科技,2015.
3. 《未来已来,看看腾讯用机器人写的新闻稿》,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5895.html.
4. 史安斌,崔婧哲.传感器新闻:新闻生产的“新常态”[J].青年记者,2015.
5. 刘胜男.科技时代,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J].中国传媒科技,2015.
6. 龙鸿祥.无人机新闻,美国新闻传播新景观[J].编辑之友,2015.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