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
姜野军,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校长。
据《人民教育》2016年第15期《教师培训之“问”与“解”》一文提供的数据,吉林省8个市、县教师培训“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没有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其中国培课程只有66%教师满意,省培与市培课程满意度也只74%和71%”。透过一管而窥全豹,教师培训的尴尬在于“指标靠动员,参训很随便,成果难落地”。
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
我们的答案是:做高水平、高质量,有文化、有尊严的教师培训,并使之成为一种工作标准,落实于培训的全过程。
“高水平”体现在培训师资上,更体现在培训课程上。笔者曾参加一次送教活动,课题为高三语文复习《用活积累促仿写》,讲课人是市级学科带头人谭老师。课堂上,谭老师由高考真题出发,引导学生从李贺的诗《马》体会写作的灵感,训练表达技巧,进而拓展至李白、杜甫同类题材的诗歌赏析。一堂课上完,师生意犹未尽,很是享受。
名优特教师送教活动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就在于送教的教师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们聚焦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参训教师释疑解惑。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使其内容、形态、功能、学时、管理等与培训目标适切起来。同时,根据课程设置聘请培训主讲教师,提高培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质量”体现在管理服务上,更体现在培训成果上。教师培训管理需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主要表现为培训者的专业性,要讲内行话、做内行事;培训项目设计的科学性,要有依据,要讲规律;培训管理的规范性,要过程完整、纪律严明;培训资源的整合性,要打开眼界,高校与科研院所为我所用,学、教、研、训皆为培训。
如何转化培训成果?必须清楚培训集中阶段只是整个培训过程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岗位研修和总结提升阶段,要有跟踪引导,要有实践运用,要有交流研讨,要有反思反馈。只有这样,教师培训获得的认识、技术、策略等才会用得上、用得好。
“有文化”强调培训项目的文化建设与培训过程的文化影响。目前,有的培训类似传销,培训者嚣声穿耳,参训者血脉偾张;有的培训“道”“技”分离,技术至上,只“训”不“导”;有的培训忽视教师需求,培训形式单调,没有互动。而有文化内涵的教师培训,如果在项目的策划、实施、总结、评估的全过程中,都能从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做决策、定措施,则培训所给予行为方式的示范与思想观念的影响就是长久有效的。在这里,既要关注培训对象的参与性、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更要关注培训项目与教师专业发展与精神涵养的契合性。
“有尊严”强调培训“以师为本”,让他们享有专业发展的获得感与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在研究名优特教师送教活动方案时,我们把“送教下县”改为“送培到县”。一“下”一“到”,有态度的差异;改“下”为“到”,有地位的调整。学习从来就是相互的,相比于一线教师的执著与坚韧,我们没有理由,更没有资格自以为高明。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实地了解广大教师要求,理解他们的专业发展愿望,教师培训才能切实际,接地气,收实效。
说到底,这是一个尊重的问题。尊重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尊重他们的教育实践创新,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会迸发出来。基于多样性原则做培训,让广大教师对培训有所选择、有更多参与,促进培训类别、层次、课程、形式、途径等的多样化;基于全覆盖的要求做培训,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教研训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有提升,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每个人都有事业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