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有 于海民 于化冰
敦化官地东山头和岗子遗址调查简报
张福有于海民于化冰
[内容提要]最近,张福有在敦化市官地镇首次发现东山头和岗子遗址,采集到大量石斧、石锄、石网坠、敲砸器、研磨器和夹砂陶片、黑陶豆柱、柱状陶纽等器物,其中1件完整的陶豆,与莺歌岭、团结、夫余文化有所关联。这两个遗址位于通沟岭山城和石湖平地城附近,沙河峡谷从两城中间穿过。或与大祚荣保东牟山、筑城以居、树壁自固有关。
敦化 东山头 岗子 遗址 东牟山 旧国
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老虎洞村东山头屯原始遗址,与《敦化市文物志》所刊市郊北山东头的“东山头遗址”非为一地,故称“官地东山头遗址”。①岗子遗址位于官地镇岗子村东沙河支流的小溪边上。
官地的东山头遗址和岗子遗址,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先后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张福有、高景森、于海民、于化冰、刘东华、邹沂彤、黄玲、卢迪、李静、李景波。
官地东山头遗址和岗子遗址,未见于《敦化市文物志》,亦未包含在敦化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中,属首次发现。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官地东山头遗址,位于敦化市官地镇老虎洞村东山头屯的“C”形山岗上。
东山头,得名于东西走向的通沟岭之东端山头(图版一)。从石湖平地城向西看去,东山头呈梯形,长满松树,夹有梨树。春夏之交,松青梨白,一幅天然油画。
东山头屯后山,当地人习惯于以簸箕形大窝子为坐标,称其为“南山”。由南山和北侧的山头所连接而成的“C”字形岗顶,盘亘于沙河西岸,东为沙河,由南向北流去。从东南向西北看,山岗是正“C”字形(封底)。从西北向东南看,山岗则是一个反“C”字形(图版二∶1)。东山头的西、南、北侧,是一条一脉相连的高岗,高岗总长度约3600米,岗顶部宽敞,地面较为平坦。近岗顶部50米左右,多为撂荒地,有的地块仍在耕种。岗顶部海拨560米至570米上下,岗下海拨一般在420米至430米上下,高差在140米上下。
该遗址的总体范围很大,其外围近似于一个“C”字形,半径约600米,构成一个近圆形大窝子,总面积约1.13平方公里。采集石器、陶器等遗物的位置多在岗顶部。岗顶20米-30米较为平坦之处,为遗物大量露头地带。根据遗物的分布情况,主要有七个区域(图版一)。
一区,从东山头南山岗顶东端起,到瞭望台,东西长78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2340平方米。其坐标为东经128°22′151″,北纬43°31′739″,海拨563米。
二区,从瞭望台到南山岗顶向西未发现陶片处,东西长149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4470平方米。其坐标为东经128°22′362″,北纬43°31′628″,海拨563米。
三区,从南山岗顶石堆到半截岗。南山从东向西到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半截岗,从岗顶渐伸到窝子半腰。但未到底,故谓其“半截岗”。其坐标为东经128°22′234″,北纬43°31′603″,海拨571米。这一段,东西长206米,南北宽30米,面积6180平方米。
四区,北岗顶部,东西长40米,南北宽21米,面积840平方米。其坐标为,东经128°21′888″,北纬43°31′898″,海拨493米。
五区,北岗顶部东端。东西长70米,南北宽22米,面积为1540平方米。
六区,位于一区北侧石墙之下30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8500平方米。其坐标为,东经128°22′453″,北纬43°31′988″,海拨499米。南北各有一道石墙。石墙之间,见有夹砂陶片,红褐色居多,也有黑灰色。有石斧、石锄,均属残件,有石网坠。
七区,位于东山头东端北侧农田路边的高台之上,长宽各10米,面积100平方米。因与其他区域不相连,故单独列出。
以上七个区域,是石器、陶器(图版三)采集之地,器物分布范围累计面积为23970平方米。
岗子遗址,位于东山头与石湖平地城之间沙河支流的小溪边,是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之间必经的古道,地属岗子村,在遗址位置示意图中以“8”表示。遗址东距石湖30米,南距沙河120米,东北距石湖古城800米,西南距通沟岭山城东墙2000米。其坐标为,东经128°23′183″,北纬43° 32′200″,海拨426米。石湖古城,在东甸子村正北,因而称其为北城子。古道,是指从北城子西行,奔通沟岭山城,经过沙河支流小溪这一段路及沙河两岸之老路。陶片(图版三)分布密集地带,长约80米,宽约30米,面积为2400米。
岗子遗址,除有与东山头遗址基本相同的大量夹砂陶片外,下暴雨冲出一件红褐色陶豆的底口(图版四)。
略除周围的泥土将其取出,是一个陶豆。豆盘为圆唇敞口,盘大腹深。经实测,豆盘口径15厘米,通高14厘米、柱高6厘米、柱径6厘米。豆柱为空心,空心直径3厘米、深6.5厘米。浅盘状底坐,外径9厘米。底座破损为3个碎边,已修复(封面)。这件陶豆表面挂黑衣,与吉林市东团山下南城子出土的黑衣豆很相似。
在岗子遗址发现陶豆的地方,还采集到1件柱形纽把,带口沿,碎成3块,但未分离,已拼对修复(图版四)。纽高4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口沿为方唇,厚0.9厘米-2厘米。直腹,残高14.5厘米。柱形纽的上缘到唇为7.2厘米。另有1个夹砂灰陶完整灰陶器底(图版四),直径13厘米,底厚1.8厘米,带有一半器壁,残高4厘米-5厘米,壁厚0.5厘米-1.2厘米。陶片较多,见有骨殖,特别是在水冲剖面处,见有多处疑似木椁朽后的黑线层,疑为墓葬或灰坑。地表这些器物,主要分布在水沟中及其下游。在水沟下游,采集到4个黑陶豆把,有空心,也有实心(图版四)。另有2个柱形纽,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图版四)。夹砂陶片密集,还见有布纹瓦。水沟之上,是东山头下沙河右岸的大平地,地中有陶片、瓦片等器物。
在其附近,发现1个石臼,仍埋在地里,石臼上端开口与地面一平,外径55厘米、内径23厘米。高度不详,留在原地。
在一区的最高点,有一处方形石堆,东西长11米,南北宽10米,高1.1米。坐标为东经128° 22′612″,北纬43°31′812″,海拨568米。从表面观察,石块较大,石材多样,显然是由人工堆筑的。石堆之上,因杂草覆盖,未见器物。疑为瞭望台(图版二∶2)。
在一、二区,四、五区,六区,各有两道石墙长,70米左右,宽1.5米,高1米许。时断时续,两道石墙间距30米。
在二区至四区,有20多个石堆及顺山石墙多条。
在通往东山头遗址的山脚下,有一道石墙,长122米,墙东侧有一道土岗,与石墙等长。石墙与土岗间宽15米左右,类似门道(图版二∶3),直通“C”形大窝子,可抵岗顶遗址处。其坐标为,东经128°22′419″,北纬43°32′053″,海拨457米。
在通沟岭山城西北角下,有十余处石堆,圆形,直径3米许,疑似墓葬(图版二∶4)。
通沟岭山城北墙(图版二∶5)高处与墙内侧,有数十个居住坑址。据当地农民回忆,城内东北与西南处,有成片的居住坑址(图版二∶6),有的还很大。
表一:敦化官地东山头和岗子遗址采集器物分布面积
表二:东山头遗址采集石器统计表
表三:东山头和岗子遗址采集陶片统计表
表四:6月1日东山头遗址附近采集器物统计表
在2016年4月28日、5月2日、5月11日三次调查中,共采集石器17件。其中:石斧5件(含1个残件),石锄5件(含2个残件),石球2件,敲击器1件,石网坠4件。陶片119件。其中:陶片98件,口沿11件,器底10件,黑陶片20件。黑曜石片6件,花瓷碗底(残)1件。
在6月1日的调查中,调查了通沟岭山城、石湖平地城中的情况,在两城之间,发现古道上的岗子遗址。共采集陶器口沿24件、器底7件、柱状纽1件、陶片40件、釉底2件、铁锅片2件、铁钩1件、瓦片9件、残滴水1件、砖块1件、豆柱1件、碗底1件。
② 大正民主,大正时期发生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风潮以及运动。以世界性的民主的发展和俄国革命为背景,以护宪运动和普选运动开始,甚至发展至劳动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的高涨。在思想方面,吉野造作的民本主义,美浓部达吉的天皇机关说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倾向之外还掺杂着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甚广。
在7月2日的调查中,因刚下过几场暴雨,在刚冲出的新沟处,采集到红褐色完整陶豆1件,圆形器底1件,柱状纽带口沿1件。另外,在该处采集零散陶片8件。在沟的下游处,采集到黑陶豆柱4件,口沿10件,器底2件,柱状纽1件,陶片4件。
7月2日,在六区采集石锄4件,均残。类似环状器1件,石斧3件,均残。石刀片2件,有1件带一个孔。打制石片4件,石箭头1件,尖残,边刃及尾部磨制精细。石网坠2件,器底2件,口沿2件。
图一:通沟岭山城采集器物
图二:石湖平地城采集器物
图三:古道中采集的陶片与豆柱
9月3日,又在岗子遗址采集了32件器物,其中主要有夹砂红褐色及泥质陶口沿9件、完整陶器底带部分器壁1件、黑陶豆柱1件、铁锅片2件、铁牛掌1件。
以上石器与陶片等,均在地表采集,地层与文化层的有关情况,尚不清楚。
石器,多以页岩或卵石打制的石锄、网坠为主。磨制石器较少且多为打、磨结合的中小型石斧。石球,根据器形和使用痕迹分析,打制粗糙者应为敲砸工具,磨制精细者应为研磨器具。
陶器,器型、质地、制法较为丰富,初步分析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手制夹粗砂红褐陶。此类陶器烧造火候较低,陶质结构密度松散,器型较小。二为夹砂灰褐陶。此类陶器外壁为黑灰色,内壁为褐色或为全褐色,烧造火候相对夹粗砂红褐陶较高。从其器底、口沿和残片等方面综合分析,应多为直沿、尖唇和方唇,属直腹、鼓腹、器形较大的陶器。三为夹细砂黑褐陶或细泥褐陶。此类陶器器壁或较厚或较薄,器形或较大或较小,陶器外表挂细泥陶衣,打磨光滑,器沿有敞口圆唇(陶罐)与直沿方唇(陶缸)两种,它与上述两种陶器类型有所不同。
另发现有空心黑色夹砂陶豆柱及细泥褐陶圆形纽。有少量黑曜石石片若干,不规则,不成器。
由于所列器物均为地面采集,出土文化层位不清,仅根据采集器物及遗址面积综合分析,敦化官地东山头应为一处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址。从采集的生产工具、渔猎用具、生活用具等几种类型及器物特点上看,其历史年代跨度较长,大体相当于商周至战国。陶豆柱的发现,可知东山头遗址的下限已到汉魏时期。
6次调查中,共采集石器、陶器残件等180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器物36件,测量并绘图。简介如下:
(一)石器:(图版四)
Ⅰ-S1石斧:通高:18.5厘米宽:4厘米-5.8厘米厚:3厘米。
Ⅰ-S2石斧:(残),残高:9.5厘米直径:3.5厘米。
Ⅰ-S3石锄:通高:11.5厘米柄宽:5.8厘米厚:1厘米-2厘米。
Ⅰ-S4石锄:通高:13.5厘米柄宽:7厘米厚:1.5厘米-2厘米。
Ⅰ-S5敲砸器:通高:6.8厘米宽:5厘米-5厘米厚:2.5厘米-3.2厘米。
Ⅰ-S6黑曜石石片:通高:2.7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
Ⅰ-S7黑曜石石片:通高:4厘米宽:2.2厘米厚:1厘米。
Ⅱ-S1石网坠:高:10.8厘米宽:8.1厘米-8.8厘米厚:1.7厘米。
Ⅱ-S2石网坠:高:6.5厘米宽:7厘米厚:2厘米。
Ⅱ-S3黑曜石石片:高:4.3厘米宽:2.8厘米厚:1.3厘米。
Ⅱ-S4黑曜石石片:高:2.6厘米宽:0.8厘米厚:0.2厘米。
ⅢS1石斧:通高:16厘米宽:5厘米厚:3厘米-4.5厘米。
ⅢS2石锄:残高:7厘米宽:8厘米柄宽:4厘米厚:1.6厘米。
ⅢS3石锄:通高:10厘米柄宽:5厘米厚:1.4厘米。
ⅢS4石网坠:通高:6.6厘米宽:7厘米腰宽:6厘米厚:1.5厘米-2厘米。
ⅢS5石网坠:通高:9.1厘米宽:4.2厘米-6厘米腰宽:4.6厚:3.1厘米。
ⅢS6石球(敲砸器):直径:5.5厘米。
Ⅳ-S1石斧:通高:10.8厘米顶部直径:3厘米中部直径:4.5厘米刃高:4厘米。
Ⅳ-S2石斧通高:15.5厘米宽:6厘米厚:3.5厘米。
Ⅳ-S3石锄:高:11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
Ⅳ-S4石球(研磨器):直径:5.5厘米。
(二)陶器:
Ⅰ-T1口沿:夹砂陶,红褐色。残高:4.4厘米残宽:5.5厘米厚:1厘米。
Ⅰ-T2口沿:夹砂陶,黑褐色。残高:2.9厘米残宽:2.5厘米厚:0.5厘米。
Ⅰ-T3口沿:夹砂陶,褐色。残高:4.2厘米厚:0.4厘米。
Ⅰ-T4器底:夹砂陶,红褐色。残高:2.7厘米残长:6厘米底厚:1厘米壁厚:4厘米。
Ⅰ-T5器底:夹砂陶,灰褐色。残高:4厘米残长:10.5厘米底厚:1.8厘米。壁厚:1.5厘米。
Ⅱ-T1:夹砂陶残片,红褐色。残高:3.2厘米残宽:5.1厘米厚:1厘米。
Ⅳ-T1口沿:夹砂陶,红褐色。残高:5.3厘米残宽:5.5厘米厚:1厘米。
Ⅷ-T1柱状纽:细泥陶,灰褐色。残高:5厘米残宽:2.5厘米-5厘米长:3.8厘米宽:2.8厘米厚:1.8厘米。
Ⅷ-T2口沿:夹细砂陶,红褐色。残高:7.2厘米残宽:3.5厘米-5.2厘米厚:1厘米。
Ⅷ-T3口沿:夹细砂陶,褐色。残高:6.7厘米残宽:3.6厘米-5.2厘米厚:0.3厘米-0.7厘米。
Ⅷ-T4豆柱:夹细砂陶,黑色。残高:6.7厘米直径:6厘米壁厚:1厘米。
Ⅷ-T5圆状纽:细泥陶,褐色。残高:4.2厘米直径:4.5厘米孔径:2厘米孔深:3厘米。
Ⅷ-6陶豆:豆盘口径15厘米,通高14厘米、柱高6厘米、柱径6厘米。
Ⅷ-7柱状纽:高4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口沿残高14.5厘米。柱形纽的上缘到唇为7.2厘米。
Ⅷ-8器底,直径13厘米,底厚1.8厘米,器壁残高4-5厘米,壁厚0.5厘米-1.2厘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东山头屯农民徐孝启、王玉华夫妇收藏早年在东山头遗址中拣到的铜镜与铜钱,便到他们家中察看。铜镜有称之为“护心镜”,圆形,上端带挂孔。横宽6.2厘米,竖长7.1厘米,厚0.3厘米。正面带花草图案,背面光滑,无内容。两枚清代铜钱,一为乾隆通宝,一为光绪通宝。另外一枚光绪丙午年造的纪念铜币,应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
敦化官地东山头遗址,地处渤海国通沟岭山城北墙外的东北部区域,渤海国石湖平地城之西侧古道边与山岗顶,与通沟岭山城仅一墙之隔,与石湖平地城只有沙河一河之隔。岗子遗址,毗连石湖古城,与通沟岭山城隔沙河相望(图版二∶6)。据东甸子村许长富介绍,40多年前,他陪“五七”战士王长修搞过考古调查,王长修认为两城之间沙河岸边是古道。《敦化市文物志》记载,石湖古城是敦化境内最大的平地城,位于官地镇八棵屯西南0.5公里处的大平原中,周长1880米,城中还有个小型方城,周长180米。通沟岭山城,位于官地镇老虎洞村老虎洞悬崖北侧的簸箕形山窝中,周长2000余米。②
2016年6月1日,张福有用GPS测得,石湖平地城,西墙长478米,北墙长492米,东墙长486米,南墙长483米,周长1939米。通沟岭山城,西墙长552米,北墙长575米,东墙长494米,南边无墙,悬崖长575米,周长2196米。东山头遗址距石湖平地城2200米。东山头遗址东端距通沟岭山城北墙东端1300米。
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之间,是沙河河谷。沙河是牡丹江支流,河谷长20公里,在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之间的中心段足有10公里。沙河与牡丹江汇合处,形成一个口袋状,河道悬崖纵横相接,十分险要(图版六∶1)。
沙河两岸是高30米上下的悬崖峭壁,河谷宽50米-80米,只有走到悬崖边,才会发现河谷,每年5月1日前后,河谷悬崖峭壁遍开杜鹃花,集中连片,铺翠叠红,是一绝妙景观,游人一年比一年多。
通沟岭山城位于沙河的左岸,石湖平地城位于沙河的右岸。经魏存成先生提示并核查,《中国地图文物集·吉林分册》将通沟岭山城标注在沙河的右岸,是不对的。③
2016年6月1日,张福有用GPS测得,通沟岭山城,西墙长552米,北墙长575米,东墙长494米,南边无墙,悬崖长575米,周长2196米。在城中遇到正在栽葱的许永年,1970年生,他家种城内的地,已有30多年。曾在地中捡到铁箭头、铁剑、石斧等。许永年领张福有找到城内水井位置,现已平为耕地,明显低洼、潮湿。该处坐标为东经128° 22′083″,北纬43°31′309″,海拨481米。通沟岭山城北墙角台、马面周围及其墙内,至少有20多个居住坑,保存较好,清晰可见。城内北部东西两侧,比较平坦,有多级自然平台。平台上是梨树园子。据当地1936年生的许修有和1928年生的裴明成介绍,1964年“社教”时,在山城内东西两侧偏上部平坦处栽了梨树。1976年“学大寨”时,生产队又在梨园内修筑一道道石墙,他们参加了这些劳动。裴明成的家曾住在通沟岭山城内。他说,通沟岭山城的东北部,比较平坦,栽梨树前有土坑,有一个还比较大。具体情况,已记不清了。这些土坑,疑为类似城山子山城的半地穴住址。
敦化官地东山头遗址和岗子遗址,在地表采集到大量的石器与陶器等。石器系打制、磨制并存,石斧、石锄、石网坠并出,说明该地已进入农耕与渔猎并重阶段。陶器除1件完整陶豆外,陶片破碎严重,再未见完整器物。陶片普遍较为粗糙,夹粗砂居多,红褐色居多,从口沿和器底分析,当属壶、罐、盅、豆等。这类石器与陶器,在敦化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大蒲柴河等原始遗址也有发现。这里距黑龙江莺歌岭文化遗址49公里。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镜泊湖南端东岸,1958 年-1960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做了调查,1963年做了考古发掘,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均为手制,火候较高,部分磨光。器型以罐为主,多为折唇、鼓腹、平底、素面。石器,以磨制为主,亦有打制。莺歌岭文化上层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出土桦树皮为距今2985± 100年,木炭距今为3052±90年,可推定下层在3000年以前,上层时间则与西周相当。官地东山头遗址,出土陶器与莺歌岭文化陶器相同,石器也很相近。④有的石斧一面为打制,一面为磨制。在石湖平地城与通沟岭山城之间的古道遗址发现的黑陶豆把,在黑龙江东康、牛场、大牡丹等遗址均有发现,在汪清百草沟遗址也有发现。
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教授林沄先生指出:“从收集到的陶片、石器看,都是高句丽以前的,那件豆确实像夫余文化的,但是团结文化也有这种豆,柱状纽是团结文化的特征,但也不能肯定就是团结文化,应该作试掘,发现一批可复原陶器才能作比较可靠的结论。”
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魏存成先生指出:“报告看过,文字介绍,再加上分布图和照片,清楚明白,很好。”
延边州文管李强先生指出:“敦化早期遗存一直属于考古研究的空白,您新发现的两处遗址很有价值。仅从采集文物标本观察,东山头遗址可能属于青铜时代的,而岗子村遗址可能属于铁器时代的。由于这两处遗址里没有发现渤海文物,所以我觉得暂时还很难与渤海早期历史相联系。”
官地东山头遗址和岗子遗址范围广、面积大,远远超过敦化已知的原始遗址,比宁安南湖头莺歌岭文化遗址的范围也大许多。从采集陶器看,这两处遗址可能与莺歌岭文化、团结文化或夫余文化有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大遗址。从采集陶片由夹粗砂到夹细砂,由黑陶到红褐陶,石器由打制到磨制的变化看,这个遗址年代跨度很大,自3000年前至渤海、辽金直到清代,这里一直有人类活动。
官地东山头遗址近前所筑的渤海国的通沟岭山城、石湖平地城,城中有渤海国至辽金的遗物,说明渤海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所选位置正是青铜文化的重要遗址。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历来都会被人类优选,这是规律和常识。东山头遗址一区高处的石堆,似为渤海国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的瞭望台。此类设施,在通沟岭山城西侧岭底村的山上亦有,主要利用自然山石形成的高台,附近有长5米、宽3米、深2米的蓄水池。其坐标为,东经128°20′977″,北纬43°30′482″,海拨615米。
在官地发现青铜文化和汉代的重要大遗址,意义重大。《旧唐书》所载:大祚荣“居东牟山,筑城以居之”。⑤学界已有观点认为敦化城山子山城不具备东牟山之条件,敖东城与永胜遗址经发掘乃金代所建,非“旧国”。有学者便试图将大祚荣建国之东牟山与旧国由敦化移往和龙。⑥此论似应慎重。和龙西古城的格局,不合大祚荣草创都城之特点,也无《新唐书》所载逆战李楷固“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⑦的险要地理环境,更难以解释六顶山贞惠公主墓等早期渤海遗迹在敦化的客观事实。
东山头遗址和岗子遗址西距敦化市区18公里,距城山子山城30公里。东距黑龙江宁安莺歌岭遗址49公里,距渤海镇上京龙泉府110公里。这是直线距离。通沟岭山城、石湖平地城距安宁上京龙泉府的直线距离在110公里即220里,与《新唐书》“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⑧相合。唐里有大里、小里之分,1唐大里为531米,相当于今1.06华里;1唐小里为442.5米,相当于今0.88华里。300里,约合264小里,与现在的直线距离220里基本相合。忽汗河是牡丹江。通沟岭山城与石湖平地城,都在牡丹江之东。城山子山城在牡丹江之西,和龙西古城距牡丹江太远,方位差得更远。
从地名信息看,东山头(图版六)与文献中的“东牟山”相似,南天门(图版六)与文献中的“天门岭”相近。地名是活化石。地名中的这些重要信息与历史文献相合,当不会是巧合。
自2004年以来的12年间,张福有先后请孙仁杰、迟勇、王洪峰、萧景全、于海民等从事文博、考古工作的专家到通沟岭山城和石湖平地城()考察,经常请教林沄先生和魏存成先生。在调查中了解到,在这两座城附近,农民时常发现唐代铜钱和渤海时期陶片、石臼、擂石等器物,但均属采集,无层位关系。因此,对通沟岭山城和石湖平地城,应报批做深入的考古探测和发掘工作,确认筑城的确切年代。从环境上看,如果这两座城能确定为渤海国始建,那么,这里有可能是大祚荣筑城以居之的东牟山和旧国之所在,这比敦化城山子山城有优势。从地理位置和方位上看,这比和龙西古城和图们城子山山城更有优势。建议有关部门安排深入调查,通过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以求究竟。
执笔、摄影∶张福有
绘图∶于海民、马洪、郝海波
修复∶于丽群
[注释]
①②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敦化市文物志》,1985年版,第5页,第66页。
③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地图文物集·吉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④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考古》1981年第6期。
⑤《旧唐书》卷199下。
⑥ 王培新:《渤海早期王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吕雪冰:《关于渤海立国之地东牟山地理位置的探析》,《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⑦⑧《新唐书》卷219。
责任编辑:祝立业
K
A
1009-5241(2016)06-0030-07
张福有 吉林省文史馆馆员 研究员 吉林长春 130051
于海民 吉林市龙潭博物馆馆长 研究员 吉林市 132021
于化冰 吉林市龙潭区档案局(馆)局(馆)长 吉林市 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