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16-12-13 18:56姚远
文史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方志敏敌人红军

姚远

各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约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人。此外,还有在长征期间牺牲的著名红军领导干部方志敏。限于版面,此处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3位英烈予以详述,以此缅怀所有的长征英烈,他们的精神永难忘却,他们的英魂永垂不朽!气节、理想、信念、爱国、奉献、公而忘私等,这些看似很抽象的正能量词汇,在方志敏等身上体现得是那么真实具体而感人肺腑。其实,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民族之复兴的信念和理想,一直都在那些像方志敏一样的人们身上鲜活而生动地存在着,历经岁月的打磨却仍在历史的深处熠熠闪耀。

洪 超

洪超,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下新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在家乡参加过儿童团,1927年夏加入叶挺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他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并且当过朱德的警卫排长。他在朱德、毛泽东的红四军和彭德怀的红五军军部里都当过参谋,之后到李灿的第一纵队任大队长等职,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员猛将。从1930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军第四师团长、第五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师师长、第六师师长、第四师师长,都是拳头部队的军事主官。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洪超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他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一枚。洪超作战英勇果敢、指挥出色是大家公认的。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南天王”、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不过,陈济棠最信守的是以保存自身实力为第一原则。陈济堂与蒋介石有矛盾,在与红军的经年作战中也没少吃亏。早在1934年秋天,他就派代表到中央苏区与红军谈判。红军长征前夕,周恩来特派何长工和潘汉年去同陈济棠秘密谈判,双方达成了包括红军向陈的防区借道在内的“五项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红军西进时应该可以平安通过粤军防线。陈济棠同红军达成秘密协议,需要瞒着蒋介石。他害怕手下泄露此事,允许借道并未向下明确传达,只是向少将以上的军官含糊地下令:“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红军为严格保守突围秘密,也没有向下级传达秘密协议内容,未将准备通过的道路通知粤军(担心粤军有异途中埋伏),便采取了强行假道的方式。这样,10月21日红军前卫部队到达百石的时候,粤军依然没有撤退,红军只有以武力通过。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躲进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负隅顽抗,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红三军团最年轻的师长、年仅25岁的洪超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发射出的流弹击中头部,当场壮烈牺牲。

洪超牺牲后,部队将迫击炮调来,一发发炮弹将一米多厚的麻石围墙炸开了几个大缺口,战士们冲了进去,歼灭了顽敌。不过,洪超毕竟牺牲了。红军此次突围成功,粤军先头部队遭受打击后便马上收缩是重要原因之一。陈济棠表面上算是勉强履行了假道协议,其实主要是怕自己的实力受损,洪超等人的奋勇作战和牺牲仍然是突破封锁的首要因素。

洪超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青年将领,是长征途中最先陨落的一颗红军将星。彭德怀得悉洪超牺牲的消息,十分难过地说:“洪超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更感人涕下的是,40年后身处逆境的彭德怀在临终前还记得这位老部下,要身边的人不要忘记洪超。

洪超的墓碑建在江西省信丰县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这也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离此不到30公里处,是红军的第一座无名烈士碑,是为纪念200多名无名红军指战员。他们在长征途中留下来养伤,在洪超牺牲四个月之后的一个雨夜被敌人杀害。

但是,洪超的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洪超的埋骨所在。洪超1927年离开家乡参加革命,至全国解放初一直杳无音信。1954年春,他的一位同乡和战友回乡带回噩耗,却不知他牺牲的确切地点,更不知埋骨何处。家人也曾寻找过烈士遗骸,却毫无结果。洪超牺牲后,由于战事匆忙,他的遗体被当地一位陈姓老乡草草收敛,安葬在村前的山腰上。红军将洪超生前的一件长大衣留给他作纪念,这件大衣也许是洪超留下的唯一遗物。每逢清明节,当地村民都要集体为他扫墓,以淳朴的民间方式祭奠英灵。后来政府寻找烈士遗骨,根据这些线索确认了洪超的埋葬地。2005年3月下旬,当年洪超的部下张爱萍上将的女儿张小艾,建议修建洪超烈士墓,得到当地政府的响应。纪念碑于2006年清明节完工,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了碑名──“洪超烈士之墓”。同年6月初,洪超牺牲近72年之后,通过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家人才知道洪超牺牲的地点在江西信丰。一个月后,在百石村围栋山腰洪超烈士墓前,洪家人长跪不起,令围观者唏嘘不已。

洪超因中流弹牺牲,看来是偶然事件。然而红军中这样牺牲的将领非常多,主要原因都是在前沿亲自观察和指挥。当年红军指挥员习惯于亲临第一线,虽然付出许多牺牲,却激励起指战员们的士气。

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进犯华北和淞沪,亡我中华之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对日宣战。1933年1月17日,临时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提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全国一切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主张。1934年7月15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又颁发《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方志敏临危受命,担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肩负起率领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的神圣使命。出征前夕,他留下铿锵誓言:“我下了决心去完成党所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

党中央交给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推进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为此,方志敏统率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出发和进军途中,先后在江西的德兴重溪、浙江的淳安白马、安徽黄山山麓的汤口镇和旌德县城,举行了抗日军民誓师大会,到处书写抗日标语,大量散发抗日传单,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情绪。更重要的是,红军先遣队由党中央直接组建,高举旗帜,迈出了北上抗日的第一步,“担任抗日的开路先锋,原是要在皖南地区,消灭拦阻的部队,在皖南创造八百里抗日的根据地,而再与各个抗日的部队会合与日寇直接作殊死战!”可是,这样一支正义之师的征程却步步艰难,以致最终陷入绝境。

当时,国民党统治者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不予抵抗,却调动约20万江浙嫡系部队,对仅有8000多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实施围追堵截。

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当方志敏带领全军从闽、浙、皖、赣北上抗日,至皖南时,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1935年1月24日不幸被捕入狱。

在六个月零几天的牢狱生活中,方志敏用尽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习列宁同志‘一天做十六点钟工作的榜样,努力为党工作!”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约13多万字的文稿。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方志敏在狱中所经受的百般非人待遇是常人绝难想象的:第一是饭食。“囚饭是一种最下等的腐霉的坏米。饭色是黄的,稗子谷壳沙石很多,每碗饭可拣出稗子谷壳二三百个,沙石难得拣出来,吃饭时,绝不能用力去嚼,否则,保管你的牙齿要动摇!一股霉气,冲人欲呕!饭犹如此,更不能谈菜,每天两餐,都是一钵清水白菜汤,十几天都不会改变一次。”第二是饮水。“每天只上两次开水,每次每人可盛一大碗,这一大碗水,并不能全喝尽,洗面漱口,都在这一碗内。”第三是卫生。没有换洗衣服,全身弄得脏臭,“手,脚,面和身体,既无水洗,衣服又不能换洗,尽让他们污秽发臭……”第四是空气。三十几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牢房里,呼出的碳酸气,身体和衣服蒸发的汗臭,屎尿的污秽气味,混合着,散布在狭小的牢房里,不容易散出去。“大胖子的看守长,到栊门口去触了一次气,回来马上大吐大呕,病了一天未起床,自后再不敢去看栊子了。”第五是发须。因为无钱,头发胡须都不能剃,活像一伙野人。第六是牢笼环境。监狱肮脏污秽的环境是虫虱的乐园,囚人们“除吃饭睡觉闲谈外,就是脱下衣服来捉虫虱”。老鼠很多,“老鼠咬去一个囚人的手指头,鲜血直流!”再则,牢房地势低,阴沟不畅通,一下大雨,就水满一尺,雨水退去,蒸发的秽气,令人作呕!第七是精神上的侮辱。“可恶的随意呼喝和斥骂,有时,还要遭打。”在这样的环境下,囚人们十个有九个都是黄皮瘦脸,失了人像;如果不被枪杀,也会被饿、被冻、被渴、被虫噬鼠咬,病死罢了!

然而,真正的革命者苦可吃、血可流、头可断,志却越挫越坚。一个人,要拥有怎样坚强、怎样强大的意志、毅力、魄力和决心才能够守护住那份救国救民的责任,践行好曾宣誓牺牲生命也不动摇的“铁一般坚硬的信仰”呢?——方志敏以掷地有声的言行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当方志敏身陷囹圄时,他的爱国之情尤炽,救国之心犹存。他领导的赣东北苏区,曾是人民战争中地雷战的发源地。他在狱中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们与帝国主义开战,我们有了新式的地雷,全国工农群众都发动起来埋地雷杀敌,定可以打得帝国主义的军队无办法。”方志敏的预言不久就得到体现,在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雷战在对日寇作战中果然大显神威。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还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中国人民和兵士……是有爱国心,是能够战斗的,能够为保卫中国而牺牲的。谁要想将有四千年历史与四万万人口的中国民族吞噬下去,我们是会与他们拼命战斗到最后的一人!”《可爱的中国》等狱中文稿,是方志敏谱写的“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国民党政府又是怎么煞费心机劝降方志敏的呢?先是指派方志敏家乡弋阳的地方绅士及方志敏昔日朋友,前去监狱探视、劝说方志敏投降。其次,是更进一步的亲情胁迫和人性诱惑。“你是不是愿意看见你的夫人?你与她的爱情很好?你有几个孩子……妻和孩子,是不能而且不应该抛下的。”“人生在世,公私两面都要顾到,有私才有公,有公也才有私。一心为公,完全忘了私,忘了个人,我看那不能算是聪明人吧……一个人无论怎样,目前的利益,必须顾到,只求在生快乐一点,死后,人家的批评怎样,我们倒可不用去管。”即或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敌人对方志敏的审讯,也可以称得上“审讯技巧高超”“用心良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触及到了普通人心理层面的精神需求,又顾及到了生存方面的物质需要。先用人之常情中最柔软的亲情——试图劝诱方志敏放弃理想信念;再“推心置腹”,以人生短暂,理想渺茫,说服方志敏“追求生的快乐”,不必为几百年之后才可能实现的“理想”,抛却当下与妻子儿女其乐融融的生活。再则,进行精神瓦解和典型教育。“你们的主义,是不得成功的,就是要成功,恐怕也还得五百年……就算作不要五百年,顶快顶快也得要二百年。总之,不能在我们一代实现,那是一定的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傻子,去为几百年后的事情拼命呢?”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你为之奋斗的美好社会,恰恰你自己不可能有机会拥有。为了不属于你的所谓“美好社会”牺牲最宝贵的生命,值得吗?敌人还举出叛徒孔荷宠,“你们说他无耻,在我们却说他觉悟,他现在极蒙上面信任,少将参议!每月有五百元的薪金。”方志敏的回答是:“我不能跟他一样,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在革命理想信仰坚定、铮铮铁骨铸就的真正共产党人方志敏面前,敌人使出的所有劝降、诱惑花招均告无效。

不仅如此,方志敏和他的战友们反而在狱中从不放弃任何时机,他们向监狱的卫兵、看守兵和其他被囚禁的人们,做宣传动员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不遗余力地讲解我们党领导革命的意义和目的,通过宣传,赢得了一些看守和卫兵对革命的同情与理解。时常会有看守兵给方志敏传递消息。当他从看守兵处得知,敌人将延长审案的期限时,他告诫自己:“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生一天就得努力一天。”绝不能消极等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方志敏无私无畏的革命气魄,常常令审讯他的敌人自惭形秽。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在江西南昌下沙窝,时年36岁。

这位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因抗日救国而慷慨就义。他的英雄事迹最早在国外得到传播。邵式平的纪念文章记载:1935年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方志敏刚牺牲的消息传到大会时,“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为之起立(默哀)致敬,风暴一般长期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共中央代表在大会报告中说:“中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总司令……方志敏同志的肉体虽被摧残了,但方志敏同志抗日救国的精神,将如日月经天,江河亘地而永垂不朽”。1935年,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公开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首次把为救国而捐躯的方志敏列为民族英雄。1936年1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中文版),以整版篇幅纪念方志敏被捕一周年,发表了《民族英雄方志敏传》。1937年1月24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122期,整期编为《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专号》,收录了方志敏两篇狱中遗著和三篇纪念文章,其中一篇是他的亲密战友邵式平撰写的《纪念我们的领袖民族英雄方志敏同志》。建国后,毛泽东赞颂方志敏这位民族英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邓 萍

邓萍,1908年生,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五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一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参谋长、中共红五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参与指挥红三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在中央苏区,邓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其间,曾兼任红五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他足智多谋,作风深入,深得彭德怀军团长的信任,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在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在北伐战争的烽火、平江起义的枪声、井冈山上的号角和长征路上的悲歌中,无不留下他的英勇足迹和卓著战功。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5个军团和军委纵队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开始长征。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蒋介石在湖南境内调兵遣将,设置了4道封锁线,进行堵截和围歼。为了粉碎敌人的堵截和围追,红三军团同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身为军团参谋长的邓萍深入前沿,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和广大红军战士一起冲锋陷阵,终于连续打破了敌人的4道封锁,掩护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顺利转移。

在突破国民党第2、第3道封锁线时,红三军团广大指战员,英勇善战、勇往直前,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11月11日中央军委曾致电各军团首长,赞许“三军团首长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仓促应战,致使红一方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部队渡过湘江后不久,为避开敌击大军的锋芒,邓萍等率领部队转至贵州境内。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了扩大会议,重点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集中批判和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的精神立即传达到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当邓萍听说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上时,从内心感到欣慰和喜悦。

遵义会议结束以后,红一方面军一反被动挨打的局面,飞渡赤水,调动敌人,摆脱困境,驰骋在黔北、川南一带,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1935年2月,为红军再占遵义打开北上道路,攻占遵义的重任又落到了久经战火锻炼的红三军团身上。

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二渡赤水后进抵娄山关下,在山坡上搭起了临时指挥所。25日,娄山关战斗打响了。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是川黔之间的重要隘口,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黔军杜肇华旅和第十五军团防守这个地区。

当日拂晓,彭德怀、邓萍率三军团指战员,从北向南对娄山关之黔军发起猛烈进攻。高耸入云的娄山关,弥漫在炮火硝烟里,喊杀声和军号声响彻云天。刹那间,娄山关被浓烟吞没了,只有灼热的云团在扩散、在升腾……邓萍同彭德怀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入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作战。战斗继续一阵以后,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一部,以迅猛的冲杀拿下了敌人控制的制高点——点金山。

敌人为夺回阵地,调集约6个团的兵力,组织多次反扑,均被红军击退。在坚守和反扑的较量中,阵地前抛满了国民党军横七竖八的尸体,红军的阵地伤员也增加了不少。他们轻伤不下火线,淌着血继续参加战斗。鲜红的血染着阵地前的岩石和泥土。接着红三军团以一部兵力从正面钳制敌人,集中主力分别从两翼向敌人后方的黑神庙、板桥迂回,歼敌一部,余敌惧歼,仓皇夺路南逃。

娄山关战斗胜利后,红三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26日红三军团在董公寺、高坪、大桥等地击溃黔军第六、第十五、第九团的拦阻,接着于27日在遵义城西北的石子匍等地,又将黔军第一、第五、第八团击溃,进到遵义城下。黔军残部退入遵义城,固守待援。

是日黄昏,红三军团不顾疲劳,奋力发起攻城战斗,邓萍在指挥三军团战斗时,连连高呼:“同志们冲啊!追啊!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红三军团这支能征善战的英雄部队,此时在邓萍参谋长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并一鼓作气抢占了新城及城边村落。

为了尽快取得胜利,攻占老城,邓萍冒着危险,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身先士卒,率部前进,迅速迫近到城北门外,隐蔽在一个小土墩的草丛中,与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等一起察看地形和敌人的守城部署。

邓萍一边观察,一边对张爱萍说:“你们先钳制住宁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今夜发起总攻,一定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他又叮嘱张爱萍说:“情况紧急,明天增援遵义的敌人薛岳部就可能赶到……”邓萍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敌人的一颗突然飞来的冷枪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参加此次战役、时任团政委的张爱萍当即写一首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长期与邓萍一起战斗过的彭德怀曾深情地追忆道:“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并强调说:“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新中国成立后,邓萍烈士的遗骸被重新找到,并迁葬在青松覆盖、绿水环绕的凤凰山上。彭德怀亲自修订了邓萍的简历;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移墓时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金属衣扣和裤扣、毛衣碎片、帆布跑鞋已磨平了的胶底等遗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作为永久的纪念。

猜你喜欢
方志敏敌人红军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向死而生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十送红军